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北洋海軍覆滅,李鴻章輝煌落幕。他赴日簽《馬關條約》,割地賠款,成民族之痛。
李鴻章簽《馬關》後,赴京見光緒,遭痛斥割地賠款,年輕皇帝斥其失民心、傷國體,似遺責個人獨斷。
李鴻章覲見後,清廷留其於京中“入閣理事”,實則剝奪直隸總督與北洋大臣之權柄。
李鴻章居無定所,暫棲賢良寺,門庭冷落,眾叛親離。袁世凱忘恩負義,轉投政敵,更代其勸退,欲奪其位,遭李鴻章怒斥。
李鴻章七旬有二,一生以堅韌著稱,未言敗績。官場風雲變幻,他深諳韜光養晦之道,靜待時機,或可再展宏圖。

一年之期至,慈禧欽點他為全權特使,赴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盛典,兼程遊曆歐美。
清廷初擬遣法之湖北布政使王之春赴任,俄方抗議其位卑,堅請李鴻章親往。
清廷為“聯俄抗日”大計,遂急調新使節赴任。
李鴻章得曾國藩賞識,讚其內斂有勁,竟略失謙遜。他欣然言:“絕境逢生,恰如吾今日之感。”
慈禧於1896年2月28日與李鴻章深談數小時,隨後李鴻章啟程,經天津前往上海。李鴻章向黃遵憲透露此行核心策略為“聯結西方,製衡東鄰”。
西方列強競相邀李鴻章訪國,競相爭取其首訪殊榮,以求利益最大化。
俄人恐李鴻章先至別國,錯失先機,力主其首訪俄國。
李鴻章一行於3月28日自上海啟程,搭乘法國郵輪穿越紅海與蘇伊士運河,轉乘俄國郵輪,橫渡地中海入黑海,曆經月餘,終抵俄國敖德薩港。
李鴻章曆經190天,橫跨三大洋,行程九萬裏,遍訪歐美八國,其經曆豐富而深邃。

【第一站,俄國】
訪俄之時,兩國各懷心計,表麵友好,實藏深意。俄涉還遼、貸巨款事,令戰敗陰影下的清廷,尤懷恨日者,生幻想共識。奕?、翁同龢、張之洞倡聯俄抗日,劉坤一更言若俄能迫日還遼且免贖金,清廷願贈疆土以謝。
俄國人視此舉為誘餌,僅是一場狡黠的欺騙。
李鴻章一行於1896年4月30日抵聖彼得堡,未宿國賓館,而寓居於富商巴舍夫宅邸。巴舍夫昔日華商,主營茶葉,財帛豐盈,且與李鴻章早有交情。
李鴻章訪巴舍夫府,受香花禮遇,彰顯尊貴。
沙皇加冕典禮背後,實為兩國密謀合約。李鴻章赴俄談判,卻似獵物入網,難逃俄國外交手腕之淩厲,數日即陷困境。
梁啟超視李鴻章所簽之約為國恥先例,此後列強對清廷條件皆仿其三:租地、禁轉他國、築路權。
李鴻章赴俄,暗度陳倉後,明修棧道,出席沙皇加冕盛典。
李鴻章加冕,兩則趣聞廣傳。
李鴻章在各國國歌奏響時,沉穩地哼唱了安徽廬劇,彰顯其深厚文化底蘊與從容不迫之態。
李鴻章麵見俄國皇後,誤解吻手禮為求禮,誤以為贈物,遂贈慈禧所賜之戒,盡顯文化差異之趣。
俄國皇後接過戒指,心中讚歎李總督的紳士風度,再度伸出手。李鴻章見狀,尷尬於無物可贈,幸得隨從解圍,終在大庭廣眾下輕吻皇後玉手。
李鴻章吻後,心中暗自不滿,對那洋婦的輕浮舉動深感鄙夷。

【第二站,德國】
李鴻章對德國懷有深厚情感,源於其工業強盛與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仰慕,其訪德之行,實為心向之朝聖。
李鴻章乘火車於1896年6月13日從俄國赴德,入住柏林凱撒大旅館。因其威望與采購軍火傳聞,德國人以盛情相待,投其所好,盡顯細致禮遇。
李大人所鍾愛的畫眉鳥掛於室內,香煙也已備妥。
李鴻章顯痞氣,明知軍火無采意,仍扮土豪炫全程。
在德國,李鴻章內心交織著羨慕、惆悵、迷茫與痛苦,感慨萬千。
李鴻章六月十四日謁見德皇威廉二世,遞交國書並頌詞,對德助歸遼東、訓軍購械之舉深表感激。
李鴻章六月十五日赴德皇行宮赴宴,其後參觀德軍及軍工廠。
觀德軍,他言:若得十營勁旅,必勝無疑。
李鴻章訪司塔丁造船廠,憶北洋海軍鐵甲艦訂購往事,念甲午海難“定遠”“鎮遠”沉痛,七旬老臣不禁淚下。
李鴻章訪克虜伯炮廠,沉痛未解,見段祺瑞等四學子研習,方露笑顏。
身處他鄉,他激勵同鄉青年勤學不輟,以圖將來為國效力。
李鴻章被譽為東方俾斯麥,既感榮耀又覺自愧弗如。
李鴻章慕名訪西方俾斯麥,對話跨越東西,曆史銘記其風采。

【隨後幾站,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
李鴻章訪問多國,對荷蘭、比利時淺嚐輒止,法國則稍事停留近二十日,並參與了法國國慶慶典。
李鴻章訪英時,特至昔日戰友戈登將軍之墓,致以敬意。
李鴻章初抵滬上,力薄勢單,屢借戈登常勝軍之力,李秀成亦歎其戰功多賴戈登之助,否則難以立足上海灘。
李鴻章與戈登因蘇州事件矛盾激化,遂運用中式權術製衡。待自身實力足以獨立,便果斷與戈登分道揚鑣,令其返國。
戈登家人贈李鴻章名犬表謝,卻誤被李視為珍饈,終成腹中餐。
餐後致戈登遺屬謝函:"厚禮承蒙,感激溢於言表。雖年事已高,食不貪多,然所賜佳肴,幸得品嚐,倍感珍饈之味,心領神會。"
李鴻章一行遊曆歐洲後,乘“聖·路易斯”郵輪,於1896年8月28日抵達紐約。
李鴻章訪美,紐約萬人空巷,東方高官首訪引美熱烈反響。
李鴻章初訪美,身著黃馬褂,誤被視龍袍,加之直隸總督身份,美民眾不解其真,尊為大總統,傳為笑談。
李鴻章速睹美報威力,《紐約時報》誤稱其為“中國總統”,更炮製假新聞,如“慈禧嫁李鴻章”,引發嘩然。
描述得詳盡而生動,繪聲繪色。
李鴻章聞訊,驚懼之餘,冷汗涔涔,自此黃馬褂深藏,避免張揚。
李鴻章在美遭禁煙,不悅後於華盛頓國立圖書館外台階吐痰,成軼事一樁。
李鴻章訪美之旅,除去笑談逸事,成果斐然。在自由開放之境,他盡顯非拘於朝堂老臣之姿,參訪演講,皆留佳話。

【回程】
李鴻章於1896年9月5日離美赴加,十日後,搭乘美太平洋輪船公司郵輪歸國。
橫濱途遇,李鴻章堅守“不踏日土”誓,拒登岸換舟。見擺渡乃日船,更拒之。終以木板相連,七旬有三的李鴻章,蹣跚而行,顯其倔強之誌。
對日本的仇恨,於彼時深深刻印於曆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