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日月如梭,100多年的曆史倏忽而過。小編搜集整理了一組晚清老照片,回顧被定格的人和事。無疑,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拉近了我們與曆史的時空距離,你看了之後有什麽感觸呢?
1900年6月20日晨,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東單北大街被清軍槍殺,後來清廷被迫在其死亡之地建造牌坊以誌紀念。這座牌坊耗費白銀60萬兩,建成後寬約4.7丈,高約2丈,東西橫跨東單北大街。
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正陽門箭樓和城樓均被焚毀。1901年開始重建,施工進度十分緩慢,直到1906年才竣工。甕城閘樓外的馬車依次排列,整整齊齊,各安其位,實在出人意料。
舊社會人們有習武的傳統,平時強身健體,關鍵時刻保衛家園,驅逐強盜或外敵。這些人往往結成民間團體,如大刀會、小刀會、一貫道之類。不過,那時候已進入熱兵器時代,以大刀為武器明顯落後了。如果還宣稱“刀槍不入”,那就更加愚蠢了。
這張照片揭示了慈禧太後休閑生活的一個瞬間,她坐在小船上,身邊有眾多宮女和太監陪伴,其中肩扛竹子的那個人就是總管太監李蓮英。太後晚年大部分時間在頤和園和西苑居住、理政,因為這兩處地方風景如畫,比紫禁城舒適多了。
這張照片的拍攝背景是:1905年9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女兒愛麗絲等人訪問中國,14日,慈禧太後和光緒帝在儀鸞殿接見了他們。照片中的場景正是愛麗絲一行人在太監的引導下進入儀鸞殿。會見結束後,愛麗絲在日記中稱慈禧太後“精幹、敏銳和威嚴”,光緒皇帝卻“目光呆滯”。
這位可憐的盲人敲著木魚,希望引起過往行人的注意,給他施舍一點錢物。
鏡頭前的攤位是賣玩具的,既有斧鉞刀叉等“兵刃”,也有各類泥塑人物、馬車等,帶著濃濃的年代感。
袁世凱留存至今的影像資料中,他都是胖乎乎的形象,越到晚年越胖。照片中沒有展示出來的一個信息是,他還身材矮小(有資料顯示其身高1.6米左右),可謂又矮又胖,名副其實的“小胖子”。
1873年,慈禧太後的陵墓——菩陀峪定東陵開始修建,1879年完工,耗銀500多萬兩。後因連年雨水,多有糟朽,於1895年進行修葺。說是修葺,實際上陵內建築無一不修,大殿和東西配殿都從原來的揭瓦維修改為拆後重建。
重修期間,慈禧太後先後兩次來到工地親自檢查。1908年10月18日,曆時13年的重修工程終於結束。巧的是,4天後慈禧太後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