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之子劉源:
當年鄧小平批準我參加高考
作者:周珣 葉鐵橋
摘自《黨史文苑》2007年第11期
核心提示:報考的時候,劉源填了政審表。父親一欄,填“劉少奇”,母親一欄,填“王光美”,本人成份一欄,填“戰士、學生、農民”,“現在是工人”。籍貫、政治麵貌、社會關係等等,一概填了一個“眾所周知”。 劉源他們拿到的,是當年北京市高考考場裏最後10個考號。離高考舉行,僅餘一個星期。
大學時期的劉源
1978年初的一天,北京起重機廠鉚焊工劉源收到一封印著“北京師範學院”字樣的信。從這一天起,國家前任主席、“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走資派”劉少奇之子劉源,確定將邁入大學的門檻——
此時,距離劉源的父親劉少奇辭世,已近十年。他的母親王光美,還被關押在秦城監獄。
劉源等到的這份錄取通知書,比廠裏其他考生的到得都晚。這份拿在手裏輕飄飄的信件,卻並不是他一生中和上學、讀書有關的至關重要的第一封信。
距此大約12年前,北京四中初二學生劉源,把一封同樣輕飄飄的信件,悄悄擱在國家主席劉少奇的案頭。
信是四中高三(5)班的兩位學長托送的。這兩個當時的優秀生,把信交給劉源的時候很鄭重,說是要造資產階級教育製度的反,說當時的教育考試製度讓白專的留下來了,把鬧革命的、工農兵都擋在學校外麵了。
沒過幾天,這封信就刊載在1966年6月18日的《人民日報》上。信的結尾,是“現在北京四中全體革命師生向全市革命的同誌倡議:立即廢除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製度!”與這封信同時刊載的,還有來自北京女一中的另一封抨擊高考製度的信件,和《人民日報》社論《徹底搞好文化革命,徹底改革教育製度》。
新中國在1952年建立起來的統一高考製度由此而廢。有史家論稱:廢除高考,是繼1966年5月北京大學聶元梓等人貼出“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之後,“文革”的又一重要突破口。
提及這封信。劉源搖頭苦笑:1966年我遞的信要求取消高考,11年以後,又是我寫信要求參加高考。
這一次,劉源致信的對象,是“中共中央鄧小平副主席”。
1977年7月,鄧小平複出,主抓科技和教育工作。恢複高考的消息裹挾著人們的興奮和期待在民間迅速流傳。或許還有機會,劉源想。
當年8月21日清晨,北京長安街沿途的高音喇叭裏傳出頭條新聞:恢複高考。
華國鋒批閱鄧小平恢複高考的請示報告
北京起重機廠召開正式會議傳達相關文件,報考條件就張貼在車間的牆上。劉源經過仔細研讀,發現報名的政審條件中不涉及出身,隻說了本人不能有曆史問題、政治問題。於是,他決定報考,但內心深處,對會不會被允許參加考試非常懷疑。畢竟,他的父親劉少奇頭上,還壓著“全國最大走資派”的帽子。
劉源的不安很快被證實不是沒來由的。他的報名被廠裏組織部門退回,理由是超齡。劉源26歲,非正式的傳達裏,恰好有“最好25歲以下”一說。劉源不服氣。他初二輟學,是老三屆的初中生,是年的高考,對老三屆的高中生都是放開的。以劉源的年齡劃線,廠子裏9個年齡大過他的工友,一律被卡下。
30年以後,劉源分析當年攔他的原因時,已經釋然:實際上就是出身問題,但人家不說。也不能說我本人有什麽問題,就說我年齡不行。當時的環境中,不讓我考,不會犯錯誤,讓我考,就要冒風險。
“我挺生氣,所以就給鄧小平寫了封信。”劉源至今仍能很清晰地複述信的內容:我管他叫小平叔叔,開頭就自報家門,說我是劉少奇的兒子劉源。我這幾年從農村又到工廠,聽說您恢複工作抓高考,很高興,大家都很振奮。我想考大學,現在廠子裏不讓考,如果因為我父母的原因、我的出身不讓我考,我很不服氣,何況你這個招生簡章並沒有這麽講。讓我考我考不上,是我自己的事情。誰也不怨。
信不長,就一頁紙,鋼筆書寫工整。劉源在信封上寫就“中共中央鄧小平副主席”,貼上4分錢郵票,在自己的住處北京永安裏附近隨便找了一個郵筒投了進去。
十餘天後,來了回音。劉源和9個情況相近的工友,全部被放行。
報考的時候,劉源填了政審表。父親一欄,填“劉少奇”,母親一欄,填“王光美”,本人成份一欄,填“戰士、學生、農民”,“現在是工人”。籍貫、政治麵貌、社會關係等等,一概填了一個“眾所周知”。
劉源他們拿到的,是當年北京市高考考場裏最後10個考號。離高考舉行,僅餘一個星期。
小平叔叔的批複,劉源至今沒見過,具體怎麽批的不知道。隻知道鄧小平批給當時的北京市委書記吳德,吳德批轉給北京市負責高招的同誌,最後是廠教育處通知劉源可以報考的消息。
許多年以後,劉源推測這封信流轉和送達的過程:這個情況比較特殊,下麵拆信的人看,也會覺得很有意思,“我要把這個信遞給鄧老,看他怎麽表態”。下麵當件事情一級一級報上來,就不好壓了,越往上走越不好壓。信就這樣到了鄧小平的手裏。
這當然是個未經證實的過程。可以確切知悉的,是1979年1月,劉源的母親王光美出獄。在和鄧小平的一次碰麵中,王光美提及兒子要求參加高考的信和鄧的親自批複。鄧小平微微笑了一會兒。其時,劉源已經在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就讀。
師院曆史係77級班主任周興旺第一次見到劉源,是在北京崇文門內旅館中。這家旅館,是當年北京市高校招生錄取現場。周興旺就代表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在此招生。在他住的房間裏,床上攤滿了檔案袋。他所能接觸到的檔案,都已經過北京市高招辦篩選。
高招辦當時掌握著一份20個典型“可教育好子女”的名單,都是被打倒的中央一級領導人的子女。高招辦領導讓他在劉源和薄一波的兒子薄熙來這兩份檔案中選一份。他想:那就選個大的吧。拿了劉源這一份。
錄,還是不錄?考生劉源的問題,一直報到當時師院的領導機構“北京師範學院革命委員會”,並為此專門開會研究。革委會主任是軍人,副主任崔耀先是老幹部。在討論會上,崔耀先展現了四兩撥千斤的功力。
他看著劉源的檔案,說,這個學生在農村插隊,是因為肝炎被退回北京養病的。這個身體呀,能過關嗎?得讓他去醫院複查。身體行的話,沒有理由不讓他上吧?一個可能被上升到政治層麵的問題,就此降到了一個很普通的、可度量也能執行的標準上。
劉源因此有機會去崇文門內旅館。周興旺帶著劉源去了同仁醫院,這是一場隻有一個學生的特殊體檢。
1978年3月8日,劉源入學。起點公平的高考,讓他的命運曲線重新劃出上升的軌跡。
劉源的大學之路,似乎充滿著偶然。偶然的信,偶然的送達,偶然的批示,偶然地遇到崔耀先……這些偶然,隻可能發生在1977、1978年。“四人幫”粉碎了,“兩個凡是”還在,多年的禁錮未除,但鬆動已經萌芽。那是中國的驚蟄期。
劉源在大學一年級領到的曆史教材,扉頁上還印著“打倒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老師講課,也會在批林彪、批“四人幫”的時候,批一下劉少奇。這種時候,低調的、規矩的大學生劉源,最通常的反應,是“不反應”。
1980年5月17日,劉少奇同誌追悼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共產黨曆史上最大的冤案徹底平反。此時,劉源的大學生活,已經持續了大約800天。
1980年5月13日劉源捧著劉少奇骨灰從鄭州回北京
在紀念恢複高考30周年的今天,當年的直接受益者、目前已是解放軍中將的劉源表示,恢複高考決策的英明和意義,怎麽評價都不過分,“它挽救了這麽多人”。他提醒,更應該回頭看之前荒唐的十年。對目前飽受抨擊的高考製度,劉源也認為確實是有問題,需要改革。但他反複說,“不是沒有砸碎過。全砸碎了更完蛋。”
1966年,劉源親手遞出的信裏,就有“不破不立”的話,建議對高考作“徹底的改革”,“立即廢除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製度”。都是這幾年看著挺眼熟的言語。
曆史的螺旋式上升中,有必然重複的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