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陳寅恪先生的“文化高於種族”的觀點?
文化高於種族首先是一個學術上的技術問題。
陳寅恪先生認為,曆史上所謂的“胡化”和“華化”是文化的問題,不是種族的問題。
如何理解?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提高與夷狄靠的很近的趙國的戰鬥能力。但穿上胡人的衣服,方便是方便了,貴族們覺得自己有點像夷狄,國家也不像華夏了。當時就有了中華與夷狄的爭論。
今天,穿西裝的人完全可以是中國人。這沒有問題了。當然相關討論更深入了。
關鍵是人的思想,在古代很好理解,少數民族學習了漢語,遵守華夏禮儀與製度,可以看做是漢人(包括更遠一些的日本留學生)。
錢鍾書先生也發現,後魏、北齊、後周,這些國家都是鮮卑族建立的,都是漢人所稱之“虜”、“夷”、“胡”。漢人自稱“華”,看鮮卑為“胡虜”,魏鮮卑自稱“華”而目柔然為“夷虜”
也就是說,很多種族都在搶奪華夏資源。在這個時候,爭論變成了吵架,喪失了意義。
陳寅恪先生的詩《舊史》特意講述了這段曆史中的吊詭意味:“厭讀前人舊史編,島夷索虜總紛然。魏收沈約休相誚,同是生民在倒懸。”
南方漢族人譏笑北方少數民族為“索虜”,“索”是辮子的意思。“島夷”,小島指南方,用夷稱呼漢人,顯然是亂了。
這個時候,當然也隻能用“文化”來判斷文明程度了。陳先生強調的“生民在倒懸”真是問題的症結所在,什麽文明,說破大天,都必須讓老百姓生活下去,老百姓受苦還算什麽文明?
當代的陳來教授認為,曾經的中國文明對世界、對他人的看法中,“中華”、“天下”、“王道”、“懷柔”都是其中典型的觀念或話語。其基本觀念是,文化高於種族,天下高於國家,大同是世界理想。
陳來教授還有一句令人深省的話,中國可以退化為夷狄,夷狄可以進化為中國。我們想想看,曆史上那些殺良冒功、文字獄無論是誰做的,恐怕都不應該是中國所為,隻能說是夷狄所為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