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蔑蘇聯的鬧劇:談華沙起義真相 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19-06-08 05:38:5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9481 bytes)

 

 1941年8月,蘇聯和波蘭政府建交後,同意在蘇聯境內建立一支由蘇聯提供裝備的波蘭軍隊,其兵員則從蘇聯境內的波蘭人中招募。西科爾斯基隨即任命安德列斯將軍為這支波蘭軍隊的司令。最初一切進行得很順利,但當蘇方要求已建成的波軍開往前線時,卻遭到安德列斯的拒絕,其理由為訓練不夠、裝備不足,使蘇聯方麵大為不滿。1942年春夏之交,當斯大林格勒會戰正揭開序幕時,安德列斯率十五萬波軍在英國的幫助下進入伊朗,隨後便開赴西方戰場作戰,成為流亡政府手中一支可觀的武裝力量。

  在波蘭國內則組成一支由流亡政府指揮的國家軍,它的人數在最多時約有三十五萬,內設各級領導機構,展開抵抗德國侵略軍的活動。從1941年初至1944年中,共擊毀一萬九千零五十八節火車車廂,使七百三十二列火車出軌,炸毀三十八座鐵路橋梁,進行兩萬五千一百四十五次破壞活動,斃傷德軍五千七百三十三人,取得一定戰果。

  1942年初,隨著工人黨的建立,也誕生了人民近衛軍,活躍在打擊侵略軍的各個戰場上。自1942年5月至1943年12月,共使一百零五列火車出軌,摧毀三十五座火車站,進行大小兩百三十七次戰鬥,斃傷德軍官兵一千四百餘人。1943年7月,人民近衛軍改名為人民軍。

  1943年5月在蘇聯成立由貝林格上校指揮的柯斯丘希科師,9月1日開赴前線作戰,後擴建為第一集團軍。

  1944年7月 ,波蘭第一集團軍和人民軍聯合組成統一的波蘭軍,不斷壯大自身的實力。

  於是,在波蘭也就出現了兩支旗鼓相當的軍隊,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背景,使波蘭國內的形勢更趨複雜。

 悲壯的華沙起義

  1944年初,蘇軍進入波蘭領土,並逐漸深入腹地。它受到了工人黨領導的人民武裝的熱烈歡迎;但流亡政府卻命令國家軍,不要配合蘇軍作戰,而正在意大利接受美英方麵指揮的安德列斯則公開宣稱他既要打擊德國人,同時也反對俄國人。

  時任國家軍司令的科莫羅夫斯基上校(代號森林)傾向於在華沙發動一場起義,這樣既可以搶在蘇軍來到前控製住城市的局勢,又可以阻止市民左傾情緒的增長,可謂一舉兩得。

  1944年7月21日,在得悉希特勒被刺後,國家軍領導層認為法西斯德國垮台在即,決定於7月25日午夜在華沙發動起義。後來由於德國軍官發動的刺殺希特勒政變未成,希特勒仍舊控製著局勢,所以起義被延至8月1日下午5時發動,流亡政府對科莫羅夫斯基的決定表示讚同。

  起義如期發動後,起義戰士約為三萬五千人,但有武器者僅為其中的十分之一,且幾乎沒有什麽戰鬥經驗,但都英勇作戰,又得到人民的支持,一度占了上風。人民軍約兩千四百人也加入到起義的隊伍中來,更壯大了起義的力量。

  但由於缺乏重武器,因此起義者無法攻占有重兵把守的重要據點。而自8月4日起,華沙的德軍又得到源源不斷的增援:除黨衛隊大隊長馮-德姆-巴赫指揮的部隊外,還有黨衛隊“北歐海盜師”、“骷髏師”等有生力量,開始反攻,迫使起義者轉入守勢。

 自8月10日起,華沙城外原來十分密集的炮聲開始變得稀疏起來。此時,在六周內向前推進達五百至六百公裏的蘇軍由於補給線太長,官兵顯得十分疲憊,其前進速度已自每日三十公裏減到十三至十四公裏。而德軍則在維斯瓦河築起牢固防線,延緩了蘇軍前進的步伐。

  共有五個德國坦克師參加了反擊,並得到三個步兵師的支援。向華沙挺進的蘇聯第二近衛坦克集團軍蒙受巨大損失,自8月1日起便奉命停止進攻,轉入防守

  在美、英的斡旋下,流亡政府總理米克拉依切克得以在7月底訪問莫斯科。他在8月3日與斯大林舉行的首次會晤中曾滿懷信心地宣稱:“華沙不日即可得到解放。”斯大林則直言,他本人還不知道華沙城內有起義這件事。8月6日和民族解放委員會代表會談時,米克拉依切克忽一改往常自信的口吻,希望後者能要求蘇聯向華沙起義者提供援助。9月在和斯大林舉行第二次會晤時,更直接要求蘇聯能大力援助華沙的起義者。

  在斯泰雷-米斯塔,七千二百餘起義者浴血奮戰,抗擊兩倍於己的德軍,共有四千人陣亡,最後隻得棄守。此時華沙內的德軍已增至兩萬四千人,占有壓倒優勢。

  8月18日,德國黨衛隊馮-德姆-巴赫大隊長要求起義者投降,遭到斷然拒絕。

  德國不斷從意大利、荷蘭、羅馬尼亞抽調精銳部隊前來華沙參加鎮壓。而此時起義已逐漸陷入彈盡糧絕的地步。當9月底最終得悉蘇軍和波蘭軍強渡維斯瓦河失敗後,隻得於10月2日放下武器。長達六十三天的起義終告結束。

  華沙起義給波蘭帶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計有二十萬人戰死,其中一萬六千人為起義戰士,其餘皆為平民;總共有三十六萬三千人被強迫送往德國勞動,另有六萬八千人被監禁於集中營;城內百分之五十的建築物被毀;華沙幾成一片廢墟和一座空城


 


 

誠然,出於政治考慮,蘇聯並不希望此次起義由國家軍來發動和領導,更不願看到華沙落到流亡政府的手中。1944年8月12日,斯大林便宣稱,華沙起義是由一批反蘇聯分子發動的。次日,蘇聯的塔斯社更聲明此次起義和蘇聯毫無關係。

 但這並不表明,蘇聯對這一次起義完全無動於衷,在六十三天裏僅僅扮演一個旁觀者的角色。9月13日,斯大林命令蘇軍總參謀部盡全力援助華沙起義者。自9月14日起的十五天內,蘇聯空軍每夜都出動,向華沙起義者空投大批物資,計有一百五十六門迫擊炮、五百零五件反坦克武器、一千四百七十八支機關槍、一千一百八十九支步槍、九萬五千個地雷和手榴彈以及五百一十五公斤炸藥。

  不僅如此,蘇軍還試圖攻入華沙市區和起義者會合。由於德軍在9月13日已炸毀維斯瓦河上的所有橋梁,於是蘇軍便隻有冒很大風險強渡維斯瓦河。9月17日,波蘭第一集團軍的兩個營近千人渡過維斯瓦河,在左岸強行登陸,得到當地四百餘名起義者的支持,此外蘇軍一個團也趕來增援,但在德軍猛烈反撲下,於9月22日幾全軍覆沒。是役波軍共損失兩千兩百七十六人,蘇軍的損失也近五千人。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斯大林才在9月23日把強渡維斯瓦河失敗的消息告知美國駐蘇大使哈裏曼,把原因歸之於坦克無法渡河,失去重武器支援的蘇軍和波軍即使付出重大代價,也無法完成任務。

  華沙起義期間,蘇聯的所作所為就是如此,那麽英美兩國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英國還在7月29日便明確表示將不支持波蘭人發動的任何起義,而在起義發生後又聲稱除進行空投外,英國在支持華沙起義方麵別無其他良策。據統計,從8月1日至27日,從意大利基地出動的英國飛機先後向華沙起義者空投了七十一批武器、彈藥和糧食,後者在很困難的條件下收到了其中的五十批。

美國在9月18日,向華沙起義者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空投,共計達一千兩百八十四個集裝箱,但起義者隻收到了其中的兩百二十八個,由於投錯了地點,其餘的盡為德軍所得。

  美英對華沙起義缺乏熱情是由於此時它們和波蘭流亡政府在戰後波蘭東部邊界的劃定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1943年底德黑蘭會議上,丘吉爾公開提出波蘭東部國界應以寇鬆線為界的主張,並要求波蘭人接受這一現實,還極其粗魯地說,如果不是蘇聯紅軍,那麽波蘭人早就被消滅光了。1944年初,波蘭流亡政府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並求援於羅斯福,但卻遭到冷遇。

  事實上,二次大戰期間,美英蘇三大國都力圖根據自己的利益,隨心所欲地處置波蘭這一東歐小國。

  我們在這裏不妨引用一段三大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的談話:

  羅斯福:五個世紀以來,波蘭問題一直使世界感到頭痛。

  丘吉爾:應盡力使波蘭問題今後不再使人類感到頭痛。

  斯大林:一定要做到這一點。

  懷著這樣心情的三個大國自然不會對英勇戰鬥的波蘭人民伸出真誠援助之手,於是華沙起義也隻得如此悲壯地謝幕。

  本文使用了波蘭共和國前駐滬總領事耶日-巴耶爾(Jeray Bayer)所贈的《1944年華沙起義》(華沙1995)、《波蘭地下國家》(華沙1999)、《莫斯科對波蘭地下國家領導人的審判》(華沙2000)、《“尼爾”將軍》(華沙1999)等書中所提供的資料,謹在此表示感謝。 *****

 

*****

 

早在1944年7月27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就給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下達了命令,指示方麵軍向華沙方向發動進攻,任務是不晚於8月5日-8日,奪取華沙東部的布拉格,並在維斯瓦河西岸占領登陸場。
7月30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抵達維斯瓦河,先頭部隊開始渡河,但前線的蘇軍發現,在維斯瓦河西岸以及華沙附近有德軍重兵布防。從一名被俘的德軍少將口中得知,其中有黨衛軍的部隊。


這時在華沙方向上作戰的蘇軍,由於迅速的長距離推進已呈疲憊狀態,人員損失未能得到及時補充,後勤保障也沒有跟上,華沙附近的幾條大河對重武器的部署和使用有一定影響,加上完全沒有料到德軍居然會有這麽多的精銳部隊在固守華沙,因此陷入了苦戰之中(圖哈當年華沙之敗教訓,斯大林,風流羅帥沒忘)


 


 

蘇軍的推進受到了德軍的頑強抵抗,而且德軍的增援部隊還在源源不斷地向蘇軍進攻方向調動。8月3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所屬第二坦克集團軍報告,德軍85輛坦克以及步兵從華沙東北向華沙東麵的沃沃明地區發動猛攻,突破了蘇軍防線。另一支由近40輛坦克組成的德軍部隊也從華沙近郊傑隆卡發動反攻,第二坦克集團軍被迫轉為戰略防禦。而這時,作為先頭部隊渡過了維斯瓦河,並且建立起登陸場的波蘭第1集團軍陷入了德軍的火力網,已經被完全擊潰了,犧牲290人,負傷684人,逃跑565人,餘部撤退回維斯瓦河東岸


以上都從側麵證明華沙地區德軍力量非同一般,並非如波蘭方麵所提供的情報簡單。8月5日,第2坦克集團軍作出了準確的報告,參加8月3日華沙反攻的德軍部隊是黨衛軍“骷髏師”、黨衛軍“維京人”師、黨衛軍“赫爾曼.戈林”師,投入坦克和自動火炮約170輛。至8月7日,更準確的數字出來了,僅在第二坦克集團軍的進攻地域內,德軍集中了4個坦克師(坦克4師、坦克19師、黨衛軍“骷髏師” 、黨衛軍“赫爾曼.戈林”師),還有“維京人”摩托化師,總兵力大約為51500人,1158門迫擊炮和火炮,6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關於蘇聯與華沙起義的一些資料


斯大林一向非常著重軍事力量對比,而且也關注著華沙的形勢發展,而由於他對波蘭方麵撇開蘇聯單獨行動的做法炯炯於懷,他從一開始就認為,4萬名手持輕武器的波蘭地下軍隊,在沒有得到蘇軍的幫助和配合下便發動起義,隻能是一次冒險,在斯大林8月5日給丘吉爾的電報中便非正式的表述了這個意見。


8月9日,斯大林在與波蘭領導人米科拉伊奇克會見時,再次發表了對華沙起義的看法,認為“華沙的波蘭地下軍隊所有這些起義舉動都是不現實的,因為起義者手裏沒有武器,而德國人僅在布拉格地區(波蘭地名,又名普加拉)就有3個坦克師,還不算步兵。德國人會輕而易舉地打死所有波蘭人。”不過,斯大林也表示,“蘇聯部隊當然會製服德國人的抵抗並奪取華沙,但這需要時間。”


米科拉伊奇克則表示:“情況是這樣的:德國人並不是強大到足以把波蘭人從他們占領的華沙這些地區趕出去。波蘭人需要武器是為了堅守陣地。”他再次請求斯大林向華沙起義者提供武器援助,斯大林當即回複:“我們不吝惜武器。我們可以向波蘭人提供諸如機槍、反坦克炮之類的武器。”但表達了其疑慮,重武器不可能從飛機上空投,而從市區上空空投武器,也沒有把握確信這些武器不會落入德國人手中。”

米科拉伊奇克則說。市內有可供空投武器的地點,應該不致讓武器落入德國人手中。(事實證明波蘭領導人是過於樂觀和天真了)


 


盡管斯大林答應援助華沙起義者,但蘇聯對起義的軍事冒險性質仍然是持批判的態度。8月13日,塔斯社發表聲明,把流亡政府事先沒有向蘇軍指揮部透露任何有關起義消息、沒有與其協商向華沙進攻時宜的前前後後,向全世界公布。


 

16日,在給丘吉爾的信中,斯大林明確表示,在進一步了解華沙事件後,他確信華沙之舉“是一個輕率的、駭人的冒險舉動”,表示“蘇軍統帥部同華沙的冒險行為無關”,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幾天後,斯大林幹脆把發動華沙起義的人稱為“一幫罪犯”,說他們為了奪取政權,而“把很多幾乎是赤手空拳的人民推向了德國大炮、坦克和飛機的炮口。”他還特別強調,“從軍事觀點來看,這種局麵不斷把德國人的注意力引向華沙,對於紅軍或者對於波蘭人,都是一樣的沒有好處的。”


從7月20日——8月8日,整個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犧牲了6668人,負傷21850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14輛,飛機35架。第二坦克集團軍則使損失了155輛T-34坦克和其它類型坦克和自行火炮55輛。盡管如此,蘇軍在8月上旬還是多次發動進攻,但由於德軍反擊力量強大,總的進展不大。


麵對部隊不斷加大的人員傷亡和敵人抵抗力量的強大,蘇軍統帥部重新調整了作戰計劃。改為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右翼各集團軍在進抵納累夫河並在其西岸占領登陸場,再進攻華沙——作戰計劃的變更,必然要花更多的時間。這在客觀上,也決定了華沙起義者是繼續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了。


不過,為了支援華沙,蘇軍強渡維斯瓦河的作戰計劃還是比原定計劃提前4天開始了。8月21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命令所屬第48師、第65、第28、第70集團軍渡過維斯瓦河,占領對岸的登陸場。但是,從現有保存的文件上可以看出,蘇軍的戰鬥進展非常不順利,他們受到了德軍的頑強抵抗。第48師的報告指出:“敵人用自行火炮和坦克的行動掩護自己的撤退。這種情況極大的增加了與敵人步兵戰鬥的困難,並不能象預計的那麽快攻下他們占據的陣地。……為我們提供自行火炮和坦克是必須的,這是由集團軍每天遭到的巨大損失提出的,僅今天一天(ps.1944年8月24日),就死亡了224人,傷717人。”


而第47集團軍在整個8月都在與德軍進行拉鋸戰,人員傷亡慘重,部隊急劇減員——第129步兵師每師不足3500人,第77步兵師每師剩下4000人,下屬的步兵團每團隻有300人,每連剩下20來人。整個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8月份因為傷亡和各種原因所組成的人員損失為114000人,而從後方得到的新兵補充,不僅數量太少不足以補充損失,而且軍事素質也很差。前線部隊指揮員對此怨聲載道。這一切都嚴重製約了部隊的作戰和推進。

8月29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左翼部隊轉入戰略防禦,右翼部隊則繼續進攻。同時轉入戰略防禦的還有烏克蘭第四方麵軍一部以及白俄羅斯第二方麵軍。


後世不少曆史學家認為蘇聯故意見死不救,這個問題其實很難介定,從蘇聯領導人的觀點來看,他們對華沙起義極度反感,對於援助更大程度是責任多於熱情,基本是不用指望斯大林會下死命令熱火朝天地去救華沙;但另一方麵,前線部隊的作戰也絕不可以說是不努力的,其投入的力量也不能說不多,在整個8月份,蘇軍在華沙方麵上多次發動進攻,與德軍的精銳部隊死戰,並一度攻入了布拉格地區,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但這對於華沙城內的起義者卻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幫助,波蘭人曾經希望看到的紅軍一股作氣攻入華沙,與起義者會師的願望自始至終沒能實現。


如同前文所述,由於波蘭國家軍的起義計劃和打算是一直在秘密狀態中醞釀的。起義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突然爆發多少出乎蘇聯意料之外。即使在起義爆發後,波蘭方麵給蘇聯的消息,不是簡單的通報,就是請求支援武器裝備之類,從未正式的向蘇聯介紹過起義的政治目的,哪怕是暗示。實際上,在9月以前,蘇聯對華沙城內起義者的具體情況和思想狀態的確並不了解,而即使是斯大林在起義初期對華沙起義所作出極惡劣的評價,也隻是從軍事力量對比的意義上講的,並沒有涉及到其他方麵。


蘇聯要更多的了解起義情況有兩種途徑,其一是前線部隊的報告,其二是蘇聯提出需要一個在華沙城內的蘇聯軍官作為聯絡人提供準確情報。


第一條途徑,直到9月中旬蘇軍攻入布拉格地區,才對城內的情報有真正較多的了解,之前的時間蘇軍被SS擋在維斯瓦河邊,根本沒辦法得到多少係統和有價值的情報。而且從現有的材料上看,前線的報告對起義指揮者的評價極差,而且指出起義各級指揮官對蘇聯都懷有強烈的敵意。這對於蘇聯當局對起義的性質更是增添了惡感和懷疑。而另一方麵,各種報告則指出了由於蘇軍的前進和所提供的空投武器物資,普通的波蘭人對於蘇聯的惡感在減低,好感在逐漸增加,而倫敦流亡政府的威望也由於起義的不順利和準備倉促而急劇下降。

第二條途徑,在華沙城內國家軍司令部有一個蘇軍軍官卡盧金大尉,他自願與羅科索夫斯基元帥聯係,說明華沙城內的情況。而從英國駐莫斯科軍事使團轉來的材料,也有很大部分是出自這個人所提供。


康·巴·卡盧金是蘇軍炮兵大尉,1942年被德軍俘虜,1943年作為德國在蘇軍戰俘中進行工作的“宣傳員”來到華沙,年底與波蘭人民軍和工人黨的代表建立聯係,受領執行人民軍交給的任務,1944年,他在華沙國家軍參謀部工作,表示自願與莫斯科以及前線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建立聯係,以一名蘇聯軍官的身份通報華沙的情況。
平心而論,卡盧金大尉是一個忠於祖國以及相當認真負責的人來,他告知了起義者所需要的自動武器和彈藥、手榴彈和反坦克武器,指明了武器空投地點和作出了識別的信號。問題在於,以他這樣的身份背景,蘇聯方麵根本不可能信任他,事實上也證明,斯大林對這個來路不明,背景可疑的蘇軍大尉所提供的情報是完全不信任的。(可惜可惜,想想卻是人之常情,)


這第二條路,真正起作用的時候是直到蘇聯曆史上著名的情報員——隸屬於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司令部的偵察員“奧列格”(大名是伊萬.安德烈耶維奇.科洛斯中尉)在9月21日被空投到華沙市內,然後跟起義者建立起聯係後。

10月1日開始,真正詳細的材料才源源不斷地報回莫斯科。其中包括了許多詳細而真實的有關起義國家軍領導人和軍官的政治態度乃至市民的態度等等,以及很多重要的情況,蘇聯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才真正掌握比較多的華沙起義的政治和軍事情況,而奧列格的情報在不久之後也慢慢逐樣得到了驗證。。。(除了奧列格還有其他情報員陸續被空投到華沙城中,但有的很不走運,曾有一個電報話務員摔成了重傷)


關於西方盟國與華沙起義的一些資料


英美兩國對華沙起義從一開始就給予積極的支持和援助。

當時,西方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不斷遇到德軍調來的部隊猛烈反撲,而華沙起義在客觀上是幫了他們一點小忙,這迫使希特勒不得不把更多的兵力投入東線,包括一些精銳部隊,這對西方盟軍來說無疑是有利的。而另一方麵,西方盟國對波蘭的地位是極為看重的,波蘭是他們政治棋盤中非常重要的一隻棋子,無論從二戰的局勢來看,還是從戰後歐洲格局重新劃分的需要來看,意義都非比尋常,因此他們對於華沙起義的援助還是很熱心的。

而波蘭在倫敦的流亡政府,也對英美寄予了厚望,起義的計劃早在1944年7月26日,已經通報了英國政府(難怪蘇聯這麽生氣),並且請求英國給予積極的援助,而英國政府對於波蘭提出的大多數要求給予了拒絕(比如派出一些軍官到華沙協助起義),但答應英美兩國會給予華沙起義者充分的武器和物資支援。


8月8日開始,從意大利西南部巴裏機場起飛的英國飛機,向華沙起義者空投了武器和補給品,但其中不少物資落入到了德軍控製地區。有鑒於此,英國空軍在13日起的三個夜間,奉丘吉爾的命令出動了100多架次的重型轟炸機,又給華沙起義者空投了大約3噸的武器和裝備,這次為了提高空投的準確率,飛行員被命令大大降低飛行高度,結果導致了巨大的損失,這個計劃在執行了2夜之後就被迫中止了。
([德]安.希爾格魯貝爾 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記》p283-284,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蘇軍在前線紅軍的控製區內救起了一些英國飛行員,很快就了解到了這些情況,生還的英國飛行員稱這種冒險行動“與自殺無異”,有證據證明這給蘇聯方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月13日和14日,英美分別致信紅軍總參謀部和莫洛托夫本人,尋求在向華沙提供援助上與蘇聯配合行動的可行性——包括支援起義者更多的武器裝備,轟炸華沙的某些地區和空投波蘭傘兵部隊。英國方麵指出英國向華沙進行空投行動存在的種種困難,如夜間空投準確率低,通過地中海沿岸的基地提供必要數量的補給武器也存在一係列的限製因素等等;美國駐蘇大使哈裏曼也代表美國空軍提出,白天在高空空投補給的行動實際上難以實現,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確保補給品落到隻控製著華沙相對不多地區的波蘭人手中。


數了上麵一大堆困難,英方提出建議:“讓美國人在俄國的基地完成這項行動,從那裏他們可以向波蘭提供繳獲的德軍武器。”而對於波蘭人請求的需要指定轟炸的目標,英方也認為“隻有從低空執行此次行動的俄國戰術空軍部隊,可以對準確轟炸目標給予唯一可能的幫助。”哈裏曼則提出蘇聯空軍司令部能與英美飛行員配合行動,並且能給予足夠的支持:“我們所能提供的最有效的行動是在蘇聯基地上的美國轟炸機部隊在白天的穿梭飛行。我國政府非常希望這一嚐試能得以進行,盡管它有些冒險又存在一定難度。”
(以上資料出自:《蘇聯和波蘭:1941-1945軍事同盟史。文件和材料》p227)


在蘇聯眼中,這些要求分明就是英美在推卸責任,把蘇聯往火坑裏推,卷入到華沙起義這個漩渦之中,聯係到華沙起義把蘇聯撇在一邊,英美盟國事先知道了起義的計劃和具體安排,並實際上背著蘇聯支持波蘭這樣幹。(8月18日,莫洛托夫從英國大使克爾處得到了英國確實事先知道華沙起義具體安排的答複,而且暗示蘇聯須對華沙的現狀付一定責任,是“蘇聯紅軍指揮部曾多次號召波蘭人更加積極地行動起來”以及“蘇聯部隊直接向華沙地區推進的行動以及德國人開始從華沙撤退的事實”導致了“無疑對波蘭總司令作出決定產生了影響”)
(引用部分出自:《蘇聯和波蘭:1941-1945軍事同盟史。文件和材料》吳偉,p236)


蘇聯對英美的態度是感到非常不滿的,加上紅軍本身力量不足,進攻華沙的軍事行動不順利。因此除了答應提供武器空投外,其他要求一概斷然拒絕。並且先後多次給英美回複了措辭強硬的外交信。


“.......蘇聯政府堅決反對美國或者英國飛機完成向華沙地區空投武器的任務後在蘇聯領土上降落。因為蘇聯政府不想直接或間接地被牽扯到在華沙地冒險中去。”而對丘吉爾和羅斯福聯名致信斯大林的舉動,斯大林則回複,蘇軍的軍事行動,而不是對起義者的直接幫助,是對反納粹的波蘭人“最好和最有效的幫助。”此外莫洛托夫致信克爾,對蘇聯號召起義一事進行澄清:“眾所周知,是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發出在華沙起義的號召。”
蘇聯政府對西方盟國援助華沙行動的不配合態度,一方麵給了國際上敵視它的力量找到了新的有力證據,另一方麵也在盟國關係中造成了強烈的緊張氣氛。丘吉爾曾兩次通過正式的致蘇聯政府外交信函表達了不滿,然而蘇聯立即進行了反應強烈的反駁。


在蘇聯政府的答複信中:“蘇聯政府希望成立一個公正的委員會來查明,是以誰的名義下達了在華沙進行武裝起義的命令,誰對沒有提前通知蘇聯軍事指揮部負責。世界上沒有一個指揮部,無論是英國的或是美國的,能夠容忍自己前線的軍隊未經指揮部同意並違反其作戰計劃在大城市進行武裝起義。”並且首次向盟國承認了蘇軍本身存在的問題:“毫無疑問,如果華沙起義前,有人詢問蘇聯指揮部,在8月初在華沙進行武裝起義的安排是否合理,那麽蘇聯指揮部就會勸阻放棄這種想法,因為蘇聯軍隊離作戰地點有500公裏遠並已相當疲憊,當時並沒有足夠準備強攻奪取華沙,因為德國人有足夠時間從西部調來坦克封鎖華沙地區


“沒人能指責蘇聯政府沒有向波蘭人民提供足夠的援助,其中也包括華沙。最有效的援助方式是,已解放了波蘭1/4以上地區的蘇聯軍隊,對占領波蘭的德國侵略者的積極軍事行動,所有這些都是蘇聯軍隊作出的,也隻有蘇聯軍隊為了解放波蘭而流血犧牲。”“........至於您試圖讓蘇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為華沙的冒險行動和華沙人的犧牲負責,蘇聯政府不能聽任別人嫁禍於人,關於蘇聯政府就華沙的立場似乎違背了盟國合作精神也一樣。不能懷疑,如果英國政府采取措施,讓蘇聯指揮部及時得出打算在華沙起義,那麽華沙的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為什麽英國政府沒有想到有必要預先通知蘇聯政府??同樣的事情不是沒在1943年4月發生過。”
(《蘇聯與波蘭問題(1939-1945)》吳偉,世界知識出版社)


在這裏蘇聯指的是1943年4月在歐戰正激烈的期間,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在英國政府默認之下發表了關於卡廷事件措辭激烈的仇視蘇聯政府的“誣蔑性的”聲明。


 

這也是蘇聯第一次在外交場合公開提到英國在“卡廷事件”上的立場,給予了英國政府極大的震動。在今天,我們當然得知,這並沒有什麽“誣蔑性”。但在半個世紀之前,各種材料尚未清楚的情況下,蘇聯的說法力量是很大的,因為這關係到三大盟國脆弱而微妙的同盟關係,關係到反納粹陣營的合作精神,其政治軍事意義之大可想而知。而且,平心而論,在那時的局勢下,波蘭流亡政府發表那樣的宣言的確是不合時宜,對大局無益,這給了蘇聯政治上的主動權。


(這裏有一個插曲,納粹德國的軍隊挖出來了卡廷森林的遺骨,開始在輿論上攻擊蘇聯,而蘇聯方麵的辯駁是軟弱無力的,他們的籍口根本是漏洞百出,一是那裏有考古墓地群(這個對任何一個考古學家或者法醫都不是問題吧?埋下去2年的骸骨和在地底數百年的骸骨怎會一樣?)

二是失蹤的波蘭官兵是被德軍俘虜了(但之前波蘭流亡政府多次追問失蹤的5萬軍官到哪裏去了,蘇聯政府卻始終沒有提到這一點“有力證據”)然而,當時是戰時,一切材料都尚不清楚,國際輿論對這樣重大的事件仍然是抱有半信半疑的態度。而對戈培爾來說,倒黴的是,納粹的名聲實在是太臭了,造成了一個局麵就是無論他們說什麽,都被認為是惡意中傷,老謀深算的斯大林很快看出了這一點,然後就命令莫洛托夫在這方麵大做文章,而出來的效果也很好,當時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大敗,卡廷事件很快的就被引導到是新敗的納粹在惡意中傷蘇聯這一方向上,這個說法看上去合情合理,蘇聯政府也暫時的渡過了這一難關。)


英美兩國很快意識到盟國之間的合作關係應該向著哪一個方向發展,而且隨著華沙起義勝利希望的日益渺茫,他們對華沙的態度也認為已經無能為力了,不再在這個問題上與蘇聯抖纏了。丘吉爾在10月5日在國會發表了著名的“華沙史詩”演說,熱情吹捧了華沙起義者的英勇鬥爭精神一番,然後給予了英美蘇三國對華沙起義者的支援給予充分肯定,對盟國的合作精神大加讚揚:“英國、美國、波蘭和蘇聯飛行員做了他們力所能及的一切去支援華沙的波蘭人”


不論怎麽說,波蘭人對英美寄予了過多的希望,而英美無疑是辜負了這種希望,而蘇聯無論是多麽的不合作,它所作的的確也不算少。


手頭上有一份空投物資數量表,記載了一定時期內(9月13日開始)每天蘇聯向華沙空投武器物資食物的數量。蘇聯空軍並且多次轟炸了1號地區周圍德軍的迫擊炮陣地。


“1號地區”按當時蘇軍的劃分,在威爾遜廣場以北,向西沿羅新斯基街到斯托列奇諾街,向南沿斯托列奇諾街到波蘭軍大道,然後沿此大道向東到八角廣場,再由此廣場向西北沿米茨凱維奇街到威爾遜廣場。這個地區是起義者抵抗的中心區域。


至9月29日為止,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向起義者空投物資如下:
45毫米炮一門 50毫米迫擊炮156門
45毫米炮彈300枚 50毫米迫擊炮架37216個 50毫米迫擊炮彈11658發
反坦克槍 505支 衝鋒槍 1378支 步槍 170支 卡賓槍 522支 德製步槍 350支
反坦克槍彈 57640發 步槍子彈 1312600發 圖卡列夫式手槍子彈 1360984發
7.7毫米子彈 75000發 駁殼槍子彈 2606000發 巴拉貝倫自動手槍子彈 312760發
蘇製手榴彈 18428枚 德製手榴彈 18270枚
電話機 10部 電話線纜 9600米 電話交換機一部 電話電池 10箱 巴斯-80型電池22組


藥品 515公斤 食品 126681公斤


相比之下,英美兩國的表現實在差強人意。來自華沙起義者的材料證實,英國和美國空軍空頭的物資,絕大多數情況下實際沒有幫助到起義者,而是供應了德國人。


 

如,9月18日15時20分-25分,100架美軍“空中堡壘”飛機,在華沙上空4000米高度空投了1000個攜帶物資的降落傘,但其中落入到起義者占領區的隻有21個,落入蘇軍占領區的有19個,另外960個降落傘全部落入德國人手中。最遠的降落傘降落到了距離華沙40公裏處。
由於蘇軍距華沙距離近,而且擁有出色的戰術空軍。它可以充分利用航程短,空投時間靈活,戰術空軍低空飛行水平高等等盟軍不具備的條件,大大提高了空頭的效率和準確率。蘇軍持續的空投行動一直到10月1日結束,當時前線已經從不同渠道,包括“奧列格”提供的情報,得知起義者已經準備向德軍投降。因此空投到此為止。


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蘇軍戰術空軍低空飛行,他們空投的物資是沒有使用降落傘的,其中也摔壞了不少,波蘭國民軍抓住了這一點展開反蘇宣傳,一方麵對外宣傳縮小他們得到物資的數量,另一方麵也宣傳完好的物資都是英美空投的,壞的物資是蘇聯來的。。。當然,蘇聯方麵也慢慢的通過情報員知道了這些情況,並且將其定性為反蘇行為,在蘇軍占領華沙後,隨之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清洗。。。 *****

 


*****

 

*****

 

不是蘇軍不想拿下華沙,是德軍太頑強

德軍為了保住華沙(莫德爾發動技能求援大法),投入大量裝甲部隊集中於華沙周圍對蘇軍進行反擊,包括第4裝甲師、第19裝甲師、戈林裝甲師、骷髏師、維京師

德軍在此部署了上千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我了解的黨衛軍部隊,骷髏和維京師都已經大量換裝了豹式坦克,骷髏師更是有一個虎式重裝甲連配屬。從中可以窺見這支裝甲部隊之精銳

這個鏈接簡單描述了華沙戰役的激烈程度

https://m.baidu.com/sf_baijiahao/s?id=1564721101360931&wfr=spider&for=pc

整個8月激戰下來,蘇軍白俄羅斯方麵軍共損失11萬人。無論是華沙當麵還是兩側,紅軍的實力都消耗到無以為繼的地步,整個華沙方向的攻勢都暫時停止。

8月8日德軍反擊基本告終後,大批德軍精銳部隊被抽調回華沙城內鎮壓起義

大批德軍裝甲部隊鎮壓起義,甚至出動了突擊虎部隊

波蘭華沙起義軍的命運注定是悲慘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