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去遊覽了杜甫草堂,還借閱了一百多冊杜甫的詩集。它們中的一些珍本善本還留有宋、元、明、清曆朝對杜詩的注解。這些珍本善本杜詩歸還杜甫草堂時,裏麵增加了一些新的毛的圈點痕跡,毛以後,再大的官也不敢在國家級博物館的藏品上塗塗寫寫了吧。
毛主席仔細讀完了這些詩集以後,丟下了四字評語:是政治詩。當時大躍進高歌猛進,好大喜功殺雞取卵的毛當然很煩為民請命的杜甫。在成都會議的談話中,毛就直率地表示不喜歡“哭哭啼啼“的杜甫。
早在1942年,回答嚴文井的問題:“主席喜歡古典詩歌。您喜歡李白,還是杜甫?“,毛答:“我喜歡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氣。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場。” 1957年他臧克家等文人麵前,也毫不掩飾對杜甫的詩“不甚喜愛”的態度。
網上有人說,毛揚李抑杜,隻是因為在藝術風格上的個人偏好,浪漫主義vs現實主義。我認為這是用審美觀的不同掩飾毛施政理念的不仁。
其實,才華橫溢的毛是懂並認同杜的藝術成就的。比如,在蘇聯漢學家費德林麵前,毛就高度評價杜甫。他自己的詩作中,很多就有杜詩的影子:
“崢嶸歲月稠” ~ 杜甫《敬贈鄭諫議》中“旅食歲崢嶸”;
“颯爽英姿” ~ 杜甫《丹青引曹將軍霸》裏“英姿颯爽來酣戰”;
“綠水青山枉自多” ~ 杜甫《征夫》“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
“落花時節讀華章” ~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裏“落花時節又逢君”;
“橫掃千軍如卷席” ~ 杜甫《醉歌行》裏的“筆陣橫掃千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