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運動與“抗美援朝”(61)
關於成立亞洲共產黨情報局的暗鬥
一九四八年,毛澤東曾向蘇聯提出過他想成立亞洲共產黨情報局的意圖。毛澤東要成立亞洲共產黨情報局,目的是想與蘇共爭奪區域內各國共產黨的領導權。而將北朝鮮納入情報局則是中蘇鬥爭的焦點。
關於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要從列寧成立的第三國際解散說起。“十月革命”勝利以後,為推動世界革命,一九一九年三月二日列寧在莫斯科成立第三國際,作為全世界共產黨的領導中心。中國共產黨就是在第三國際的具體幫助下建立,並作為第三國際的一個支部開展活動的。由於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而且瞬息萬變,第三國際遙控指揮,所發出的命令或提出的意見大多不是與實際情況對不上就是過時了,成了瞎指揮,給各國革命造成了傷害。這樣就逐漸產生了第三國際是否還有存在價值的問題。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二日,時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總書記的保加利亞人季米特洛夫與蘇共中央領導人在討論第三國際的問題時一致認為:“在現階段,最重要的不是把各國的運動引向一個國際中心,而是把重點放在每個國家中的運動及其領導,竭力使各國共產黨的獨立性得到發展,使這些黨善於由他們自己來領導本國的工人運動,善於由他們自己來確定自己的戰略、策略和組織,在完全和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才能的同時為本國的工人運動擔負全部責任”。也就是說,應該放手讓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領導本國的革命鬥爭。這是導致第三國際最終解散的原因之一。
解散第三國際的另一個原因是一九四一年六月爆發了蘇德戰爭。蘇聯原本是與希特勒德國狼狽為奸的一對侵略者。當時這兩個國家一個標榜共產主義,一個標榜國家社會主義,意氣相投。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德國與蘇聯秘密簽訂了一個旨在瓜分東歐的《互不侵犯條約》。首先被開刀的是波蘭。《條約》簽訂後僅一個星期又二天,德軍就在九月一日揮兵入侵波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德軍將波蘭軍隊壓迫到波蘭東部。然後蘇聯紅軍在九月十一日從東部發動了對波蘭的突襲,從背後捅刀子。九月十七日,蘇軍與德軍會師布列斯特,波蘭滅亡。蘇聯與德國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界瓜分了波蘭領土。同年十一月,蘇軍又出兵百萬入侵人口隻有二百萬的芬蘭。芬蘭奮勇抵抗,但寡不敵眾,最後芬蘭被迫割地賠款。為了削弱波蘭人的反抗能力,一九四〇年三月,斯大林又下令把被蘇軍俘虜的波蘭軍官和知識分子等二萬多名精英從數個集中營集中到位於蘇聯斯莫梭斯克西邊的卡廷森林殺害。一九四〇年夏季,當德國正在入侵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並與英軍作戰時,蘇聯則揮軍入侵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通過操縱選舉強行吞並了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小國。那時候,蘇聯與納粹德國可謂是一對橫行歐洲的惡狼。但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六月,情況發生了突變。德國原本就有攻擊蘇聯的計劃,此時由於久攻英國不下,就突然反過頭來對蘇聯發動了侵略戰。德軍集中了一百九十個師、三百多萬兵力對蘇聯發動“閃電戰”。在戰爭最初的十八天內,蘇聯就損失了二千列火車的軍火,三千門大炮,二千架飛機,一千五百輛坦克,有三十萬蘇軍被德軍俘虜。蘇聯不得不由此開始艱苦的“衛國戰爭”。
當時,美英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認定納粹德國是最危險的敵人。雖然實行共產主義的蘇聯過去也被美英等國視為敵人,但當蘇德戰爭發生以後,他們開始轉而認為團結、利用蘇聯的力量去打擊共同的敵人德國是正確的方針。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十月起,美英就開始對蘇聯提供大量軍需物資援助,從飛機、坦克到銅、鐵、合金、機床、化工原料,以及吃的、用的,品種多達七十多個。從某種程度上講,當時的美英已成了蘇聯唯一的救命恩人和反“法西斯”德國的“戰友”。國際形勢起了這樣大的變化,而蘇聯的處境又是這樣險惡,莫斯科開始意識到它必須尋求與美英等國建立長期和穩定的同盟關係,才能擊敗德國,免除亡國的危險。在這樣的形勢下,蘇共領袖們感到第三國際——這個專門煽動造美英等國資本主義反的機構若還繼續存在,非但不合時宜,也令他們在與英美等國打交道時感到尷尬。這樣,第三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終於在一九四三年五月十五日作出解散第三國際的決定。
我對蘇聯在二次大戰初期的作為說了這麽多話,目的是要大家明白蘇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反法西斯國家;這樣侵略成性的國家也不可能奉行所謂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將蘇聯列為反法西斯國家實在是美英政客們的短視和投機政策所致。斯大林對內嚴厲整肅異己,濫殺無辜,對外侵略擴張,比起希特勒來也並不好多少。希特勒的名聲之所以這麽臭,主要是他殺的人大多是猶太人。而猶太人是世界性民族,這個民族聰明、堅韌,在全世界有極大影響力,二戰後對希特勒罪行做鍥而不舍的揭露,因此希特勒的罪行才廣為人知。但相對於斯大林的罪行,世界各國對他的揭露就遠遠沒有那麽透徹。尤其在中共控製下的中國,斯大林一直是被作為正麵人物宣傳的。許多人隻知道斯大林是二戰反法西斯的英雄,而不知道他與希特勒狼狽為奸所幹的壞事;許多人隻知道赫魯曉夫反斯大林,是個陰謀家、修正主義頭子,卻不清楚赫魯曉夫為什麽反斯大林。其實,全麵客觀地了解斯大林,對於我們正確理解在曆史上曾經引時代潮流一時的共產主義是怎麽一回事,對於朝鮮戰爭中的一些事,乃至後來所謂的“反修鬥爭”,都是有幫助的。可惜在中共的宣傳中,很多事情的是非是被顛倒了的。
下麵言歸正傳。毛澤東對解散第三國際的反應是很迅速的,而且是舉雙手讚成的。因為這等於拿掉了箍在他頭上的一道“緊箍咒”,搬掉了壓在他頭上的一尊“菩薩”。五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在延安專門召開的幹部大會傳達了關於解散第三國際的文件。毛澤東在講話中一方麵表彰第三國際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做出過“極端巨大的功勞”,另一方麵強調:“革命運動是不能輸出也不能輸入的。雖然共產國際的幫助,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及其發展,乃是由於中國本國有了覺悟的工人階級,中國工人階級自己創造了自己的黨——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雖然還隻有二十二年的曆史,但卻進行了三次偉大的革命運動。”(刊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八日《解放日報》,轉引自一九六八年武漢版《毛澤東思想萬歲》。)不難看出,毛澤東這個講話實際上是否認了第三國際對中國革命有什麽值得稱道的功勞,對蘇共以第三國際為工具指揮各國革命的做法也是否定的,中國革命所有的成就都是中國共產黨自己取得的。而他後來在“延安整風”中敢對王明開刀,是因為有了上述這個背景。劉少奇在中共“七大”提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一的思想”,規定毛澤東思想為中國革命之指導方針,也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
但第三國際解散後,一個立即出現的後果是莫斯科與各國共產黨的聯係削弱了,不少國家共產黨的社會影響力削減了。二次大戰後,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等一些國家在重組政府時共產黨都被排斥在政府外。而發生了這樣嚴重的情況,這些國家的共產黨事先事後竟都沒有向莫斯科做過報告。因此之故,莫斯科又開始考慮要重建類似第三國際的組織,以加強對各國共產黨的聯係和控製。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二日,莫斯科成了聯共(布)中央國際情報部,負責與各國共產黨的聯係,貫徹蘇共的意圖。但這個情報部的職能,類似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隻能起一些“對外聯絡”的作用,最多是給一些“指導意見”,不能領導其他國家共產黨。因此蘇共又在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七日,集合蘇、波、南、羅、匈、保、捷、法、意歐洲九國共產黨、工人黨,在波蘭開會成立了歐洲共產黨情報局,取名“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雖然這個機構取名“情報局”,但起的作用與“第三國際”一樣,除了指導全球共產主義運動,也是領導歐洲共產陣營與西方對抗的司令部。
前麵提到一九四一年季米特洛夫與蘇共領導討論解散第三國際時,一致認為要讓各國共產黨的獨立性得到發展,這無疑鼓勵了各國共產黨的獨立傾向。而歐洲九國情報局的成立,又使各國共產黨內那些想搞獨立而又想搞區域性“山頭”組織的人,未免也有些新的想法而蠢蠢欲動起來。在一九四七年夏至四八年春這段時間中,先後有匈牙利共產黨領導人拉科西提出在布達佩斯召開多瑙河流域國家共產黨代表會議的建議,丹麥和挪威共產黨提出召開北歐國家共產黨代表大會的建議,聯共(布)駐世界青年民主聯盟代表切喬特金娜提交了關於建立東南亞共產黨聯合組織的報告,巴勒斯坦、土耳其和伊拉克共產黨提出了關於召開阿拉伯國家共產黨代表會議的建議。一時間區域性“小山頭”有紛紛欲起之勢。無疑,這些“建議”在莫斯科看來都是“離心離德”的表現,是不願見到的。因此所有這些建議都被斯大林嚴詞拒絕。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在香港、上海也有類似消息傳出。有報紙報道說,滿洲、蒙古、朝鮮、印尼、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共產黨在中國哈爾濱召開籌建東亞共產黨情報局的會議。消息還說會議主席是毛澤東派出的代表李立三。這個消息不久被證實是假消息,但問題是這個假消息是誰散布的呢?散布這個消息的目的又是什麽呢?當時的蘇聯情報人員認為這是中國國民黨造的謠。但我則認為這極可能是中共自己放的空氣,目的在試探斯大林的態度。因為國民黨沒有必要去造這個謠;但毛澤東則確實也有拉科西那樣的想法,而且野心更大。值得人們注意的是,這個事實上並不存在的東亞共產黨情報局成員中包括了外蒙古和朝鮮。這與當時毛澤東的企圖心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