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創業:最重要的還是出身和人脈

路透社《透視矽穀創業圈:出身很重要》(Insight: In Silicon Valley start-up world, pedigree counts) 中文由新浪科技思遠翻譯。

雖然矽穀號稱“隻看能力,不看背景”,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人脈和出身卻在創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矽穀也出現 過喬布斯這種平民出身的業界大亨,但這其實這能算是例外,絕非常態。換句話說,這些創始人要麽在大型科技公司擔任過要職,要麽曾經任職於人脈深厚的小公司,要麽已經有過成功的創業經曆,要麽出身於三大名校之一:斯坦福、哈佛和麻省理工。

 

矽穀核心價值受質疑

風險投資家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資助過成百上千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但要讓他列出其中最令人矚目的一個,他還是毫不猶豫地說出一個名字:克裏斯蒂安·格奧爾基(Christian Gheorghe)。

這位羅馬尼亞移民剛來美國時甚至連英語都不會說,但他卻成功從豪車駕駛員,變成了商業分析公司Tidemark的創始人。

這種故事很合矽穀的口味,因為他們總希望以這樣的麵貌示人:一個純粹的精英至上的社會;一個不論階層,不論出身,不論種族,不倫國籍,隻認才華的地方。

的確,矽穀一直以來都把這種精神作為它的核心價值:隻要夠聰明、有激情、懂創意,就能融資,就能創業。

但深入研究後不難發現,種種跡象顯示,在矽穀成功創業的關鍵,與其他精英行業並無本質不同。名校的學位、光鮮的履曆、深厚的人脈,這些世俗的成功要素在這裏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偉大的創意。無名小夥闖江湖的勵誌故事在矽穀隻能算是例外,絕不是常態。

路透社對88家矽穀創業公司進行了分析——這些企業在2011、2012或2013年上半年的“A輪融資”中至少獲得過一家矽穀五大頂級風投的注資——結果發現,其中有70家公司的創始人都出身於傳統的“矽穀隊列”。

換句話說,這些創始人要麽在大型科技公司擔任過要職,要麽曾經任職於人脈深厚的小公司,要麽已經有過成功的創業經曆,要麽出身於三大名校之一:斯坦福、哈佛和麻省理工。

佐證學術研究結論

這份分析中列出的企業隻包括接受了Accel Partners、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Benchmark Capital、Greylock Partners或紅杉資本資助且地處加州北部的公司。不過,最終結論也支持了很多學術研究的結果:科技創業者的財富水平和教育程度遠高於普通人群。

一些來自“矽穀序列”之外的創業者雖然也取得了成功,但他們同樣對這個結論深有感觸。

Fido Labs創始人米哈爾·烏洛茲尼斯基(Michal Wroczynski)認為,正是因為出生在波蘭,才導致他在去年末和今年初的融資中多等了好幾個月。“名校的出身和深厚的人脈有很大的用處。”他說。

當然,矽穀也不乏外人通過努力實現輝煌事業的案例。

近年來,Y Combinator等一批全新的創業孵化器向各種背景的創業者伸出了援手,不僅給他們提供建議,還幫助他們推廣和融資。這些孵化器似乎已經找到了擁有更多背景的創業者。

“我們接觸到許多之前無法接觸的創業公司,”Y Combinator聯合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說,“但我們資助的創業公司很多都來自矽穀,而且已經擁有很廣的人脈。”

當然,人脈廣的人通常也襯得上他們所獲得的融資——畢竟,這樣的人通常也需要才華和激情才能得到名校的學位,或是在大公司得到一份好工作。

風投否認背景至上

但風險投資家卻極力否認個人出身在矽穀創業圈的重要作用,並認為路透社的調查有失偏頗。

“我 不認為一個從哈佛或麻省理工來的孩子有什麽人脈。”霍洛維茨通過電子郵件說,他還舉了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例子。雖然紮克伯格考入了哈佛,但在肖恩·帕克(Sean Parker)把他引薦到矽穀前,他與這裏沒有任何交集。

霍洛維茨說,考入頂級名校,或在穀歌這種競爭殘酷的大公司獲得了上佳表現,可以證明一個人的全球競爭力,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一定能成功。他還補充道,風險投資家不僅看重創意,也重視人的因素,所以必須選擇那些資質和名聲達到一定水平的創業者。

不過,像喬布斯這樣背景平平的人,在當今的矽穀創業圈卻越來越少見。更多的創業者都遵循了與Instagram聯合創始人凱文·希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類似的發展路徑:從斯坦福畢業後加盟穀歌,然後走上創業之路,最終實現人生的輝煌。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教授羅斯·萊文(Ross Levine)說,與打工者相比,創業者來自高收入、高學曆家庭的比例更高。

人脈關係至關重要

根據萊文的一份調查,1979年,創業者年少時的家庭年均收入為88,711美元,而普通人僅為67,548美元。

“什麽樣的人能成為企業家?”他自問自答道,“你首先得有錢,還得受過更高的教育。”

風險投資家經常說,他們會通過自己的熟人尋找投資目標。紅杉資本合夥人麥克·莫裏茨(Mike Moritz)在今年7月談到他們投資的雜貨配送公司Instacart時,就曾經描述過這一過程。

“與我們的很多投資一樣,一個朋友的朋友告訴我們有這麽一家公司,然後鼓勵他們的創始人和CEO來跟我們聊聊。”他說。

已經成功融入矽穀的人認為,通過人脈獲得這種引薦至關重要。分析公司Mixpanel聯合創始人蘇海爾·多什(Suhail Doshi)舉了一個例子。當他還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讀書時,通過頗受技術人員歡迎的Internet Relay Chat聊天服務認識了創業公司Slide的一位工程師。

他 通過這層關係獲得了到Slide實習的機會,該公司由天使投資人、PayPal聯合創始人麥克斯·萊夫琴(Max Levchin)經營。在Y Combinator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從頂級風投那裏獲得了1000多萬美元融資。萊夫琴本人也參與了投資,而多什與萊夫琴的關係則在其中發揮了至關 重要的作用。

“他對我來說是超級重要的導師。”多什說,“他在每一輪融資中都給我們提供了幫助。”

萊夫琴本人之所以能剛從伊利諾伊大學畢業就融入矽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創業者兼投資者彼得·賽爾(Peter Thiel)的邂逅。他們後來共同創辦了PayPal。

開放性不及紐約

Greylock的安薩尼利提到缺乏人脈的創業者時說道:“創業者要明白一點:隻要努力,就會有人脈。”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布裏特·莫林(Brit Morin)2011年創辦了一家名叫Brit & Co的手工品網站後很快就拿到了125萬美元的融資,今年初又融資630萬美元。

她的投資者包括賽爾參與創辦的Founders Fund。Founders Fun是Facebook的早期支持者,而莫林的丈夫戴夫·莫林(Dave Morin)則是Facebook的早期員工,他後來離職創辦了私密社交網站Path。

在被問及她的人脈是否對融資起到了幫助時,莫林說:“我認為,如果一家公司沒有明確的商業戰略,風投是不會投資的。”

文 章開頭提到的羅馬尼亞移民格奧爾基的案例也很有啟發意義。他1989年移民美國,到霍洛維茨認識他時,他已經創辦了一家數據庫營銷公司,以及一家預測分析 公司,這兩家公司後來都被其他企業收購了。他還曾經在軟件公司SAP當過CTO,而且在風險投資公司Greylock擔任過入駐企業家 (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

換句話說,他當時早已名聲在外。

這個布加勒斯特車床工的兒子認為,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轉折來自距離矽穀千裏之外的紐約。1991年,當他還在紐約當豪車駕駛員時,偶然間對一位名叫安德魯·薩克森(Andrew Saxe)的客戶說起他喜歡編程的事情。

薩克森當時經營著一家營銷公司,於是便邀請格奧爾基參加麵試,並錄用了他。最終,他們二人共同創辦了軟件營銷企業Saxe Inc。薩克斯已於1999年去世。

“我獲得的第一筆風險投資是安德魯給的。”他說。如果換成是矽穀,他不確定這種事情是否會發生得這麽快。

“我感受到了人們對背景的看重。”他如此評價矽穀。這是一種他在紐約從沒有過的感受。

所有跟帖: 

創業一定要風投嗎? -jackyni- 給 jackyni 發送悄悄話 jackyni 的博客首頁 (163 bytes) () 12/07/2013 postreply 23:40:1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