浪子燕青傳——戰爭與愛情: 第二十九章

來源: kawanonagare 2019-05-24 07:35:4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344 bytes)

浪子燕青傳——戰爭與愛情

第二十九章  後記之二

我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是性愛,《水滸傳》似乎認為性愛是可恥的,通篇幾乎沒有正麵講述這個問題。與之相反,《金瓶梅》則是大力渲染性愛,但是其中的描寫缺乏愛情的成分,人似乎成了沒有感情的動物,隻有性而沒有情。這兩本書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性愛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中國人的態度。我們認為性愛是人基本的情感之一,可以是美好的,也可能是醜惡的,取決於人怎樣對待它。我們的小說細致地描寫性活動,並且細膩地刻畫性活動時的心理,試圖突出性愛美好的一麵。

異性愛

理想的性愛是雙方基於自願,在情感交流的基礎上發生性關係。首先來談愛,愛就是喜歡一個人,欣賞他身上具備的某些特質,比如外貌特征,某項才能,性格中的某些特質等。愛就是思念,和那個人不在一起時想念他。愛也是給予,願意與那人分享自己擁有的東西,願意長期地關心照顧那個人,而不貪圖回報。愛還包含了包容,明知對方身上有某些缺點——或者說有和自己不匹配的特質,仍然接受對方。愛還意味著改變自我,改變自己思維和行為方式中的某些特質,從而和對方和諧相處。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年輕時喜歡上一個人,就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和他或她共同走過人生。這個過程不僅包含了浪漫,也包含著矛盾、痛苦,還包含著反思、改變,最後的結果是自我的精神成長,人變得寬容、豁達、從容。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如果我們把愛情定義為年輕人之間強烈的、不切實際的情感,那麽兩個人進入婚姻後,他們的情感會逐漸變化,進入另一個階段。相處多年的夫妻往往會產生另外一種愛情,不強烈卻很深沉,不浪漫卻很具體,愛情到了這個階段具有它的特質。有人說這是親情,有一定道理, 但是也不完全等同於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仍然具有它的獨特性,仍然是愛情,隻是具有一定的親情成分。

愛不應當過多考慮從對方那裏索取物質利益,而應當著重於互相喜愛、欣賞與精神溝通。在我們的小說裏,燕青與金梅相愛時,身份懸殊,公主明知心愛的男人是一個漢奴,也不在乎,而是主動追求。另一方麵,燕青與公主相愛,也不是為了得到什麽。相反,他失去了很多,包括他珍視的民族身份、遠離父母和故國。當然在現實生活中, 恐怕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不考慮對方的物質經濟因素,因為人是生活在物質世界裏的。但是如果重視精神層麵越多,那麽所得到的幸福感就越多。理想的愛情在於兩個人共同努力,去獲取想要的東西。大多數夫妻在年輕時都一無所有——除了青春和進取心,經過長期努力,到了中年都可以過上中產生活。

什麽是性?如果說愛是一種情感,是心理層次的無形的東西,那麽性是一項活動。怎樣從事性活動?就是在相愛的前提下,雙方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讓對方愉悅,也讓自己愉悅。在性活動過程中,男子尤其應當注意體貼女性,注意觀察和體會,首先滿足女性的需求,然後再滿足自己的需求。男子在性活動中的溫存也可以強化雙方的愛情。當然,溫存並不是性活動中唯一的內容,在某些情況下男子也可以粗暴一些,前提是女性同意。在什麽時候、什麽情況下,女性可以接受、甚至希望什麽成度、什麽方式的粗暴,這需要男性觀察體會女性的反應,通常需要先試探、觀察,傾聽,然後做出判斷,要做好準備,隨時停止。一個原則是,粗暴不是為了給女性施加痛苦,而是給予快樂。在某些具體情況下,適度的粗暴表現出男性粗野的一麵,是男子愛情和溫柔的延續,而不是否定。我們細致地描述燕青與幾位女性的性活動,是想提供幾個具體的例子,希望表達這樣的思想:一個男子在性活動中的表現,體現出他思想和人格中最隱秘、最深層次的一些東西。

同性愛

小說也試圖描寫一段純美的男子同性愛,即徽宗與燕青之間的情感。說這段感情是純美的,是因為它不摻雜任何獲取物質利益的動機,是兩個男子之間的互相欣賞、依戀、和長久的思念。甚至不摻雜過多的性欲,唯一的性接觸僅限於親吻,而且是在兩人即將分手的前夜,並且兩人都為這次行為做出了懺悔。這樣描寫表明了我們的看法:一方麵,同性愛和異性愛一樣, 都是性愛的方式,兩者之間雖然存在不同,但很難說哪種更好。另一方麵,同性性行為受到道德的約束,不能象異性行為那樣公開,同性戀人因而承受來自社會和自身的心理壓力。

我們描寫這段情感,是想探討男子同性愛這個社會現象。在這一節裏,我們的討論主要依據英文文獻,因為目前所見的中文文獻非常有限。這當然不是說中國人沒有這種現象,而是說公開的研究資料很少。了解同性愛,有助於我們了解異性愛,了解性愛本身。男子同性愛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首先,什麽是同性愛?它是一種心理狀態還是行為方式?有些男子——因為各種原因——與同性發生過性關係,但是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同性愛。與此相反,有些男子從未有過同性性關係,但是卻認為自己是同性愛。有人提出,判斷同性愛的標準應該是心理和情感,即一個男子對同性有性方麵的好感、親密感,感覺被同性吸引。

按照心裏標準來衡量,大多數人——如果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同性戀傾向,都會被某一位或某幾位同性吸引,感到非同尋常的愉悅。實際上,不管我們承認與否,有些研究顯示,所有男性都有同性愛心理傾向。在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向一群參與實驗的男子們展示一些英俊、健美的男性的裸體照片,同時測量瞳孔的變化,發現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對同性裸體表現出興趣。類似的實驗還有很多,顯示男子同性愛可能是一個普遍心理。其實我們不妨做一個自測,問問自己對同性是否感興趣。我們的小說還隱晦地提到斡離不年輕時和燕容之間的情感,雖然沒有明確寫明,相信聰明的讀者已經猜出來了。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明同性愛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多數人選擇掩飾自己的情感,隻有少數人會表現出來,而選擇發生性行為的人則更少。換句話說,多數人心理上的性取向是雙性的,而性行為則是異性的,這是因為古今中外的道德觀念普遍約束同性性活動,而鼓勵異性間的性行為。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沒有必要嘲笑公開的同性戀人,因為我們在內心或多或少都是同性戀。

成因與道德規範

男子同性愛產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對於某些年輕男子來說,同性愛是進行異性愛之前的一個嚐試過程。這種嚐試性行為有幾個原因,首先,年輕男子對異性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與異性交往,擔心不能得到異性的愛,懷有一定的焦慮和不安。 其次,異性愛最終意味著婚姻和家庭,以及與之相伴的一係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些都使得某些年輕男子感到壓力。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能力和心理都得到提高,多數人都會超越這個階段而選擇異性關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年輕男子的同性愛心理是男子心理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麵,年輕男子也需要知曉,同性愛並不是他們真正的、最終的性取向,所以在年輕時對於同性關係要慎重。一旦走進同性關係,天長日久,習慣於這種行為方式後,最初虛假的性取向就演變成一種習慣,這時可能會誤認為自己的性取向真的是同性,其實那隻是自己的一種慣常行為。同時,同性關係會麵臨一些獨特的問題,對多數人來說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在我們的小說中,斡離不曾經對燕榮有過一段情感,但是最終走出這一階段,回歸到異性愛,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最後以長輩的身份對待昔日同性戀人的孩子。

而徽宗與燕青之間的情感則有所不同,兩人都有過異性愛的經曆,為什麽還會產生同性吸引呢?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想說明雙性愛是一個常見現象,某些方麵出色的男子,他們的行為即使通常表現出異性愛,但是內心仍然懷有對同性的好感,希望得到同性的關注和關心。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很多,包括童年時缺乏父愛因而渴望得到男子的愛、內心仰慕某方麵更出色的同性、或者通過同性關係來確認自己的性魅力等等。換句話說,可能沒有任何男子是百分之百的異性愛,也沒有人是完全的同性愛,而是不同程度地包含了雙性心理。

男子的性心理是複雜而微妙的,目前連科學家和心理學家都不能完全理解同性愛的成因。現在有兩種基本觀點:一是生物學、醫學觀點,強調生理原因,二是心理學、社會學觀點,強調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第一種觀點包括多種理論:遺傳基因、大腦結構、染色體之間的聯係、母親的染色體構成與兒子性取向的關係、母親懷孕時免疫係統的變化、懷孕時荷爾蒙狀況等。除此之外,還有人研究身體的某些特征與性取向的關係,迄今提出的觀點有:陰莖的大小(同性愛男子較長、較粗),左手大拇指的指紋特征,四肢較短(僅限於白人),多數為左撇子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種理論都沒有提出令人完全信服的證據,目前還都隻是假說。

同性愛男子的家庭、社會因素也包括很多,目前提出的理論有:童年時與父親的關係不夠親密,與哥哥年齡相差較大,父母離婚,母親年齡較大,父母兩人年齡相差較大,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都市生活方式,寬鬆包容的社會環境等。這裏限於篇幅,不能詳述。總之,普遍認為同性愛是生理與社會環境兩方麵因素的綜合結果,不能隻看某一個原因。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同性愛表現出兩個互相矛盾的特點:既有利於繁衍後代,又有不利因素。進化論的基本觀點認為適者生存,繁衍後代,保持物種延續。按照這種理論,同性愛男子與女性發生性行為的機會減少,因而不利於生育。但是另一方麵,他們又具有某種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女性特點的男子,更容易得到女性的好感,從而增加發生性行為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雖然同性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個體繁衍後代,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群體(家族)繁衍後代的機會。一些研究表明,同性愛男子的女性親屬具有較高的生育率。研究人員猜測,這可能是因為攜帶“男子同性愛基因”的女性具有較高的生育能力。

以上簡單回顧了目前存在的有關同性愛成因的理論,試圖說明科學研究無法證明這種心理和行為是否異常。對同性愛應當避免兩種極端看法:一是醜化,二是美化。同性愛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和行為,其本身與異性愛一樣,並不美好或者醜陋,是社會規範賦予它們不同的含義,並且約束或者鼓勵某些具體的性行為。不論同性愛還是異性愛,都是正常的性行為方式。在自然界,某些動物會發生同行行為。在人類曆史上,某些民族、某些時期也允許、甚至鼓勵同性愛,雖然古今中外長期以來把異性愛看作正常、把同性愛看作異常。其中的一個根本原因是繁衍後代,保證種族延續。在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生殖技術提高,生育已經不是性活動的基本目的,養育兒女也不是為了提供勞動力。生理的快感和心理的親密感是我們今天從事性活動的基本目的,同性愛和異性愛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在這個意義上,二者難分伯仲。當然,這不是說二者的內容、方式完全沒有區別,而是說不應歧視或者推崇其中任何一種。

上文提到,有人發生過同性性關係卻不認為自己是同性戀,這至少有兩個原因。第一,認為羞恥,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性取向。第二,有人發生性行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快速、方便地獲得性滿足,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礎,甚至伴隨性交易。這不在本文討論範圍,我們探討心理層次的同性愛。

如果某些人因為某些原因進入同性關係,社會應該更加寬容,允許同性戀人存在,並且讓他們享受某些給予夫妻的權利,比如繼承權、醫療保險等。一個社會的寬容程度——不僅是性愛,也包括宗教、政治思想等——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但是我們也認為同性戀人關係不同於婚姻,因為這種關係的內容和夫妻關係有區別,因此不應當把同性關係稱為婚姻。

性愛

性愛呈現出多樣性。首先,性愛是絕大數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它給人帶來生理和心理的愉快,但是也有少數人對性愛不感興趣。多數人選擇異性愛,少數人進行同性性活動。對於多數人來說,性愛也意味著最終生育子女,但是也有少數人選擇不繁衍後代。在選擇生育的人中,有人隻生育一個孩子,有人生育十幾個孩子。有人在結婚後生育,也有人在婚前生育,並且生育後也不結婚。

性愛是建立在生理需求之上的心理、社會需求。性愛的基礎是性滿足,但這隻是一個較低層次的部分,更高的層次是通過性活動——人類最隱秘的活動而實現的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心理層次的親密感。社會對性行為做出了規範,在這個意義上,性活動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社會行為,受到道德規範約束。但有時違背道德的性愛可能帶來更大歡愉。性愛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範疇的事,很難說哪一種行為是自然的、正確的,盡管社會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有具體的道德規範來約束或鼓勵某些行為。這些社會規範本身並非基於自然法則,而是人為的產物,反映了某一時期、某一群人的觀念,它們不是永恒的,而是隨著時間、空間而改變的,在不同時代、國家呈現多樣性,因此不能把社會規範教條化、甚至神聖化。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