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運動與“抗美援朝”(42)

“五反”運動與“抗美援朝”(42)

 

中共欺騙中國人民的手法

在抗美援朝這件事上,中共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欺騙中國老百姓。這種騙術主要由中共的宣傳係統執行。但隻要該任務被中共列為中心任務,那麽在各級黨組織的統領下,所有方方麵麵都要全力以赴配合,從而形成一個廣泛的、嚴密的、簡直無遠弗屆的宣傳網。對此,相信從大陸來的朋友們都不會陌生。當年如宣傳“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躍進”、動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計劃生育等,無不如此。而其行騙的手法,既有一般性的宣傳,也有針對特定對象製定的攻心術,可謂頗為用心。在宣傳內容上,能根據不同時期的需要,突出不同的重點。再加上嚴密的新聞封鎖,中共往往能夠在某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就控製住各種非官方消息的傳播,特別是國外新聞的傳入,讓民眾隻能聽到發自中共的聲音。因此,身處這個宣傳網中的人就鮮有不上當受騙的。

朝鮮戰爭剛爆發時,中共欺騙的重點是要人民相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李承晚挑起的,美帝和南韓是侵略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中共先是封鎖戰爭爆發的消息,然後歪曲報道事實。《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錢江先生在一篇題為《“人民日報”怎樣開始抗美援朝報道》的文章中,曾談到戰爭爆發最初幾天《人民日報》對新聞處理的經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朝鮮戰爭是六月二十五日淩晨爆發的。按照全世界共同的新聞報道原則,一是要真,二是要快,這樣的世界性大新聞,隻要有記者獲知,往往在一二個小時內就會通過電波傳遍全世界。各地的報紙若當天來不及刊登,第二天必然也會見報。然而在中國大陸則不然,全世界通行的原則在這裏不通行。據錢江說:“六月二十六日的《人民日報》對朝鮮內戰爆發沒有消息報道,即便是外國通訊社的消息也不刊登。”為什麽呢?錢江說:“雖然中共對金日成發動戰爭早有估計,但具體哪一天發動由於朝鮮方麵沒有事先通報,報社‘沒有準備’,所以就不作報道了。”

因為“沒有準備”,所以有新聞也不報道。有些人可能會聽不懂錢江的話,難道報道新聞還要 “準備”?準備 什麽呢?是沒有印刷機需要準備,還是印刷的紙張不夠需要準備?在此,我對這個“準備”稍作一下解釋。錢江說的“準備”,不是別的,是指報社或電台等新聞機構在獲得新聞後,還沒有得到上級關於報道這些新聞的“口徑”。而這個“口徑”是需要時間去準備的。這個“口徑”,就是對所有新聞哪些可以報道,哪些不可以報道;可以報道的新聞必須從什麽政治立場去解釋或評價,以期達到中共需要達到的宣傳效果,對這些,中共都需要在媒體做報到前就作出明確、嚴格的規定,以便媒體照此執行。在共產黨眼中,單純的“新聞”是沒有的。同樣一則新聞,不同的報道方法,會產生不同的階級宣傳效果。列寧曾提出:黨的“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列寧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頁。)“寫作事業應當成為整個無產階級事業的一部分,成為由整個工人階級的整個覺悟的先鋒隊所開動的一部巨大的社會民主主義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列寧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頁。)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也說:“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鬥爭。”文藝如此,新聞更是如此。中共曾總結他們取得“革命”勝利的訣竅是靠了“兩杆子”,一個是槍杆子,一個是筆杆子。所以一九四九年中共進城以後,除了中共自己辦的電台、報社,其它的不是收編就是查封,務使新聞媒體發出的聲音,都是中共要發出的聲音。這也就是後來毛澤東說的“輿論一律”。因此,新聞機構事實上成了中共的宣傳機構。而大陸的媒體自己也不諱言它們是“黨的喉舌”。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報道要符合黨定下的“宣傳口徑”,才能不犯“錯誤”。一般而言,處理各類新聞的“口徑”都由一定級別黨委的宣傳部門來確定。但若遇到重大事件的新聞,這個報道口徑往往要由中共最高領導層來確定。而如果這個重大事件由於是突然發生的,如朝鮮戰爭,中共中央最高層沒有思想“準備”,或沒有預先製定好“宣傳口徑”或新聞報道的“口徑”,則所有的媒體隻好暫時不理它,等有了“口徑”再來處理相關新聞。錢江說因為“沒有準備”所以沒有報道的“準備”,指的就是這個。

這裏有一件事我順便說說,想或許對大家理解“口徑”問題也有幫助。我在大陸工作時有一個同事是《解放日報》和《文匯報》的通訊員。這兩家報社常常寄給他一種《內部通訊》的小冊子,裏麵除了列明當前黨的各項工作和宣傳的重點,還針對不同主題,列舉了許多寫作時措辭的例句,方便通訊員們寫稿時照抄,以免發生政治錯誤。如提到劉少奇時應怎樣寫,提到陳伯達時應以怎樣的定語代替,等等。而這,也是報紙報道“統一口徑”的方法之一。當時是在文革中,但報社的“通訊員”製度是文革前就有的,我隻是不清楚文革前報社對通訊員寫稿,在統一口徑上是否也這樣嚴格。

總之,朝鮮戰爭爆發時,由於中共沒有預先得到朝鮮的通報,沒有預先確定一旦戰爭發生中共的報刊應如何報道,因此幹脆不報道。不過據錢江說:“六月二十七日的就不同了”。“《人民日報》一版以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報道朝鮮戰爭消息,頭條消息的主題為《朝鮮共和國軍隊轉入反攻》,副題是‘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發布緊急動員令,委任金日成樸憲永等組成軍事委員會’。在一版左側配發了人民日報社論《朝鮮人民為擊退進犯者而奮鬥》。”《人民日報》的這個報道正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首次報道即使用“轉入反攻”、“擊退進犯者”等字眼,表明中共是從一開始就將南韓定位為戰爭的發動者,將北朝鮮定位為戰爭的受害者和反抗者。這是完全歪曲了事實,顛倒了是非。能將戰爭的主客因果作這樣定位的,《人民日報》是沒有這個權力的。所以,在這延遲一天多才報道朝鮮戰爭爆發消息的背後,是中共最高層緊張的商討、策劃,為炮製整個朝鮮戰爭的騙局定調的過程。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將美國和南韓定位為侵略者的方針貫徹了整個戰爭的始終。而這個方針也為中共隨後發動的“抗美援朝”運動奠定了道德上的支撐點。整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騙局,就建立在這個支撐點上。

這時候有一件事對中共的欺騙宣傳十分有利。那就是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六月二十七日宣布美國將出兵支援南韓,同時宣布海軍第七艦隊將巡邏台灣海峽。中共利用人們對領海和公海知識的普遍貧乏,將美國第七艦隊巡邏台灣海峽解釋成是對中國的侵略和“幹涉內政”,又巧妙地把美軍第七艦隊巡邏台灣海峽與美軍支援南韓這兩件性質不同的事合在一起講,使中國人民誤以為美帝國主義不但侵略朝鮮,還要侵略中國,確確實實是一隻窮凶極惡的“野心狼”。中共以此為由頭,在七月十日作出決定:即日起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同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牽頭糾合一些人民團體成立“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委員會”(誌願軍入朝後又改名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於是在中共的指揮下,一個反美運動迅即席卷全中國。反美的宣傳深入到全國大小城鎮的每一條街巷,農村地區的每一個村莊。中共務必要使人人都相信美帝國主義者正在侵略朝鮮、侵略中國。這種宣傳,對於煽動起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緒和對朝鮮人民的同情心產生了很好的效果,,為稍後誌願軍出兵援朝做好了思想動員的先期工作。

前麵我說中共會根據不同時期的需要調整不同時期宣傳的重點,而且隻要是被中共列為中心任務的,其宣傳動員工作也是各方配合,全力以赴,深入基層,無遠弗屆的。《當代中國史研究》二〇〇九年第四期上有一篇作者孫丹的文章《論抗美援朝戰爭的國內宣傳工作》,就係統地介紹了這方麵的有關情形。作者指出:從朝鮮戰爭爆發到一九五〇年十一月初,“中國輿論宣傳的重點是‘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保衛世界和平’。”誌願軍入朝後,“此時公開宣傳的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轉為對抗美援朝必要性的宣傳。”文章說:“由於當時普通民眾對出兵參戰的意義缺乏明確的認識,有些人存在恐懼的心理,他們厭倦連年的戰爭,更害怕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認為中國打不過美國,反對中國出兵;有些人認為戰爭與己無關,漠然置之,因此宣傳工作迫切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十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在《關於在全國進行時事宣傳的指示》中,提出要宣傳‘中朝唇齒相依,美國侵朝和侵華是分不開的’,中國對朝鮮戰爭‘不能置之不理’,強調要‘堅決消滅親美的反動思想和恐美的錯誤心理,普遍養成對美帝國主義的仇視、鄙視、蔑視的態度’,以及‘不能聽任美國侵入中朝邊界而置之不理’的意見。指示還特別要求從‘美國是中國的敵人’、‘美國是全世界的敵人’、‘美國是紙老虎’三方麵揭露美國百年來對中國的侵略和欺侮,揭露其國內矛盾叢生,在政治上、道義上不堪一擊,揭示中國必勝、美國必敗。‘消除親美、崇美、恐美思想’和對美帝國主義‘仇視、鄙視、蔑視’,成為這場宣傳運動和這一時期消除美國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影響的主題詞。通過對抗美援朝運動的宣傳,達到了清除歐美思想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的目的,這是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建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過程中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文章又說:“抗美援朝運動之所以能夠做到使全國每一處每一人都受到愛國教育,都能積極參加這一愛國行動,關鍵在於建國後黨和政府迅速建立了覆蓋全國、有效運作的宣傳和組織網絡,使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各項指示、號召能夠迅速暢通地傳達到基層和偏遠地區。”“一九五〇年,全國城鄉普遍建立了廣播收音網”,“規定在全國每個縣政府、每個部隊的政治機關都設置收音員,負責抄收每天所廣播的新聞、政令和其他重要內容的要點,加以印發和張貼。各機關、團體、工廠、學校也分別設置收音員,負責組織群眾集體收聽重要新聞,或將收聽到的重要新聞編成小報、牆報、黑板報等,成為人民群眾了解國家大事的橋梁。上海、沈陽等地電台還發明了廣播大會這一特有的宣傳形式。”可見,中共為了“抗美援朝”,在宣傳上是花了大力氣的。相信沒有這樣廣泛的、深入的宣傳,中共在抗美援朝的動員工作上不知會遇到多少困難。中國人民誌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曾說在這場戰爭中有兩個“麻子”立了大功(指中共東北局書記高崗和誌願軍後勤司令洪學智,兩人都是麻臉)。確實,高崗和洪學智在保障誌願軍後勤供應方麵功不可沒。但是,我以為值得記功的還應算上中共的宣傳係統。

孫丹的文章比較全麵地介紹了中共宣傳運作的情況。除此之外我覺得還應補充一點,那就是中共的宣傳還有區分內外這樣一個特點。即宣傳內容有公開的,也有不公開的。不公開的宣傳內容也分不同的保密期。最典型的莫過於林彪事件發生後,一個黨章規定的接班人突然成為“叛國賊”,中共為了防止社會產生混亂,對消息嚴格保密,然後分批逐級傳達。凡私自泄漏消息的要按違反黨紀國法處理。而在“抗美援朝”這件事,在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兵朝鮮以前,中共是絕不公開宣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個口號的。但是,為了預先做好準備參戰的軍隊思想工作,中共向這些部隊官兵灌輸這種認識就要早得多。據“百度”上一條關於《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歌的創作背景的詞條說:“一九五〇年夏,為著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某部炮兵第一師26團開赴鴨綠江邊整裝待命。在五連召開的表決心大會上,好幾個班的決心書上都寫著‘保衛和平,保衛祖國,就是保衛家鄉’的詞句。” 會後,新華社記者陳伯堅將這些詞句寫入詩歌,作曲家周巍峙為這首詞譜了曲,立即成了全國傳唱的流行歌。從“百度”這個詞條不難看出,後來那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響徹整個朝鮮戰爭的口號,不過是“保衛和平,保衛祖國,就是保衛家鄉”這句話進一步的凝練和補充。而從幾個班的《決心書》上都寫了這樣詞句這一點來看,這些話顯然也不是戰士們自己想出來的,其源應來自上級發下來的宣傳資料,這些戰士不過是照抄的。這就說明:以“保家衛國”來動員人民支持“抗美援朝”這個思路,中共是在朝鮮戰爭開始不久就有了的,隻不過當時僅在軍隊內部作宣傳而已。

“百度”詞條說這事發生在“一九五〇年夏”,為了查證其可靠性,我查了一些相關的資料。當時以東北邊防軍名義組建的誌願軍,最初有留守東北的四野第42軍和解放軍第38軍、39軍、40軍、66軍以及東北邊防軍炮兵司令部所屬的炮兵第1、2、8三個師。“百度”詞條中提到的這個“炮兵某部第一師26團”,應該就是這個東北邊防軍炮兵司令部所屬第1師第26團。東北邊防軍是七月十三日由中央軍委下令籌組的。命令下達後有關部隊立即集中整訓,做思想動員,學習簡單的英語、朝鮮話,隨時準備入朝作戰。這個時間與“百度”詞條說的“一九五〇年夏”是相符的。

以上所說,僅是中共在朝鮮戰爭中是如何欺騙人民的一般情況和個別例子。在這場戰爭中,中共其實是由頭至尾一直在欺騙中國人民。毛澤東就是最大的騙子。他不僅欺騙人民,欺騙誌願軍,也欺騙全黨。而誌願軍入朝參戰以後,毛澤東更是赤裸裸地綁架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服從他的意誌,在幾次可以光榮談判停戰的時候繼續打,造成了許多無謂的犧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