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為什麽說自從有了化學這門學科,中醫中藥的粗糙配伍就成了笑話?

來源: houtou72 2018-01-20 08:43:0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119 bytes)

為什麽說自從有了化學這門學科,中醫中藥的粗糙配伍就成了笑話?

 
來源:  於 2018-01-14
12個回答





 
 

謝謝邀請。首先,中醫不是笑話,它確實在很長曆史時期主宰了中國人的健康,如果中醫是笑話,那所謂的中華文明就是更大的笑話。

時代總是發展的,評價一個事物進步與否離不開所處背景。譬如弓弩在現代是落後武器,可放在秦漢時期是絕對的大殺器,間接造成了匈奴的敗亡。

工業文明是人類進步的分水嶺,中醫基本秉承工業化前的科技,即一切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它的缺點在現代科學麵前被無限放大。

中藥缺乏有效的計量手段,很長時間最小計量單位為一厘,折合0.03g,即30毫克,這對於現代醫藥精確到零點幾毫克的劑量控製,顯然還是太粗糙了。中藥的有效成分不明確,藥物缺乏提純手段,患者吃進去的可能90%都是廢渣。中藥使用過於依賴醫生的判斷,開方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不能進入醫療標準化的體係。

中藥缺乏藥理和毒理分析。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我們知道三氧化二砷、烏頭堿、馬兜鈴酸等成分有毒,可能對人肝腎等重要髒器、神經係統等造成傷害,但朱砂、雄黃、烏頭、關木通等中藥偏偏就含有這些物質,中醫沒有辦法把有毒成分分離,也不能從方子裏剔除,隻能根據一些原則避免,但是會不會有並發症,就說不清楚了,這是極其危險的,也是不能見容於現代科學的。

中藥缺少質量控製。中醫隻有藥方可以確定,而藥都是現抓現配的,問題就來了,比如今天進了雲南的黃芪,明天進了山東的黃芪,沒有質量控製,誰也不能保證兩家的藥是完全一樣的,不能保證同樣的藥效,這就導致溯源困難,同樣的病症,同樣的藥方,臨床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所以,中醫和中藥需要用現代科學來改造,否則會被慢慢淘汰。

=========================================

 

下麵是我的回帖:

 

有些道理。但沒有中醫的思想, 西醫西藥都成了盲人摸象的境地,包括了這篇評說。
化學是一門科學,這沒有異議。但化學的應用也是一門科學,而且是更高的科學:把中藥全草單提某項化學成分來對比,評論,就不是科學了,就失去科學最精華的部分了。

中醫藥講究全麵的分析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配藥。講究藥效的最終效果。有些藥物單獨使用並無療效。有些甚至含有有害的成分。但是它們的共同使用效果卻能達到治病的目的。這就是所謂常說的在一劑藥方有君,臣,佐,使等不同作用的藥物:藥A具有正對患者症狀療效的作用,為君。但是有毒性,對患者不利。於是就引入了藥B, B對患者無直接的治療作用,但它可以中和或者破壞藥A的毒性成分,使得藥A 的有益有效的成分更好的發生作用。這就是方劑中的“佐”。藥C也對患者的病症有療效,但其療效成分的作用較弱。所以起到的是輔助藥A療效的作用,顧為“臣”。藥D對患者的症狀完全沒有療效,但可以幫助為君的藥A 和為臣的藥B中的有效成分到達靶細胞或者病兆之地以發揮療效。這就是藥物的“使”。這還是極其簡單的論述中藥的眼光境界理念:更複雜的還有如:B的作用是考慮在當A的療效發揮之後,B的有效成分才可以更有效的發揮作用或者更持久的作用。另一位D的作用還可能是幫助患者體內在治病過程產生的毒素或代謝產物,或者A, B有效成分在體內代謝的產物及時排出體外如發汗,排尿等等。

所以,以單藥的某種單一的化學成分來評定一劑中藥方的思想方式,是科學應用的一維化或者是平麵化。實際上看似科學,但卻丟失了科學最核心的靈魂。而中醫考慮問題的境界是從三維四維的全方位來考慮的。

所以我說,在醫藥學臨床角度上來說,中醫要比西醫先進幾千年。至少是思想方法上來說是這樣。

有些道理是中藥應該重視藥源和療效的問題。這可以使的藥物更好的被有效地被應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