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照片背後真相:為啥從南到北都是光禿禿一片?樹木去哪了?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3-08-20 06:27:1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426 bytes)

 

 

當我們看到清朝末年的老照片時,會有一個驚人發現,無論是南方還是在北方,整個國家似乎都是一片光禿禿的土地,樹木很少見。

在我們的記憶中,農耕時代,不存在環境破壞,祖國應該是綠水青山。

清末老照片——河北一客棧

既然如此,照片中為何不見樹木?

對此,人們看法不一。

有人說,那是反華分子故意醜化中國,他們見不到中國好,是居心險惡;也有人說,森林減少問題古已有之,到了清朝已經很嚴重了。

那麽,到底哪一種說法符合事實?

美國探險家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在中國

先說醜化論,當時國外還沒有環境保護這一說,資本主義國家對環境問題是1920年前後才重視起來的(這個問題後文還會詳細敘述)。

既然如此,外國人怎麽會拿中國沒有森林說事?

如果是醜化中國,素材很多,比如抽大煙,賣兒賣女,上不起學等等,他們完全可以拍攝這樣的照片啊。

這些問題在國外不是主流,而在清末的中國則非常普遍,他們想醜化,突出這些就可以了。

由此可見,所謂的陰謀論是站不住腳的。

那就隻剩下一點,中國人隨便砍伐,把樹木都砍光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的確如此。

為樹木砍伐?主要是取暖燒飯。

現在的人做飯,用的是天然氣或者煤氣,也有人用電磁爐。

用柴火做飯的事,隻在偏遠農村才會發生;而且還是年邁的人,家裏窮,用不起電磁爐和燃氣。

而在古代,用柴火做飯的現象非常普遍。

你也許會說,在液化氣和煤氣之前,不是有煤炭嗎?

不錯,中國不缺煤炭,煤炭資源很豐富。

據不完全統計,我們國家的煤炭探明總儲量在9000億噸以上,世界排名第三,而且煤種齊全。

據曆史學家和地質學家說,我國對於煤炭開采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

中國人發現煤炭,利用煤炭,並不比資本主義國家晚。

早在公元前500年前後的春秋戰國時期,煤已成為國家的一種重要產品。

不過祖先當時並不叫煤炭,春秋時期稱為石涅或涅石。

魏晉時期,稱這種東西為石墨。

唐宋時期,又換了個名字,叫石炭。

直到明朝時期,才開始叫煤炭。

據說,在公元前一世紀,在中國,煤已經用於冶鐵和煉銅。

17世紀中葉,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煤炭開采技術寫得很詳細。

包括地質勘探、開采、通風、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等,這足以說明,當時我國的采煤業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了。
但是,一個不爭的現實是,直到1870年之後,中國才出現了一座小型的“現代化”煤礦,而且是在台灣誕生的。
20多年後,在中國大陸,也隻有十幾個小型的“現代化”煤礦。

當時中國有4億多人口,這十幾個煤礦遠遠不夠,甚至不夠一個縣城的人使用。

要知道,在2017年,中國擁有的煤礦是4900多個,產能達到50億噸。

當然,這些煤炭相當一部分是用到了工業上。

據統計,中國在10年前生活用煤是人均90公斤,在20世紀70年代是400公斤。

4億人每年的用量,保守估計是1.6億噸。
那十幾個小煤礦,確實是少得可憐。

因此,4億人做飯都用柴火,那是個什麽概念?需要多少樹木才能滿足?

1908年4月26日,蘇州,盆景旁的當地人。

因此,在近代以前,砍柴賣炭是個熱門的產業,有著龐大的產業大軍。

既然從業人員很多,就有不少文人墨客來描述他們的生活。

唐詩“客滿燒煙舍,牛牽賣炭車”,就是賣炭大軍的真實寫照。白居易的《賣炭翁》,描述得更加具體: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滿。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不過那時候,人口相對較少,供需矛盾還不那麽突出,植被麵積還不是太突出。

到了明朝時期,人口大大增加,是元朝的2倍。

明朝中後期,人口達到了將近2億(明朝末期由於災荒和戰爭,人口急劇減少),但是領土麵積卻隻有900多萬平方公裏,比元朝減少了500萬平方公裏。

這樣一來,供需矛盾能不突出嗎?

公元1488年,明孝宗時期,一個名叫崔溥的官員遇到海難,在海上漂泊多日後到了東南沿海,被漁民救下。

中國政府將其一路向北,送回國內。

崔溥把路上的見聞寫成了《漂海錄》,其中這樣描述中國的森林砍伐現象。

“北京即虞之幽州之地……其川汙,其地沙土揚起,塵埃漲天,五穀不豐。 …… 醫巫閭山,自北京以至於此,山皆童禿不毛。”

北京屬於皇城,比較繁華的地區,這一帶尚且如此,別的地方就更差了。

清末老照片——山西

到了清朝康乾時期,人口再次迎來井噴式增長,達到了驚人的3億。

到了清朝末期,人口更是增加到了4億。

不光如此,中國還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北方鄰居,被掠奪走了150萬平方公裏。

人口多了,木炭需求量有增無減,可是土地總麵積卻減少了,能不砍伐樹木嗎?

這一來,木炭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因為人口增加之後,他不光是要燒炭做飯,首先是要吃糧食。

糧食哪裏來?還不是要占有土地?那時候我們不能從國外進口糧食,隻能自己解決。

還有一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問題,那就是清朝的人口增長,是建立在外來農作物在我國落戶的基礎上,並非康熙和乾隆的“英明領導”。

比如土豆、番薯等農作物,它們抗旱能力強,在山坡和溝坎都可以種植,旱澇保收。

有人說,在明朝萬曆年間,上述農作物就來到了中國。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一種農作物從進入到普及推廣是需要一個漫長過程的。

封建王朝基層控製能力很弱,政府對農民種植農作物根本不進行行政幹預;不像現在,隻要政府一個文件,想要種植什麽農作物,馬上就能推廣。

因此,到了康乾時期,番薯和馬鈴薯等農作物,才開始大麵積種植。

這就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自然災害對人口增長的影響下降了。

清朝之前,隔三差五會有大旱,一有旱災,農作物就絕收,就餓殍遍野,人口急劇下降。

外來農作物的到來,這一現象改變不小,馬鈴薯和番薯養活了不少人,大家開始拚命造人。

但是這一來,糧食作物種植麵積增加了,與之對應的是森林麵積的減少。

本身人口增加,木炭需求量大大上升,可是森林麵積卻相對減少。

很自然,森林越砍越少,起初是村裏的樹木不見了,然後就砍田間地頭的樹木,之後把目標對準深山的森林。

人口增加不光是需要木炭,還需要住房。

我們現在的住房主要是樓房,用的是鋼筋水泥,木材使用比例很小。

但是在近代,房屋的結構在北方主要是木頭結構,南方是竹木結構,無論如何,都隻能砍樹。

房屋建起來了,不要家具嗎?那時候沒有不鏽鋼家具和大理石家具,也沒有塑料家具,大都是木質家具,到時候還要砍伐樹木。

即便亂砍濫伐,我國的木炭還是不夠用。

事實上,木炭隻能做飯,而不能用來取暖。

到了冬天,北方的農民隻能坐在被窩裏硬挺。

燒炭,那是土豪和官員的事,老百姓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起。

至於燒水洗澡,那就更是奢望,不到春節,大家是舍不得燒水洗澡的。

清末老照片——開封

既然大家都洗不起澡,那身上的味道都是一樣的。

大家走親訪友,或者趕廟會的時候,見麵了也不會感到尷尬。

別說取暖、洗澡,事實上就是做飯,有些家庭也不是一日三餐燒火。

地主土豪,可以天天燒水做飯,因為他們不差錢。

中等收入的人,一天生活燒兩頓飯。

低收入人群,每天隻生火做一次飯。

那兩頓怎麽辦?當然是吃涼食。

這樣夏天還好辦,到了冬天,腸胃就受不了,拉肚子是常有的事。

這現象並非清朝才有,在唐朝時期就存在。

唐代詩人孟郊在《苦寒吟》中有過這樣的描述:“敲石不得火,壯陰奪正陽”。

北宋詩人趙擴,不算是低收入人群,但是他也買不起柴,沒辦法隻能把座駕給燒了——“毀車充薪”。

更有甚者,老百姓甚至常年吃冷飯。

在唐武宗時期,有個叫圓仁的日本僧人來華,路過山東的時候,遇到一個農民,看到他們不燒火做飯,感到很奇怪,就問他們怎麽回事。

農民回答說,沒有木材啊,隻能湊合,這麽多年一直是這樣過來的,習慣了。

——“不曾煮羹吃,長年惟吃冷菜”,即使是來了親友和貴客,也是“空餅、冷菜”招待。

由此可見,木材多麽短缺。

清末老照片——甘肅

這種現象,到了民國時期也沒有改變。

1930 年代學者陳翰笙曾經和北平社會調查所的職員,下鄉對農民用柴情況進行過一次調查。

他們來到河北保定清苑縣,抽樣調查了 11 個村,結果讓人難以置信。

因為燃料短缺,一般農戶燒開飯煮粥的時候,並不像現在的人們那樣“燉”上半個小時,而是湯燒開之後不到兩分鍾,就熄滅了。

至於喝開水,那更是奢侈的事,隻有人生病服藥的時候,才會燒開水喝。

要是平時,那就直接喝井水,哪怕是寒冬臘月,也不例外。

20世紀,中國已經有了煤礦,產能初具規模,但是老百姓也燒不起,六七十年代,喝開水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即使到了寒冬,農民也舍不得用煤炭取暖,煤火做飯之後,就把口蓋上了,隻留一個小眼,保證它不熄滅就行。

中國老百姓喝開水成為習慣,已經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了。

清末老照片——山東

清末老照片——南京

總而言之,在過去,人多地少,沒有開采煤炭等能源,人們別無選擇,為了生存下去,隻能砍伐樹木。

這不是覺悟的問題,而是生存下去比什麽都重要。

如果人活不下去,你和他談環保,那不是扯淡?他肯定跟你急,或者跟你拚命。

亂砍濫伐造成惡果,我們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植被麵積減少,山洪頻發。

還有一點就是,水土流失,河水泥沙俱下,河床高度增加,洪水泛濫。

別說是清朝時期,古代的時候洪澇災害已經很頻繁。

大趨勢是,隨著時間推移,洪澇災害越來越頻繁。

秦漢時期平均每 41.1 年才會決口一次,到了宋元時期猛增長到平均 4.47 年一次,而到了民國不到兩年就會有一次。

由此可見,清朝末年的老照片,並非別有用心的人抹黑中國,照片不會騙人,其中反映的全部是事實真相。

清末老照片——杭州

清末老照片——河北遵化

說明一點,文章引用照片,全都是美國植物探險家尼弗蘭克·尼古拉斯.邁耶在清末民初拍攝的。

他原來是荷蘭人,僑居在美國。

邁耶1908年,回到美國後,正式加入美國國籍。

美國總統羅斯福看了他拍攝的照片之後深感震驚,1920年,他在國會上發表了一個有關保護自然重要性的講話,呼籲全社會重視環境保護,任何自然要和諧共存。

感到慶幸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政府和全社會也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光禿禿的山早已成為曆史。

盡管任重道遠,但是我們的環境保護得越來越好,人們的環保意識極大增強。

相信我們的水會更清,天會更藍,森林麵積會越來越大。

所有跟帖: 

光禿禿,還要加上“幹乎乎” 的感覺。 -明初- 給 明初 發送悄悄話 明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0:44:14

幹是主因。大半國土有幹燥的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低且季節分布不均。飛機上看華北都是禿山幹河。如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黃河流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295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4:17:34

十朋友這個講得對,讚! -明初- 給 明初 發送悄悄話 明初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9:08:53

我也覺得是這個原因,南方無論怎麽砍隔一年就綠了 -Amita- 給 Amita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20:03:26

人為因素也重要。老家南方,小時候周圍丘陵小山也是基本光禿禿的,有些灌木但沒大樹。據老人講大樹在大煉鋼時被砍光了 -Eastgate- 給 Eastgat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21:36:02

別的地方不知道,隻知道北京附件的山區是在大煉鋼鐵時砍光了樹木的。 -man008- 給 man008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1:54:06

美國才幾百年,東部的森林都砍光了。人糟踐東西真是快。 -紅米2015- 給 紅米2015 發送悄悄話 紅米2015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1:57:06

美國東部森林哪裏砍光了?你到過美國東部嗎?從波士頓到華盛頓北卡南卡佛州哪裏森林斷過? -不允許的筆名- 給 不允許的筆名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21:51:39

這是我跟一群老美去大煙山徒步時,領隊跟我說的。山裏樹是不少,但大樹很少。 -紅米2015- 給 紅米2015 發送悄悄話 紅米2015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1/2023 postreply 08:33:11

我猜想,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北美應該是覆蓋著原始森林吧。 -紅米2015- 給 紅米2015 發送悄悄話 紅米2015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1/2023 postreply 08:38:17

網上找到的, 印證了那位領隊的話 -紅米2015- 給 紅米2015 發送悄悄話 紅米2015 的博客首頁 (945 bytes) () 08/21/2023 postreply 10:01:18

沒辦法,古時燒火取暖造房家具甚至不少工程以及戰爭戰火都得毀林,其實越是人口繁華之處,周圍山嶺越禿。 -Eastgate- 給 Eastgat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2:09:09

近代大規模毀林就是老毛的大煉鋼時候了。據父輩講,老家周邊很多參天大樹都在大煉鋼時被毀了 -Eastgate- 給 Eastgat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2:13:30

我老家是河北平原上的,過去土地私有,每棵樹都有主,沒地方去砍樹做飯。做飯主要用莊稼的秸稈。尤其棉花秸稈,像木頭,火旺禁燒 -曾在莊裏- 給 曾在莊裏 發送悄悄話 曾在莊裏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3:36:49

我覺得大煉鋼鐵隻是部分原因,氣候和人口還是主要原因。難道我們福建就不煉鋼鐵嗎?到處都是樹到處綠油油。樹長起來很快的,我家 -Amita- 給 Amita 發送悄悄話 (171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3:51:03

河南1975年大水,五十年代建的水庫庫容遠低於設計容量, 原因就是周圍山上的樹木1958年被砍伐後,水帶來的泥沙量大了 -華府采菊人- 給 華府采菊人 發送悄悄話 華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4:33:30

讚,不錯的史料和分析! -六號公路- 給 六號公路 發送悄悄話 (193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18:57:59

南方絕對不是。 -原上草2017- 給 原上草2017 發送悄悄話 原上草2017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20:47:19

宋朝東京城外還是有野豬林的,後來就光禿禿赤地千裏了 -不允許的筆名- 給 不允許的筆名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21:49:20

貼的這些照片,季節多數是冬天,又是人多的場院、碼頭等地方,看不到很多樹很正常。 -biophysics- 給 biophysics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20/2023 postreply 22:04:00

好文!解放前可能是隻砍伐不種,還有就是北方氣候的確嚴峻。我們機關年年要在春天去八達嶺植樹,但僅靠自然降雨活不了幾棵。 -古樹羽音- 給 古樹羽音 發送悄悄話 古樹羽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1/2023 postreply 00:52:57

現在水電年發電量相當5億噸煤=毛時代的煤年產量。華北別說柴,秸稈都不準燒了。綠化在變好。普遍受教育程度也高很多了。人口壓 -十具- 給 十具 發送悄悄話 十具 的博客首頁 (63 bytes) () 08/21/2023 postreply 06:18:04

是的,文明越折騰剩下的越少了。不折騰了真好! -古樹羽音- 給 古樹羽音 發送悄悄話 古樹羽音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21/2023 postreply 17:39:3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