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運動與“抗美援朝”(47)
第三次停戰談判的機會和誌願軍第五次戰役
四月初,中朝軍隊基本上已退到三八線以北。但與此同時,大量誌願軍新銳部隊以及從蘇聯訂購的陸軍裝備也已陸續到達朝鮮。這意味著中蘇兩國高層都還要將戰爭繼續打下去。四月六日,誌願軍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彭德懷傳達中央指示說:“我們現在是被迫後撤,下此戰役我們要跟據毛主席的指示,消滅敵人幾個師,粉碎其登陸計劃,奪回戰場主動權。”四月二十二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五次戰役。其時,誌願軍在朝鮮的軍隊已有十五個軍,約一百萬兵力,加上朝鮮人民軍也有三、四十萬,總兵力達一百三十五萬以上。
但此時發生了一件事情。四月十一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公開廣播方式宣布解除麥克阿瑟聯合國軍司令職務,由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接任。麥克阿瑟被解職的原因,據一些學者分析,最主要是因為麥克阿瑟強烈主張將戰爭擴大到中國去,認為這是取得朝鮮戰爭勝利的關鍵,可以令“赤色中國在軍事上麵臨迅速崩潰的危險。”但這個主張與白宮的全球戰略相左。白宮的全球戰略認為重點在歐洲而不在東亞,並且要竭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而攻擊中國很可能會將蘇聯拖進來,屆時第三次世界大戰就無可避免。其次是麥克阿瑟的性格桀驁不訓,杜魯門怕他不聽號令闖出禍來。據李奇微說,他接任聯合國軍司令後,總統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向他傳達的一項最緊要的決定就是:“避免采取任何可能擴大戰爭規模並進而導致一場世界大戰的行動。”(見《李奇微回憶錄》)由此看來,白宮始終不願將朝鮮戰爭擴大化。而杜魯門選擇用公開方式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既顯示了白宮立場的堅定,同時也含有向中朝和蘇聯傳達願意停戰的意思。因此,聯合國軍在第四次戰役中沒有越過三八線一直向北追擊,看來主要也是恪守了總統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並不是無力繼續追擊。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趁雙方各自守住三八線將戰爭冷靜下來,則不失為又一次停戰的談判機會。但這次機會因為誌願軍發動了第五次戰役而又錯失了。
四月二十二日晚,中朝聯軍十四個軍(誌願軍十一個軍,人民軍三個軍團)在二百公裏寬的戰線上同時發起攻擊,第五次戰役開始。經為時七天的第一階段戰鬥,中朝軍隊全線推進了七十至八十公裏。然而,這種“推進”隻是表麵的、暫時的推進。因為新接任聯合國軍司令的李奇微已經發現了誌願軍的弱點,並且研究出了克敵製勝的方法。他發現誌願軍的攻勢由於所帶幹糧彈藥的限製,最多隻能維持七天,李將此稱為“七天攻勢”或“禮拜攻勢”。又由於誌願軍沒有製空權,他們的攻擊行動隻能放在晚上,而一晚最多隻能前進二十公裏。李將此叫做“月亮攻勢”。根據誌願軍這些弱點和特點,李奇微充分發揮美空軍優勢和地麵機械化部隊的優勢予以打擊。李奇微的辦法是在誌願軍發動夜間攻勢前,其主力先在白天後撤約二十公裏,然後當誌願軍進攻時,由擔任掩護任務的摩托化部隊和坦克邊打邊退、引敵深入。這樣當天明時,誌願軍所處的位置正好在美軍預設的陣地前。誌願軍經一夜折騰沒有抓住敵人,天明後反遭敵軍空中和地麵炮火的猛襲。待到誌願軍想後撤時,聯合國軍已轉入全線反攻,由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組成的“特遣隊”在飛機掩護下沿公路向誌願軍的縱深迅速穿插,搶占橋梁和渡口,或派兵空降敵後陣地,堵住誌願軍退路,後續部隊迅速跟進,形成天上地下,前後夾攻的天羅地網,令敵軍無所逃遁。李奇微又根據砥平裏戰鬥的經驗,發現誌願軍雖擅長穿插運動戰術,但缺乏攻堅手段,遂命令部隊改變過去分兵冒進的做法,改采各部隊相互靠攏,齊頭並進,東西呼應,火力能交叉支援的戰術,在使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的同時咬住敵人,然後根據戰場情況,或掩護主力後撤,或配合主力消滅敵軍。李奇微將此稱為“磁性戰術”。所以,在第五次戰役的第二階段,誌願軍遭到了重大挫敗。誌願軍前進暫時所得的土地反而成了被美軍絞殺的墳場。
五月二十日,聯合國軍出動包括美軍在內的十三個師從西線開始反攻,到二十二日又轉入全線反攻。誌願軍抵擋不住美軍的攻勢紛紛奪路而逃。但誌願軍的雙腳跑不過美軍機械化部隊的輪子。至二十四日,誌願軍第12軍一部,第27軍主力和第60軍之第180師被截斷在三八線以南。美方稱僅在五月下旬俘虜的中方人員就有一萬七千餘人。其中第180師全師一萬一千人,有近八千人犧牲或被俘,損失之大幾可直追一九四九年十月的金門登陸戰。又誌願軍各部隊中有部分人原來是國民黨軍隊的官兵,在解放戰爭時因為被俘或因為上級“起義”而被迫隨之參加了解放軍。這些人中有些本來就對中共不滿,尤其對中共派他們入朝參戰將他們當炮灰,心中更是怨恨,此時便趁機叛逃向美軍投降。
六月十日,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下令全線轉入防禦。第五次戰役結束。中朝軍隊重又被趕回到三八線以北。這一次聯合國軍又沒有乘勝深入攻擊北朝鮮,顯示美國不為已甚,願求和平的態度。
徐焰說:誌願軍第五次戰役的兩次攻勢都未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受到了入朝以來最大的損失。毛澤東在召見誌願軍一些首長了解戰場形勢後,已經意識到以現有實力不可能將敵趕下海,開始考慮下一步怎麽辦。(見徐焰:《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
聶榮臻回憶說:“第五次戰役以後,中央開會研究下一步怎麽辦,會上多數同誌主張我軍宜停在三八線附近,邊打邊談,爭取談判解決問題。我當時也是同意這個意見的。我認為,把敵人趕出朝鮮北部的政治目的已經達到,停在三八線,也就是恢複戰前狀態,這樣各方都好接受。如果戰爭繼續下去,我們不怕,而且會越打越強,但是,也不是沒有困難。會議在毛澤東同誌的主持下,最後確定了邊打邊談的方針。”(《聶榮臻回憶錄》P741—742,解放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第五次戰役失敗後,毛澤東仍要繼續打下去
第五次戰役大敗,使誌願軍和中共高層很多人都意識到再戰已經無益。能守住三八線已經完成了誌願軍出兵的目的,對所謂的國際主義義務,中共也交代得過去了,現在是到了必須主動爭取談判實現停戰的時候了。但是,毛澤東還不願意。他不接受第四次戰役失敗的結果,對第五次戰役失敗同樣不能接受。作為一個大獨裁者,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源遠流長“麵子文化”的國度(阿Q的“精神勝利法”,就是中國人“麵子文化”的一種畸形表現),毛澤東個人的“麵子”要遠較前線將士的生命重要千百倍。因此,當各方都傾向停戰談判的時候,他在公開場合不否認可以談判,但私底下又是一種態度;他之所謂“邊打邊談”,其實是以打為主,以談為次。
一九五一年五月下旬(一說是六月上旬),其時誌願軍第五次戰役敗局已定,毛澤東接見準備開赴朝鮮的第20兵團司令楊成武。毛要楊入朝後一定要有堅決頂住敵人的決心。針對誌願軍司令部提出的再向後撤以實施機動的意見,他不讚成。他交代楊成武,誌願軍可以采取機動防禦,但隻能在三十八度到三十八點五度線之間機動。他又對楊說:“我們對這場戰爭不能持搖擺的態度。”“敵人是不會輕易認輸的,所以還得準備打它幾仗。現在中央已經決定,今後要采取輪番作戰的方針,準備以二十一個軍分三批在朝鮮輪番作戰。”(以上見徐焰《毛澤東與抗美援朝戰爭》和古越《紅長城——新中國重大軍事決策實錄》。)
毛澤東的這番話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雖然第四、第五次戰役都失敗了,但他仍不肯認輸,對於今後方針是仍然立足於打。他說中央已經決定準備以二十一個軍分三批輪番入朝作戰,表明了這場戰爭還要繼續打下去。而三批輪番作戰下來,至少在半年、一年內是結束不了戰爭的。因為毛澤東是這樣的態度下,談判就必然成為擺飾,成為敷衍北朝鮮和美韓對方的一種姿態。第二,毛澤東在對楊成武說的話中還表露出他對彭德懷的不滿。他認為彭德懷對戰爭的態度有搖擺。在曆史上,前線帶兵將領的意見和後方統帥意見不一致,其結果大多不妙。一九五九年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清算彭德懷,說“你我共事三十年,你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我估計朝鮮戰爭這筆賬毛澤東也是將它算在了不合作的“七分”之內了!而楊成武去到朝鮮後是要歸彭德懷領導的,所以他對楊成武說這些,其實也是在預先警告楊成武,去了朝鮮後不要跟彭德懷跟得太緊,更不要熱衷停戰談判。這種做法,表麵上他沒有解除彭德懷司令之職,但實際上他已越過彭德懷在直接指揮這些誌願軍高級將領了。
毛澤東要繼續打下去,在當時而言,首先必須扭轉中共高層對朝鮮戰爭再打無益的認識。為此他總結第五次戰役時,第一不承認第五次戰役是失敗的。他堅稱第五次戰役是勝仗,說第五次戰役把敵人逼上了談判桌,也粉碎了敵人在我敵後登陸的計劃,這就是勝利。對於毛澤東的這種強詞奪理的謬論,即使是作為中共史學工作者的徐焰也看不下去了,他說:“第五次戰役就其投入的兵力來說超過淮海戰役,堪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戰果卻很不理想。”毛澤東“把第五次戰役說成勝仗的根據,一是打掉了敵人的登陸,二是打出了一個談判。事後看來,當時美軍尚無登陸的具體部署,至於敵方談判的要求是在第二次戰役後就急切提出的。”“這次戰役中朝方麵不僅付出較大人員損失,戰役結束時的戰線較之戰役開始時的戰線又普遍後退,預定的殲敵計劃和推進到三七線的戰役企圖都未達到。從這方麵看,第五次戰役又存在著不成功的一麵。”
第二,毛澤東不從政治方麵、戰略方麵去評估第五次戰役究竟是勝是負,當然也不會去總結第五次戰役失敗的原因。但失敗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於是他隻得從戰術方麵去找些“失誤”的理由來糊弄大家,而且這些理由是在歪曲了事實後才找出來的。他對人說第五次戰役打得不理想,是因為這次戰役打得“急了一些”,“大了一些”,“遠了一些”,特別打得“遠了一些”是主因。所謂“急了一點”,我不知其意思是否認為戰役的準備工作還做得不夠充分。而所謂“大了一些”,不知毛澤東的意思是否指戰役規模雖大,卻不能抓住敵人的主力與敵人大部隊對陣幹,沒有發揮出大的優勢。至於這“遠了一些”,當然是指戰線拉得太長,後勤供應不上;部隊前進太快,形成孤軍深入。對與這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徐焰也不無譏諷地駁斥道:“所謂‘遠了一些’,其實最遠的也隻推進了八十至九十公裏,後勤就已供應不上。這清楚顯示出在未解決空中掩護和後勤保障困難的情況下,想‘一氣嗬成’把敵人趕下海去已不可能。”
為了解決所謂“急了一點”、“大了一點”、“遠了一點”的“失誤”,五月末毛澤東在接見誌願軍副司令鄧華和參謀長解方時又提出要用“零敲牛皮糖”的辦法,在運動戰中一小口一小口吃掉敵人。這其實是遊擊戰和運動戰結合的打法。這個戰法是否有用,我們隻要將它與前述李奇微的“磁性戰術”一比較,就可知即使有用,功效也有限。因為誌願軍的裝備和給養,這些作戰的基本條件就限製了誌願軍的戰力。毛澤東在這些戰術問題上作脫離實際的“修修補補”,不過是找借口拖延戰爭而已。
在第五次戰役接近尾聲時,眼看敗局已定,金日成坐不住了。六月三日,他趕到北京來向毛澤東提出停戰談判要求。他認為“應該開始談判並尋求停戰。”但毛澤東似乎沒有重視金日成的意見。他在六月五日的一份電報裏對斯大林說:“我們感覺我們在朝鮮進行的戰爭,在財政方麵,在正麵作戰方麵,在敵人從後方海岸線有登陸可能性的威脅方麵,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這些話是什麽意思呢?意思是告訴斯大林,目前誌願軍在戰場的形勢並不好,敵人還在想擴大戰爭,尤其敵人可能要在我們後方登陸。因此目前非但不能放下武器開展停戰談判,而是必須加強戰備。六月九日,毛澤東又給斯大林電報,提出增加購買武器和其他軍事物資的清單。這既是在向斯大林表明中共還要繼續打的意思,也是讓蘇聯再多發一點戰爭財。實際是告訴斯大林,若你同意讓戰爭繼續下去,那是一件你我皆大喜歡的事。
因為毛澤東不肯認輸,總想靠“再打幾仗”來贏回一些“榮譽”,他命令誌願軍司令部作出了一個準備在九月發起的第六次戰役計劃。但就在此前不久,美國已與蘇聯接觸,雙方都有停戰談判之意。於是在蘇聯的施壓下,毛澤東終於也同意了談判。然而,因為他內心是反對停戰的,所以即使談判開始以後,他也盡量地製造麻煩,拖延時間,在拖的過程中找機會再打,美其名曰“邊談邊打”。在談判中,毛澤東在遣俘問題上找茬使談判長期得不到進展。然後在談判過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動戰爭,結果使誌願軍又白白地多死傷了幾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