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運動與“抗美援朝”(52)

“五反”運動與“抗美援朝”(52)

 

六,“抗美援朝”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嗎?

      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二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講話,說:“抗美援朝,經過三年,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現在已經告一段落。”其說話的口氣是那樣的肯定,絲毫不容置疑。但是,我認為“抗美援朝”是否真取得了“偉大勝利”,並不是毛澤東一人說了就算的,還得看事實。

客觀地說,中共出動誌願軍經過三年艱苦戰爭,總算保全了金日成小朝廷的政權,這一點或者勉強可算“勝利”;另外,武器裝備相對落後的誌願軍居然能抵禦住武器裝備先進的美軍而不大敗虧輸,雖然這是用大量的生命和鮮血換取的,也屬不易,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勝利”吧!至於其他則就沒有什麽值得誇耀的了。但是問題的根本並不在此。問題的根本是中國人參與的這場戰爭乃是一場不義的戰爭。不義之戰,雖勝不武。從這個角度講,談“勝利”根本就毫無意義;說“偉大”,更是扯不上邊。誰能認可一個幫惡棍殺人的人,因為殺得多,就是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金日成,這個惡棍兼野心家,是他挑起了這場戰爭,破壞了遠東原本相對和平的局麵,使朝鮮半島無數的村莊、城市毀於炮火,數以百萬計的平民碾轉死於溝壑。他是整個朝鮮民族的罪人。他那個獨裁小王朝就是因此被滅了也是罪有應得。而中共卻為救他而出兵,這兵豈不是出得全無道理?為了保全這個狡詐獨裁的金家王朝,中國死了那麽多不該死的誌願軍,花了那麽多不該花的金錢,甚至把解放台灣的大事也撇下了,站在中國人的立場,是否值得?更惡劣的是金日成還不念恩,等誌願軍撤走後竟把誌願軍的墳墓也都鏟平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此這般,對於中國人民來說與其是勝利,倒不如說是恥辱更為恰當!而“抗美援朝”之所以會發生,其實還反映了一個鐵的事實:即中國人民並沒有真正站起來當家作主,他們僅是被中共幾個孤頭愚弄、壓榨的對象,而誌願軍更是被中共出賣淪為“炮灰”的不幸犧牲品!

這是從道義來說中共究竟有沒有取得“偉大勝利”。再以人們普遍衡量戰爭勝負的幾個標準來看中共有沒有取勝。一般來說,衡量勝敗的第一標準就是看敵人有沒有被你打敗,或者原先定下的戰爭目標有沒有達到。當初中共出兵第一個目標是恢複三八線,把敵人趕到三八線以南去。第二個目標是若戰爭順利,就攻下南韓把美軍趕到大海裏去。戰爭的結果,第一個目標基本達到,但還差了一點。因為停戰時南韓仍多占了原來屬於北朝鮮的四千平方公裏土地。北朝鮮曾提出這些土地應歸還北朝鮮,但被聯合國軍方以“挑起侵略戰爭,應得必要懲罰”為由拒絕。這些麵積約占北朝鮮總麵積的百分之三點三,雖然不大,但聯想到當初金日成發動戰爭的目的,恰恰應了“偷雞不著蝕把米”這句老話。第二個目標則根本達不到。所以單就這一點就可斷定,毛澤東說取得了“偉大勝利”,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說法。

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是看在戰爭中誰的軍隊傷亡大。不過這個比較起來有些困難,因為交戰雙方的死傷數字有很多種版本,差別很大。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一是由於統計者的立場,往往縮小己方的損失而誇大對方的損失,使數字失真。二是統計有遺漏。三是統計的方法不同。如美軍原先的統計數字隻統計了朝鮮戰場上的傷亡,後來將不在朝鮮而為朝鮮戰爭服務死亡的、以及在戰場受傷回國後死亡的,也都統計進去。可是誌願軍的死傷數字,隻統計戰場戰鬥人員的死傷數字,後勤服務等非戰鬥人員的死傷是不統計在內的,更不要說非戰場人員的傷亡以及為戰場服務的民工了。四是官方故意隱瞞傷亡的真實數字。在這方麵,中共的可信度最差。因此之故,現在要做比較,無論選哪些數字都難做到公允。但不做比較也不行。即使數字不正確也比沒有數字好。我這裏選取的是“百度知道”網站上的數字。這是一個中共控製的網站。之所以選它,不是因為它的可信度高,而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有些人在“愛國情緒”支配下,因為選取的數字不是來於中共一方而認為我有偏見,對這篇文章反而增加不信任感。然而,即便是“百度”的數字,也可以說明問題了。據“百度”網站公布的數字:

聯合國軍方麵死亡總人數為十七萬八千五百十人,受傷五十六萬三千九百九十人,失蹤三萬四千三百八十六人,被俘一萬五千七百三十九人。中朝方麵死亡總人數為四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人,受傷六十八萬六千二百十八人,失蹤和被俘十六萬七千零二十一人。中朝軍隊死亡人數是聯合國軍的二點三倍,受傷人數是聯合國軍的一點二倍。

若以戰爭主要對手方中國人民誌願軍和美軍比較,雙方差距更大。美軍在戰爭中死亡五萬四千二百四十六人(按:戰爭結束時,美方公布美軍在戰爭中死亡人數為三萬六千五百七十四人。一九九五年美國在華盛頓建立“朝鮮戰爭老兵(陣亡將士)紀念碑”,將那些不在戰場,但為戰爭服務、因公犧牲的人,以及在戰場受傷回國後又陸續死去的人,都視為在戰爭中捐軀的烈士,並將他們的名字都刻在碑上,因此人數增加了很多。)而誌願軍死亡人數以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九日《解放軍報》官方微博軍報記者對同日舉行的“誌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的報道,是十九萬七千六百五十三人。(按:這個數字是否包括戰場非戰鬥人員傷亡不清楚。)以此數字計算,誌願軍死亡人數是美軍的五點四倍。美軍受傷十萬零三千二百八十四人,誌願軍受傷三十八萬三千二百十八人。誌願軍受傷人數是美軍的三點七倍。

以這樣的戰果,毛澤東竟敢說抗美援朝取得了“偉大勝利”,大家是不是覺得他太不把聽眾當一回事,以為他們都是愚夫、白癡?當然,如果誌願軍死傷的數字確實是這些了,由於武器裝備不如對方,能打成這樣結果的確也很不容易。問題是這樣的戰果是假的,誌願軍實際的傷亡要遠遠超出中共承認的。二〇〇九年十月五日,時任中共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訪問北韓期間去檜倉烈士陵園憑吊安葬在那裏的一百三十四名誌願軍,溫在致辭中說:“你們的鮮血灑在異國他鄉,但是你們偉大的精神留給了整個世界。安息吧!幾十萬英靈!”按中國人說話的習慣,既然是“幾十萬”,那就絕對不會是中共最初公布的十一萬五千七百八十六人,也不是後來承認的十九萬七千六百五十三人,因為如果真是十一萬多、十九萬多,習慣上隻能說“十幾萬”或近二十萬,能用“幾十萬”這個詞,一般起碼要三、四十萬以上。溫家寶既然當到一國總理,不會連這一點起碼的語言常識也沒有。

張戎《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說:朝鮮戰爭中共出兵至少三百萬,死亡起碼四十萬。書中說鄧小平對日本共產黨領導人,康生對阿爾巴尼亞霍查都承認是四十萬。誌願軍副司令洪學智說:“我們在朝鮮戰場犧牲了幾十萬同誌”。

二〇一五年十月至二〇一六年十月播出的“美國之音中文網”的《解密時刻:誌願軍戰俘》五集視頻中,有一段原《解放軍文藝》副總編輯劉家駒接受采訪時的談話。他說他最新得到的數字,誌願軍死亡了三十八萬,是美軍死亡人數的九倍。這個三十八萬的數字倒也是可以用“幾十萬”來表示的,唯劉家駒沒有說明他這個數字是從哪裏得來的,可靠性存疑,隻能作為參考。

誌願軍老兵、前南京師範大學法學教授程幹遠在《親曆韓戰——中國軍人回憶錄》(明鏡出版社出版)一書中說到:中國第一次公布誌願軍死亡數字是彭德懷回國向全國政協作報告時說的,當時彭德懷說誌願軍死亡五十多萬,縮水為十八萬是後來的事。而且,據程幹遠說這五十多萬的統計數字還不包括後勤人員,而後勤人員死亡至少也有三十萬。中國軍隊內部統計數字把第一線作戰人員和後勤是分開的,一個叫戰鬥減員,一個叫非戰鬥減員。程所在連隊就因為是後勤部隊,所以死亡的戰士都沒有列入烈士名單。除了誌願軍後勤部隊死亡不列入戰鬥減員,支前民工在朝鮮戰場死亡的數字更沒有列入。支前民工有六十萬,雖然他們不在最前線,但聯合國軍打的是海陸空立體戰,後方民工的死亡數字也是十分巨大的。如此算來,抗美援朝中中國人死亡的總數至少在八十萬以上;說一百萬左右,應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為了查證程幹遠先生說的這個數字,我上網查了一下有關資料,查到彭德懷在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二日曾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做過一個《關於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工作報告》。我估計這就是程幹遠先生說的那個向全國政協做的報告。那時候有個習慣,即全國政協委員常常列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的會議一起聽報告。所以程先生把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誤說為全國政協會議,這也是有可能的。據網上公布的這個報告文本,彭德懷在報告中說了敵方斃、傷、俘數字,但沒有說己方死傷數字,這是不正常的。因為正常來說,報告人既然提了敵方傷亡數字,則己方傷亡數字不可能不提。因為提了才能比較出雙方勝負的實況。而且這是內部報告,彭德懷是在向政府的領導們匯報工作,沒有必要隱瞞。所以我估計這些己方傷亡的數據很可能是這個報告後來在公開時才被刪掉的。中共一方麵公開公布誌願軍傷亡數字,但同時卻要刪掉彭德懷在內部報告中列舉的數字,以中共慣於報喜不報憂的惡習判斷,我更傾向彭德懷內部報告的數字才是最接近事實的。但遺憾的是我查不到彭德懷報告中被刪的數字,所以程先生提供的誌願軍死亡五十萬、以及後勤人員死亡三十萬的數字,這裏也隻能作為參考了。

為此,我又做過一番查證,發現中共公布的數字,即使出自所謂權威著作的,也有與其內部資料不符的。這裏舉一個例子:在一九五三年夏季戰役的第三階段戰爭中,誌願軍曾發起過一個“金城戰役”。這個戰役被中共吹噓為朝鮮戰爭停戰前最後一個戰役,也是誌願軍入朝作戰唯一一次戰役規模的陣地進攻戰,說是“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這個戰役中,誌願軍出動了第20兵團的第21、54、60、67、68五個軍和第9兵團的第24軍,共六個軍,二十四萬人,集中了一千三百六十門大炮,對當麵的韓軍第3、6、8、9四個師展開猛攻。戰鬥從七月十三日開始,一直打到二十七日停戰協定簽字那一刻為止。經過十五天戰鬥,中共說共殲敵七點八萬餘人,收複失地一百六十七平方公裏;誌願軍傷亡三點三萬餘人,其中第20兵團傷亡二點三萬餘人。毛澤東對這次戰役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見《毛澤東傳》)

但真實情況如何呢?“天涯論壇”上有一篇《韓戰最後一戰:金城戰役真相——誌願軍在遭遇毀滅性慘敗》文章,作者引用了一些中共軍方的內部資料,我將它摘出來以饗讀者。金城戰役分西線、中線、東線三個戰場,據該文引用的中共內部資料稱:其中在西線擔任主攻的誌願軍第68軍傷亡達一萬四千多人(數字來源:《誌願軍衛生勤務資料》P332),擔任助攻的第24軍傷亡九千六百十七人(數字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集團軍軍史》P820,一九六八年版。)合計二萬三千六百多人。在中線擔任攻擊任務的誌願軍第67軍,兩天的傷亡就高達二萬一千多人,其中包括在敵人空襲下傷亡的後勤人員(數字來源:一九五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司令部編寫的《67軍抗美援朝戰史》P71)。東線負責主攻的是誌願軍第60軍,據《誌願軍衛生勤務資料》,傷亡了一萬二千四百二十人。以上數字反映,參戰六個軍僅其中四個軍的傷亡人數,總計已達五萬七千零二十人,比中共公開宣布的數字多了二萬四千人。如果加上另兩個軍的傷亡數字,則實際傷亡可能要比公開數字多一倍以上。

至於韓軍的損失,據網上一篇《宋仲基們是怎樣煉成的:韓軍如何從常敗烏合之眾崛起》的文章說:金城戰役七月十三日開打以後,誌願軍發起了朝鮮戰爭開戰以來最猛烈的炮火攻擊。但這也僅僅砸開了韓軍首都師和第六師的第一道防禦陣地。韓軍其餘部隊在初期的驚慌後就逐漸穩住了陣腳。韓軍預備隊在美軍配合下源源不斷地開上來,炮兵和彈藥也不斷地補充上來。四天後,聯軍就以韓軍為主發起反攻,與誌願軍陷入拉鋸戰,直到七月二十七日停戰協定簽字那一刻才結束戰鬥。以上所述如果屬實,則韓軍並不是一敗塗地,其傷亡就不可能比誌願軍多一倍以上。所以,中共說敵軍在金城戰役中傷亡七點八萬人這個數字若是真實的,那中共公布的誌願軍傷亡數字就十分可疑。

又網上有一篇《韓戰最後一戰:金城戰役真相——誌願軍遭遇毀滅性慘敗》的文章,作者引《韓國戰爭史》韓文版第五卷的資料稱:此戰誌願軍真實的傷亡數字應在十萬以上,參戰的六個軍,除21軍傷亡較小,第60、67、68三個軍完全被打垮,第54、24軍傷亡也比較慘重,另外還有五千人被俘。而韓軍傷亡隻有一萬四千四百七十一人,被俘二千七百六十六人。雙方戰損比高達七比一。對於該文如此說法,是否也有誇張,在沒有進一步的確切的資料以前我們也隻能存疑。但總的起來看,金城戰役不是如中共所說的那樣大勝,戰績那樣輝煌,卻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

以上,隻是我對中共公布的誌願軍傷亡數字的真實性提出的一點疑問。而就我根本的立場言,我再次重申:我不認為敵人傷亡數字比誌願軍傷亡數字大就是中國人的勝利和光榮。理由我在前麵已經說過。無論誌願軍傷亡的確實數字有多少,因為他們參加的是一場不義的戰爭,是一場中國人本不應卷入的戰爭,哪怕隻是死了一個人,也是不值得的。所以,毛澤東說抗美援朝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這根本不是站在中國人民立場說的話,而僅是一個獨裁者的自我吹噓。為了一場不義的戰爭,無辜的中國人死了幾十萬不以為意,還沾沾自喜、誇誇其談,在毛澤東眼中中國人人命之賤,於此可見一斑。退一萬步說,即使抗美援朝是為了發揚所謂的“國際主義精神”挽救金日成政權,那麽這個目的在誌願軍第二次戰役以後就基本達到了,誌願軍前後共發動的七次大規模戰役(第一、二、三、四、五次戰役和“全線性戰術反擊作戰”以及“夏季戰役”),後麵這五次其實都是不必再打的。所以,至少在第三次戰役以後戰死的誌願軍都是不應死的。他們是冤上加冤的冤死鬼。所以,站在中國人民的立場,無論是什麽樣的結果,都沒有勝利可言!對於所有在朝鮮戰爭犧牲的、傷殘的誌願軍指戰員,我覺得除了哀憐悲憫,更替他們感到深深的屈辱!有人說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中國的國威。我不知那些戰死、凍死在朝鮮戰場的誌願軍亡魂們,如果死後有知,會否同意這些“豪言壯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