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有多厲害?影像數位手機通訊皆拜他所賜(圖)

來源: 孫子兵 2009-10-07 00:34:0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371 bytes)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upload/200910/7/10109702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高錕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書香世家,父親是律師,一九四八年全家移居香港,與弟弟高鋙自幼就讀國際學校。

“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言語健談,他四十多年前提出的光纖理論,現在竟能有無遠弗屆的傳輸應用,感到不可思議。”台大光電所教授黃升龍如此形容新科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中研院院士”高錕。

  中國時報報道,一九六六年,高錕以一根玻璃棒當作光學訊號的傳輸載體,提出“光纖每公裏傳輸耗損率是二十分貝”的理論假設,四年後被美國康寧公司證實。一九八二年,康寧進一步改良到每公裏僅耗損○.二分貝,把光纖通訊效率拉到極限,為訊號傳遞帶來革命,他也被冠上“光纖之父”美名。如今獲諾貝爾物理獎,台灣學術界認為實至名歸。

  台灣“中研院長”翁啟惠昨晚八點在日本京都第一時間傳回他對高錕院士的祝賀:“我們以他為榮。”

  “聲音、影像、數位或類比信息,例如Skype或手機通訊,都是光纖通訊革命的成果,”黃升龍說。

  例如,手機訊號(聲音、簡訊文字、照片影像等)基地台之間的傳遞,都仰賴光纖的發明。

  清大光電所教授王立康說,高錕近幾年“很紅”,許多高中生做網路跟光纖傳輸的科展作業,都提到高錕是“光纖之父”,可見他在網路上被google查詢的頻率極高。

  台灣清大校長陳文村說,高錕的研究對人類生活影響很大,他一九九二年曾獲日本國際賞肯定。清大當年要成立科技管理學院時,就是請高錕籌備。

  台灣“國科會副主委”陳力俊說,高錕曾在工研院前瞻創新計劃擔任諮詢委員,他從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退休後,創辦弘立書院,是香港有名的小學。外傳高錕得老年癡呆症,陳力俊說,他曾出席去年的“中研院院士”會議,看起來身體狀況還好。

  高錕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書香世家,父親是律師,一九九四八年全家移居香港,與弟弟高鋙自幼就讀國際學校。高錕在二○○五年由香港三聯書局出版的英文自傳《潮平岸闊》裏寫到,自小接觸中國以外的事務,讓他開足了眼界,對他影響很大。

  高錕於一九九二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十九屆數理組院士。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