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不甘心為蘇聯附庸,於是中蘇交惡,毛主席說要做打仗的準備。於是林彪提出並實施了人造山的工程。
林衝設想,在廣大的平原,是無法抵禦蘇軍的鋼鐵洪流的,但山地是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施展的。他認為人工堆幾座山,形成隘口,派少量兵力以火力實行封鎖,可以給前進中的敵人造成巨大障礙。這樣爭取了時間,有利於我軍組織反攻。
人造山山形為單峰菱形或雙峰橢圓形,高度20至40米,正麵寬250至400米,縱深120至220米。坑道軸線總長600至1000米,坑道口6至10個。工事要求能夠抗禦500至1000磅爆破彈的直接命中。內部要求達到自然通風、供電、供水。
一座人造山一般配置1個守備營,其中1個遠射程炮兵連(4至6門炮);1至2個守備連(配備輕便的反坦克武器、高射武器以及其他步兵武器);戰時進入一個炮兵群指揮機構。總兵力約300至500人。
比如,一號“人造山”建在綏(遠)新(疆)大道上,是從呼和浩特經包頭去烏魯木齊的必經之路。它的北麵是一片戈壁灘,南邊是沿著弱水兩岸鋪開的林海,往東看是遼闊的平原,平原中間則是已經結冰的居延海。
1970年,粟裕考察西北邊陲,參觀了人造山後,粟裕大將就對這種荒漠上的“孤懸小島”很不以為然。他問部隊,這山管用嗎?部隊的同誌說:沒用,人家一燒就完了!
在蘭州,粟裕找到皮定均將軍,粟裕說:這些人造山離前沿太近,遠離後方依托,守備方向也有問題,麵對敵人裝甲部隊的寬正麵、大縱深的進攻,將無濟於事,就像二戰中的法國馬奇諾防線。
皮定均長歎一聲說:“我計算過,堆砌一座人造山就要花費五千多萬,每40-50公裏修建一座人造山,花費的金錢將是天文數字。你堆起沙山,敵人也不硬攻,放上一兩個師從遠處包圍,時間久了不戰自斃。成吉思汗率領的是騎兵,離不開水草,隻能從這條綠色長廊走。機械化部隊,坦克、裝甲車,可以沿著這條老路走,還可以選擇很多別的路走”
回到北京後,粟裕把自己的觀感委婉地告訴周恩來。沒想到,一向謹言慎行的周總理竟直言不諱地說:“我同意你的觀點。”
其實,這種造山防禦的戰略,也與毛主席的戰略思想格格不入。1969年,當匯報到國防工事和守備力量等問題時,毛澤東說:“已修成的四千三百多公裏的設防工事,一大半無用,打起仗來不依照這個道理。現在是立體戰爭,敵人要打的是後方,做工事要防空降,防空襲。將來大部分工事沒有用,勢必要放棄那些工事。你國防工事和守備力量等問題時,毛澤東說:“已修成的四千三百多公裏的設防工事,一大半無用,打起仗來不依照這個道理。現在是立體戰爭,敵人要打的是後方,做工事要防空降,防空襲。將來大部分工事沒有用,勢必要放棄那些工事。你守著工事等半年他也不來,結果從別的地方來了。主力擺在那裏,英雄無用武之地。打仗不是工事問題,而是戰鬥力問題,集中兵力消滅有生力量,消滅軍隊,然後再占領地方。”
所以,造山來防禦,是一種消極防禦,而毛主席的戰略是積極的防禦。國民黨當時不就敗在消極防禦上了嗎?幾十萬大軍,死守幾個據點,等著挨打。而四次反圍剿,以及後來放棄延安,都是積極的防禦,所以才打了勝仗。
很難理解這是戰神林彪提出的方案。據說林彪誰也看不起,獨尊重粟裕,每當粟裕來訪,不愛說話的林彪都和粟裕長談,論軍事才華,應當是伯仲之間,這樣的方案,有點讓人大跌眼鏡。當年的衛立煌不就是據守沈陽長春才被包了餃子嗎?
後來林彪讓秘書考察人造山,秘書也直言不諱地說:和想像差距很大。林彪於是再也不提造山工程了。
造山雖然荒唐,但對戰爭有所準備是對的,曆史不斷在用血淚提示:忘戰必危。
1965年4月,毛澤東說過:“天天講戰爭,他又不來打,那不變成周幽王起烽火?這是我叫起來的,你不叫,打來了怎麽辦?”(《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第534頁。)
他還說:“世界的事情總是那樣,你準備不好,敵人就來了;準備好了,敵人反而不敢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