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驚堂木落下,咱書接上回。
從小我媽就不遺餘力地打壓我的藝術之路,但搞笑的是她自己卻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狂嘯而去一騎絕塵。小學一年級時音樂學院老師來挑學小提琴的苗子,我被選中,回家興奮地嗷嗷讓我媽買琴,被她以“玩樂器耽誤學習”為由殘忍拒絕。麵對強權,小小的我竟霸得蠻!匹妞一怒,負食萬粒,擲箸而起!不惜絕食以明誌(電視劇裏看來的大人們用的“有效”辦法),最後以經不住我媽燉的瓦罐土雞湯之原始誘惑而宣告“革命”失敗……我媽自己卻在工作之餘學彈風琴、電子琴、鋼琴、手風琴,吹奏口琴、葫蘆絲等各種樂器,練唱各種軍歌、紅歌及熱門影視歌曲。可憐我敢怒不敢言,隻敢趁我媽不在家的時候偷偷穿穿她衣櫃裏為單位文藝晚會準備的bling bling的演出服臭美過過癮。小時候被壓製得太狠,成年了聽說小朋友們被父母為了進名校逼著學習各種才藝苦不堪言,我竟生出五分羨慕,心想當年我媽要是能這樣該多好:)除了吹彈唱,老媽光榮退休後在家裝上整麵牆的鏡子,天天下腰劈叉練功,居然成為老幹藝術團的舞蹈骨幹,隨團獲獎無數,電視台還請她去編舞,偶爾去電視劇拍攝現場玩個群演,有鏡頭有台詞的那種,整得比“城北徐公”徐誌勝還興奮:)後來才知道她年輕時文藝兵沒選上被迫扛了槍,從此一口氣憋了一輩子,退休後成天活躍在舞台上才算圓夢。So, never say “it is too late to learn”. 有夢想任何時候去實現都不算晚。BTW, 我小時候經常踩個小板凳看壓在高櫃玻璃板下的父母著軍裝的結婚照,並無數次比較過她和我爸的顏值(沒錯,從小我就是棵外貌協會club member的好苗子),我覺得她當初沒選上是因為顏值不夠高而且有些嬰兒肥哈哈哈:)不過我是真心佩服她“有誌者事竟成”:畢竟現在論劈叉,我隻能呲牙咧嘴勉強劈個弱鈍角,我媽呲溜絲滑妥妥秀個大平角——不服不行啊!
話說我們這代人真的是吃著無數影視精品的細糧長大的。各類進口、國產的優質動畫片及連續劇,從《鼴鼠的故事》、《藍精靈》、《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花仙子》、《機器貓》、《聖鬥士》,到《九色鹿》、《哪吒鬧海》、《大鬧天宮》、《天書奇譚》,從《女奴》、《莊園之夢》、《血疑》、《阿信》、《排球女將》,到《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濟公》、《聊齋》、《便衣警察》、《尋找回來的世界》,不勝枚舉,無一不是經典。港台武俠片讓我們透過刀光劍影看到了真正的江湖與各種陰謀陽謀、愛恨情仇。哪怕當年的舞台布景道具粗糙簡陋(胡金銓、李翰祥作品除外),也沒有五毛電腦特效,但比起現在資本運作下泛濫成災的劣質古偶仙俠劇、抗日神劇等等,還是強了太多太多——至少不會讓觀眾們集體覺得:智商被編劇踩在腳下摩擦、摩擦、再摩擦,眼球被劇組烹入燈籠辣、小米辣、變態辣……那時候的美女不整容、千姿百態姿容天成, 帥哥不娘炮、雄姿英發氣質出眾。沒辦法,由奢入簡之難 難於上青天~~~吃慣了細糧的喉嚨就是咽不下粗糠:(
那時候的央視,帶著民眾一起睜眼看世界。從德國小鎮的《奪標》祖奶奶級別衝關節目,我知道了他們一周隻工作四天半、剩下時間各種娛樂搞笑,讓一周上六天學的我羨慕不已,打著小算盤幻想某天能學會德語潤到“得意誌”躺平(Note: 沒錯,小小的我遠大誌向之盡頭是躺平,因為人間清醒拯救世界的重任輪不到我)……《正大綜藝》讓我足不出戶雲遊四海之餘,看到了這世上最幸福的職業:像秀媛阿姨一樣滿世界瘋玩,順便給嘉賓們出出難題:)《正大劇場》讓我們觀賞到了最最經典的譯製片:《俠膽雄獅》、《金色池塘》、《霧都孤兒》、《鱷魚鄧迪》、《荊棘鳥》、《環球旅行八十天》……
一曲《愛的奉獻》,讓所有人認識了翁倩玉。但翁姨最打動我的出場,是在中日友好歌會上身穿自己設計的霓裳羽衣,唱《魅せられて》。當Judy 化蝶展翅的那一瞬間,哎呦喂我的心都跟著一起飄去了愛琴海~~~毫不誇張地說,那一幕真的是一秒入魂、終身難忘……
上個月趁休假之餘,苦練了幾天,翻唱(糟蹋)了這首日語經典,請允許不才向這位多才多藝的歌手、演員、設計師和版畫家致敬!BTW, 我狂粉這首歌的編曲,特別是疾風驟雨般的高頻弦樂,有種把小提琴直接給拉冒煙兒的趕腳:)呃…馬尾抹鬆香,冒煙兒也香香~~~
竊以為除了輝黃(黃霑、顧嘉輝)二人組創作的無數經典影視歌曲,彰顯“大樂必易”的電影版《笑傲江湖》主題曲《滄海一聲笑》堪稱武俠歌曲的巔峰之作,黃霑、徐克、羅大佑那版更是絕唱。詞唱錯?無妨,盡信詞不如無詞,飄於江湖最可貴的便是這份不羈與灑脫!囿於江湖如履薄冰的我絕對是唱不出來的。為過把江湖癮,疫情期間有幸和聲線酷似葉振棠的全民歌友“最佳拍檔”合唱了1984 TVB周潤發版電視劇《笑傲江湖》的主題曲:
回到主題:19歲的我,理工女,卻懷揣著不切實際的文藝女青年の夢想。逃課之餘,除了和室友們去校園外簡陋的KTV小破房嚎國粵外語歌,就是泡在校學生會夥同各路大神組織各種活動,全校晚會上客串個主持人啥的過過癮,朗誦啥的偶爾也玩一玩, 隻因我覺得與唱歌相比,用母語誦讀太無挑戰性(Note: 純無知所以無畏, 非BSO, 也無意貶損朗誦藝術)。跟聲樂不同,私以為誦讀並無定式(這樣讀好/那樣讀不好);與唱歌一致的是:真正打動人心的唯感情而非技巧。作為一枚不知天高地厚的純業餘野生君,我覺得“讀詩如作畫”,於是我讀詩的時候集中意念盡力做到:以聲為筆,以音擬形,以氣表意,以重音以節奏以情緒渲染畫作背景、心境、情境。畢業後遇到LG,一個鄉音難改的古詩詞老式複讀機,我捉弄逗笑他之餘,他認真地說最愛聽我讀現代詩,於是基本上能找到的現代詩都被我一本正經地糟蹋了個遍,讀法隨機緣、隨心情、真佛係,今天這樣誦明天那樣讀,包括但不限於舒婷最為知名的這首《致橡樹》:
限時奔個我25歲時的舊照,當時大約在冬季,和準LG傍晚在步行街當“街溜子”時看到街邊有個小照相館,一時興起就進去照了幾張:)
【吉時已到,當撤醜照:)】
最後,貼首我前天剛錄的83版射雕插曲《四張機》,再真誠懷念一下那個神仙打架、首首驚豔、部部經典的golden era……
【附Recording Details】
- Hardware: iPad + B&W Px7頭戴式降噪耳機(內置隱藏式麥克風)
- Software: 全民App,續VIP為了臨境音質及更多伴奏選擇
- Mode: 歌神/藍調 (拒絕AI, 也不想用亂七八糟花裏胡哨的神馬“智能”調音修音,避免美顏過度P得親媽都認不出來。另,聽AI模仿我唱歌太沒意思了,跟看AI角色演電影、戴著VR設備在虛擬空間裏醉生夢死一樣無趣)
以上文字純個人觀點。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業餘玩票水平極為有限,歡迎壇友們批評指正教育:)鮮花、雞蛋、板磚隻管扔過來,我都笑納——因為都用得著嘿嘿:)
祝唱壇19歲生日快樂!也祝我自己生日快樂!撒花花~~~~~~~~
祝各位唱壇朋友們夏末秋初安康快樂!歡唱之餘多多發表自己的作品以饗聽眾,如能分享小作文和酷照就更好啦哈哈哈:)
【諸位請放心,我已經double checked, 我媽不知道這個論壇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