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中國GDP究竟是多少?(ZT)

來源: 最接近太陽的人 2019-07-26 05:34:2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210 bytes)

作者:紅色育人工作室 發布時間:2016-12-22 13:11:44 來源:民族複興網 

 

 

目前媒體上為了宣傳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經常引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改革開放以來的相比較。如:一種說法是前三十年GDP年均增長率是7.2%;另一種說法是1953—1978年GDP年均增長率是6.1% 。而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GDP年均增長率是9.8% 。結論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於改革之前;改革開放以前經濟發展“長期緩慢”等。

  更有甚者,竟還有人稱改革開放前中國的GDP世界排名是不斷下降的。例如近期《學習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說:“1952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GDP的比例為5.2%,1978年下降為5.0%。人均GDP水平按當時官方高估的匯率計算,也隻有224.9美元。1948年,中國人均GDP排世界各國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國人均GDP排倒數第2位,僅是印度人均GDP的2/3。”(《學習時報》2008年9月,《三十年前我們為什麽要選擇改革開放》)按照該文的說法,改革開放前中國的GDP竟然比世界各國的平均增長率都低。似乎是隻有把改革開放前的成就貶得越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才越巨大!然而不容置疑的事實是:從建國以來到1978年各種物質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產量都是以數倍、數十倍以上的速度增長,到七十年代末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都名列世界前幾位,有的是一、二位,在國防工業、核武、航天工業上躍居世界第三,而與此相反GDP卻越來越倒退,甚至低於建國前的位次。這是可能的嗎?這種GDP是怎樣計算的?究竟依據的什麽?該不是作者編造的吧!

  每看到此類報道,本人莫不表示懷疑,感到可笑。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就是產品經濟,即實物經濟。那時生產計劃安排指標和衡量經濟發展都是按產品生產的產量,例如生產鋼鐵多少,糧食產量多少等等,而根本就沒有GDP這種概念。而如今從哪裏出來的所謂當時GDP是多少的說法?

  人們知道,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的經濟方針就是“發展經濟,保證供應”,多生產產品,滿足國家和人民的實際需要,而從沒有在乎過產值多少。那時期的物質產品和資源絕大部分並不進入市場交換,隻是服從國家調撥和安排,價格也是國家規定的價格,根本不反映交換價值。因此對當時的經濟增長狀況最準確、真實、直接的體現隻能是物質、產品的數量,而不是產值。產值概念隻是在個別情況下才被使用。即使當時的國際組織在說明各國經濟總量時都采取“市場國家”與“計劃經濟國家”兩種區別的統計方法。在中國,GDP的統計方法是在改革後的八十年代中期才開始使用的。既然計劃經濟時期原本就沒有GDP的概念,而在目前媒體上經常出現當時的GDP是多少的報道,這豈不是怪事!

  其貓膩究竟出在哪裏呢?經查找出處,本人發現,目前很多媒體都是把當時的產值當成GDP使用,來說明改革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並拿來與目前的GDP增長進行對比。這實在是極大的謬誤!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統計方法上,計劃經濟時期的產值與市場經濟下的GDP,都是根本不同的。這裏簡單說明以下幾點:

  1、價格體係不同。如前所述,改革前29年大多時間是計劃價格體係,當時的價格主要是用於核算,而不體現商品的交換價值。如國家收購、配置的小麥原糧每斤隻有八分至一角錢,與目前市場經濟下每斤一元多的價格相比差別實在太大。居民憑票購買的消費品主要是一種實物分配的性質,價格定得很低。農村分配給本隊社員的產品有些甚至根本就不計價。當時勞動力的報酬更是低微。三十多年來各種物價指數都發生了十幾倍、數十倍的變化。價格體係不統一,那麽用GDP表示改革前的經濟水平必然造成對事實的歪曲!

  2、產值統計的構成不同。在目前GDP統計中,商業、金融、服務業等各種行業的價值占有很大比重;而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產值隻包括工、農業生產,而不包括上述這些方麵。更不包括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娛樂、安全等這些本屬於社會投入的公益事業而現在卻被“產業化”了的“產值”;也不存在變賣土地、礦產、水源、出租文物遺產等過程中形成的“產值”。改革前的土地、礦產、水源等都是存量,不計入產值;而現在都是流量,隻要一流轉,GDP就大量增長。

  3、改革開放前的大量“有產無值”現象。即本應計入產值但卻均未計入的產值。比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設、農田基本建設,包括建造的遍布全國的水庫和排灌渠等。這些都稱得上是天字號第一大工程,也是合理的固定資產投入,但其中農民的勞動卻隻是“記工分”。生產隊的工分是多了,但工分並不擴大產值,因為農業產值統計的是糧食產量和其它農業收益,而水利、農田基本建設的經濟效益是長久體現的,要用百年甚至千年來度量。工分記多了就造成當時勞動日值貶值,有的生產隊勞動日值才0.2元,這就是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卻沒有即時的經濟收入為工分“充值”的結果;但他們為後人留下了巨大的固定資產——旱澇保收的優質農田、農業的穩產高產。還有在國家工礦建設中廣大農民所進行的大量協作勞動等,也是靠生產隊“記工分”。這就是當時的“有產無值”現象。如果要說明那時的真實的產值是多少,首先就必須把其中的勞動力價值完全補上。

  4、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量虛假GDP。現在每年的GDP數字龐大,但其中屬於國外資本(獨資、合資、股份)的卻占有很大份額,這從確切意義上說並不完全是“中國的”。洋人拿著印刷的紙鈔,在中國的土地上消耗中國的資源、能源,盤剝中國勞工的血汗,汙染中國的環境,在中國進行生產和出口統計。最後把產品利潤拿走,把垃圾丟在中國,買辦們為之樂不可支,而中國卻隻頂著GDP增大的虛名!另外,改革開放以來建造了大量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發生許多新建的樓房、橋梁垮塌及其他災難事故,還有大量的投資失誤工程、重複建設、產品積壓、損壞、銷售不出以及假劣商品等,這也是GDP迅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這些在改革開放以前卻是沒有的!

  正是由於上述各種區別,因此用GDP說明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經濟水平必然是徒勞的。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能用科學的方法對當時的GDP進行測算。然而那是一個十分複雜、困難的事情。

  改革開放前的GDP究意是多少?近期從網上看到網友提出了一種“實物貨幣”的計算方法,即不同時期的工程量相當,投資也應相當的比較方法,很值得借鑒。如:`三峽工程總投資為2000億,工程總量為3億立方米土石方,那麽,改革開放前如果是3億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也應計算為2000億投資。這樣可大體推算出改革開放前的GDP。以下轉引網友的研究意見:

  截止“五五計劃”結束時的1979年,全國擁有有效灌溉麵積7.3億畝,占世界灌溉麵積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麵積超過了世界人均水平。把灌溉密度(灌溉麵積占實際耕作麵積的比例)提高到了46%,處世界領先地位(美國目前灌溉密度僅為13%)。同時還完成2.6億畝的除澇和6200萬畝的鹽堿地治理。其間,共建成大、中、小(10萬立方米以上)型水庫8.6萬座,數百萬座被民間稱作“水庫”的塘壩(10萬立方米以下)不在統計之列。總庫容4千多億立方米。人工河渠總延長300多萬公裏,已配套機井220萬眼,各類堤防總長16.5萬公裏。(《四十年水利建設成就 —水利統計資料》水利部計劃司 1990年)

  根據《水利部:建國40年水利建設經濟效益》提供的數據:1949-1987全國水利工程總投入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為2164.11億元;勞動力投入折合1137.03億元。

  八十年代是中國水利建設的“黑暗時代”。水利建設投入占基本建設投入份額由1958-1979的7.08%降低為2.7%;這麽低的投入恐怕連工程維護都完不成,就別提新建項目了。我們有理由認為:在1949-1987的2164.11億元投入中,有1800億左右、甚至更多為1949-1979年的投入。特別是1137.03億元的勞動力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靠生產隊“記工分”完成的。

  按當年“國家搭骨頭,群眾填肉”的建設模式,國家與各級政府的1800億大致是用來完成占工程體積30%左右的核心、樞紐、骨幹、框架、鋼筋混凝土等項目施工,和規劃、設計、組織、配套、後期維護等支出的;群眾的1137.03億勞動力投入大致是用來完成其餘70%土石方體積的。根據史料,當年基建土石方的概算為0.45元/立方米。也就是說,靠群眾“記工分”完成的工程體積為2527億立方米,靠國家和各級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體積為1083億立方米,總計為3610億立方米。

  3610億立方米這個天文數字是個什麽概念呢?萬裏長城的工程量為2億立方米;傾舉國之力、曆經15年建設還沒有完工的三峽工程,到最後的土石方開挖、回填、混凝土澆注總量不超過3億立方米。

  也就是說,在1949-1979的30年間,新中國水利建設的工程總量為1200座三峽工程,平均每年40座。

  三峽工程的總投資為2000億元。也就是說,1949-1979年30年間新中國水利建設的總投入相當於目前的240萬億元,平均每年8萬億元。

  我們還知道1949-1979年30年間水利投入占全國基本建設中投入的比例為6.6% 。以此我們推算出中國在1949-1979年30年間的基本建設總投入為3636萬億元,平均每年為121萬億元。3636萬億元基本建設投入,可作為固定資產投入。

  2007年中國GDP為24.6619萬億元,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萬億元,固定資產投入對GDP的拉動率為180%,就是說固定資產每投入1元,可產生1.8元的GDP。

  當然,目前的拉動率是比較高的,工程項目附近的什麽酒店、按摩、洗腳都被拉動了起來。而1949-1979年的拉動率沒這麽高,最多就是拉動一下熗鍋麵、小平頭;就把拉動率按最保守的態度定在110%吧。那麽30年3636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入可拉動GDP為4000萬億元,平均每年為133萬億元。

  新中國前3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按主流的說法是7.2%;我們就按這種說法進行分布:五十年代(1950-1959)平均每年的GDP為57.14萬億元;六十年代(1960-1969)平均每年的GDP為114.24萬億元;七十年代平均每年的GDP為228.48萬億元。

  人們知道,2007年中國GDP為24.6619萬億元;這就是說七十年代的平均每年的GDP是2007年的9.26倍!

  這個推算結果,雖然算不上精確,但我們看到,它大體上與建國以來的社會產品產量增長的統計結果相一致。請有興趣的朋友比較一下1949—1978年與1978—2007年(前後都是29年),中國的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增長幅度,會清楚地看出:改革前29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比改革開放以來29年快得多,根本不存在比後者慢的問題!

所有跟帖: 

我們這兒很多人有這觀點的。 -最接近太陽的人- 給 最接近太陽的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5:34:59

當時沒聽到過GDP,很多人不在銀行開戶口存錢,領到的工資月底基本化完,"月光族"。 -老商- 給 老商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5:43:25

隻覺得毛時代缺吃少穿,買房買車是春秋大頭夢 !沒GDP的概念, -老商- 給 老商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5:50:51

舊中國是什麽個樣子大家都知道。而且印度到2018年的人均糧食才達到中國1960年時的207公斤。 -研究研究- 給 研究研究 發送悄悄話 研究研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5:54:38

不,舊中國是什麽樣子我們不知道,大家隻是從電影小說等官媒上聽說的。我想舊中國應該和過去的香港台灣奧門差查不多。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6:32:53

你原來都是從電影小說裏學的東西。電影裏人還在太空中飛來飛去的。 -研究研究- 給 研究研究 發送悄悄話 研究研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6:41:56

香港,台灣人民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6:50:49

看出來了,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了。 -puyh- 給 puyh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7:08:59

大陸人還有票吃肉,台灣人就隻能酒幹淌賣無! -研究研究- 給 研究研究 發送悄悄話 研究研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6:49:41

所以現在要造防火牆。你可以有用武之地了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6:56:21

嗬嗬,你就會這一招了?你的意思美國也要造防火牆,什麽樣的?說真實數據你為什麽不接受? -研究研究- 給 研究研究 發送悄悄話 研究研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7:02:13

缺吃少穿是正常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遵循經濟規律,不可能20年就解決貧窮問題,除非神仙。 -海雲之南- 給 海雲之南 發送悄悄話 海雲之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6:02:36

這個應改客觀看。解放後人口猛增,造成農民人均土地大減。知識分子的數量不知翻了多少倍。 -衡山老道- 給 衡山老道 發送悄悄話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2/2019 postreply 20:15:05

我讀小學時,請一個苦大仇深的中年婦女講憶苦思甜。她說:解放前我逢年過節到地主家要飯時,地主們都給很多好吃的,好幾天都吃不完。 -衡山老道- 給 衡山老道 發送悄悄話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2/2019 postreply 20:21:12

解放前,我們那裏都隻種一季水稻。所以,有點地的農民比後來過得好,是事實。 -衡山老道- 給 衡山老道 發送悄悄話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2/2019 postreply 20:23:49

你是城裏人吧? -衡山老道- 給 衡山老道 發送悄悄話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02/2019 postreply 20:25:38

不是他們不懂,是故意這麽把產值當GDP的。但是最終他們是會被後人嘲笑無知的!他們罵種桃樹的人,就為了理直氣壯的摘了桃子。 -研究研究- 給 研究研究 發送悄悄話 研究研究 的博客首頁 (20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5:52:29

他們又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原本種桃樹的人就是為了讓後人摘桃子吃的。 -研究研究- 給 研究研究 發送悄悄話 研究研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5:52:53

毛澤東時代國家GDP 是保密的,是屬於國家經濟情報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6:37:49

胡扯的沒邊了。國民經濟統計資料都在那裏,檔案館都可以查到! -研究研究- 給 研究研究 發送悄悄話 研究研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6:39:33

小朋友,毛澤東時代有檔案館?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6:47:10

娃娃,你知道的太少,多學習吧!換個名字你就不知道如何讀了。 -研究研究- 給 研究研究 發送悄悄話 研究研究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6:51:50

上海市檔案館始建於1959年。 -吾道悠悠- 給 吾道悠悠 發送悄悄話 (73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8:34:11

1976年以前,隻算工農業(實體)總產值,新增可耕地6億畝。 -老生常談12- 給 老生常談12 發送悄悄話 老生常談12 的博客首頁 (1242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07:14:31

哈哈,我認為是篇"低級紅“。 -最接近太陽的人- 給 最接近太陽的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6/2019 postreply 10:21: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