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運動與”抗美援朝“(48)

“五反”運動與“抗美援朝”(48)

 

三,開始了停戰談判,但毛澤東仍不斷搞小動作予以阻撓

 

一九五一年五月三十一日,美國務院顧問、前駐蘇聯大使凱南,非正式拜訪了蘇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表達了以恢複戰前狀態為前提,與中國談判結束朝鮮戰爭的意願,希望由馬立克轉達蘇聯政府。據中共中央黨校學者陳思的《朝鮮戰爭前後的毛澤東與斯大林》說:斯大林“考慮了整個國際局勢和遠東局勢後認定: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已經在三八線鞏固了陣地,抗美援朝戰爭已經達到了預期目的,如果將美李軍隊全部趕出朝鮮半島,也極不容易。就此,以三八線為界停戰,結束朝鮮戰爭,是最好的選擇。”但因為蘇聯不是直接參戰國,斯大林認為這個問題要由朝鮮與中共去商量。 據有關資料說,金日成早已對戰爭感到厭煩,認為朝鮮再也不能承受繼續戰爭的傷害。因此金日成接到斯大林的旨意後,於六月三日親自趕到北京與毛澤東商談停戰談判事宜。如前所說,毛澤東對金日成提出的停戰要求內心是不同意的,這從他五日給斯大林的電報便可看出。但是由於北朝鮮是主戰國,而且金日成親自登門提出這個要求,毛澤東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但毛澤東不肯明確答應金日成的停戰要求,而是在六月十日派高崗作為中方代表,和金日成一起前往莫斯科,名為征求斯大林對停戰的意見,實際是想改變斯大林的意見,將戰爭繼續打下去,但沒有成功。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也隻得同意停戰談判。六月二十三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在聯合國發言,建議朝鮮停戰談判。 六月二十五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講話,表示願意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說:“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讚同這個建議”。六月二十七日,美國駐蘇大使科克和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會談,確認了蘇聯政府關於停戰的建議。六月三十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將美國關於停戰談判的立場、政策,電告了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李奇微立即向誌願軍和人民軍發表廣播聲明:“本人以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資格,奉命與貴軍談判下列事項:因為我得知貴方希望舉行停戰會議,以停止在朝鮮的一切敵對行為及武裝行動,並願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獲得貴方願意的答複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貴方代表會晤。我願提議此會議在元山港一隻丹麥醫療船上舉行。” 七月一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聯名覆電李奇微,聲明同意舉行停戰談判,並建議談判地點為北緯38度線以南之開城。

與此同時,北朝鮮還提出了關於停戰談判的政策方針,其中包括“雙方部隊在停火生效後三天之內撤離到距三八線十公裏處,並在這一地區建立非軍事區”,以及“自停火之日起,二個月內交換俘虜”這樣的建議。中國也提出了停戰談判的方案,其五項內容中有:在三八線南北各十公裏的地區建立非軍事區,以及非軍事區的民政恢複到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以前形式這樣的提議。(以上見林曉光:《朝鮮停戰談判:蘇聯的作用、朝鮮的因素與中國的政策》。《二十一世紀》網絡版二〇〇三年三月號,總第12 期。)

就這樣,朝鮮戰場交戰的雙方,中國和北朝鮮,美國和南韓四國代表,終於在一九五一年七月十日,在開城鳳來莊開始了有關停戰的談判。開城在三八線以南,曾是高句麗王朝古都,戰前屬於韓國。由於開城此時由中朝軍隊控製,美韓方麵認為不合適,十月二十五日,將談判地點遷移到了雙方軍隊控製線中間的板門店。板門店在朝鮮半島中西部北緯三十八線以南五公裏處,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野小村,因朝鮮戰爭談判而聞名。最初參與談判的代表:聯合國軍首席代表是美國遠東海軍司令特納·喬埃中將,韓國方麵的代表是南韓第一軍團軍團長白善燁少將。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首席代表是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大將南日,還有李相朝、張平山;中國誌願軍的首席代表是誌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鄧華和參謀長解方。

 據有關資料說,中朝方的談判是分了三層進行的:第一層是與聯合國軍代表談判的五名中朝談判代表,處在談判的第一線。第二層是中共情報頭子李克農和外交部重要成員、以顧問身份協組李克農工作的喬冠華。他們躲在談判會議室後麵的另一間屋子內,一邊聽前麵屋內的談判,一邊想對策,並隨時遞紙條給前邊的談判代表作指導。白天談判,晚上李克農負責將談判情況匯總,報告第三層的負責人毛澤東、周恩來及金日成、彭德懷。而談判的決定權則完全操在毛澤東手中。毛除了直接發指示,一般將具體的指導工作委托給周恩來處理。談判期間的許多發給金日成、斯大林的電報和給李克農的指示,都是周恩來起草或主持起草的。(徐焰:《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所以,停戰談判就中朝一方言,毛澤東是最高決策者,周恩來是最高執行者。毛定原則,周恩來將原則化為執行方案,再由板門店談判代表具體執行。

因為毛澤東並不真想停戰,而且雙方在一些問題上觀點差距太大,因而談判並不順利。從一九五一年七月十日開始,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簽訂停戰協議,前後兩年多,中間還一度停止談判。雙方在一係列問題上發生爭執。最初的爭執主要發生在以怎樣的分界線實施停火上。“恢複三八線原狀”隻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在雙方同意坐下來談判時,實際的戰線並不完全在戰前的分界線上。在西線,誌願軍實際占領區在原分界線以南;在東線,聯合國軍實際占領區在原分界線以北。相比之下,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以北所占的麵積要比誌願軍在三八線以南所占的麵積要大一萬二千平方公裏,而且大多是軍事防守的要地。因此,中朝方提出要聯合國軍退出三八線以北這些地區。可是聯合國軍方麵提出,戰爭是北朝鮮挑起的,南韓因此遭受了巨大損失。為了抵抗北朝鮮的侵略,聯合國軍在作戰中也受到了很大損失。這些土地就應作為北朝鮮發動侵略戰的懲罰,賠償給南韓。聯合國軍的這個理由合理不合理?見仁見智。我個人以為,好比兩個人打架,先動手打人的將人家人打傷了,東西打壞了,然後被人家反擊吃了敗仗。這個先打人者見打不過人家,拍拍手說算了不打了。這不打了當然是好的,但你是肇事者,打傷了人,打壞了人家東西,怎麽可以一走了之呢?人家要一點賠償也是應該的吧!至於賠多賠少雙方一時談不攏不要緊,可以繼續談啊。然而不,對於內心還不服輸還想打的毛澤東來說,問我要賠償,這就是一個重新開打的好藉口。

由於誌願軍在談判開始前就在做第六次戰役的準備,此時有了一個重新開打的好藉口,一九五一年八月十七日,誌願軍司令部下達了戰役反擊預備命令。這次戰役,誌願軍計劃出動十三個軍、人民軍四個軍團,和航空兵二十二個團的兵力,對聯合國軍發起聲勢浩大的攻擊,目的是要將東線的敵人打回三八線以南去。而聯合國軍方麵,由於擔心一旦談判破裂誌願軍會立即發動攻擊,因此也做了相應的戰爭準備。因此八月十八日,不等誌願軍正式發出攻擊令,聯合國軍就主動在東線發起了“夏季攻勢”。接著又在西線發動了“秋季攻勢”。當時,誌願軍入朝部隊已達十七個軍,一百一十五萬人。而聯合國軍方兵力不足三十萬(其中美軍二十五萬),加上南韓軍二十多萬也隻有五十多萬。毛澤東原來希望靠絕對優勢的兵力可以壓倒對方。可是誌願軍人數雖遠勝對方,武器卻遠不及對方,後方供應也大成問題。當時北朝鮮遭遇四十年來最大的水災,後方橋梁大多被衝斷,加上聯合國軍空軍發動了“絞殺戰”,截斷誌願軍後方供應,誌願軍儲備的糧彈隻夠維持一個月,前沿少數部隊已斷糧。如此,經過二個多月的戰鬥,誌願軍戰線非但沒前進一步,反而又倒退了幾公裏。這次戰役因為一係列的緣故,中共後來沒有將它稱為第六次戰役,但實際它就是第六次戰役,隻是執行時將原計劃做了一些修改而已。

現實將毛澤東的希望再次擊得粉碎,想要完全恢複戰爭前的邊界狀態事實上已沒有可能了。沒奈何,十月二十五日,毛澤東隻得電告主持板門店談判的李克農,說不再堅持原來的三八線停火了,改為爭取“有可能達到在就地停戰加以調整的現實的基礎上劃分軍事分界線的目的。”(徐焰:《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這個囉哩囉唆、如又長又臭纏腳布的指示,其實意思就幾個字:同意就地停火。根據這個指示,十一月七日,中朝方麵向聯合國軍提出了就地停戰的方案。十一月二十七日,聯合國軍同意了中朝方提出的以軍事實際接觸為軍事分界線的建議。於是關於“恢複三八線原狀”的爭執終算暫告一段落。

不過,爭執雖然暫告一段落,並不代表戰線就此平靜。因為毛澤東還在不斷搞小動作。按理,既然就地停火的建議是中朝方提出的,那末在聯合國軍一方也同意之後,雙方就應立即停火。可是,毛澤東乘雙方還沒有真正在停戰協議上簽字之前又發動了幾次軍事行動,把戰線向南推,除了差點令停戰協議流產,雙方又多死了不少人。然而直至停戰簽字那一刻,抵消掉北朝鮮在西線占領南韓領土的麵積,北朝鮮領土仍比戰前縮小了一千五百平方英裏,合四千多平方公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