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反”運動與“抗美援朝”(41)
四,中共是怎樣欺騙中國人民的?
毛澤東是主動請戰,而非被迫參戰
當年,中共對中國人民說:是因為美帝國主義侵略軍打到門上來了,中國人民誌願軍才不得不挺身而出到朝鮮去抗擊侵略者的。因而,中共是被美帝所迫參戰的。朝鮮戰爭停戰後,中共損兵折將,除了保住了金日成政權什麽好處也沒有撈到,連多年來培養、安插在朝鮮勞動黨內的親華派也被金日成鏟除,於是毛澤東又反過頭來指責斯大林。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毛澤東對來華參加中共“八大”的蘇共政治局委員、部長會議副主席米高揚說:“朝鮮戰爭根本錯誤,斯大林應該負責。”一九五七年七月五日,他對來杭州通報蘇共處理馬林科夫反黨集團一事的米高揚再次抱怨說:“斯大林、金日成對中國刻意隱瞞發動戰爭的時機及作戰計劃,最後中國卻被牽連進戰爭,這是錯了,絕對錯了。”(見何方:《抗美援朝的得與失》,《炎黃春秋》二〇一三年第12期。)總之,朝鮮戰爭是斯大林、金日成瞞著他毛澤東打的,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犯錯的是斯大林和金日成,他隻是一個無辜的上當受騙者。其時斯大林已死,赫魯曉夫新領導集團不在他眼裏,於是他可以隨心所欲、放言無忌了。確實,金日成在發動戰爭時是對毛澤東隱瞞了具體發動的日期和作戰計劃,但僅憑這一點他就可以抹殺所有事實,完全推卸掉發動戰爭的責任了嗎?他好像完全忘記了當初他是怎樣積極支持金日成去“統一祖國”的,又是怎樣與金日成一吹一唱聯手逼迫斯大林同意進攻南韓的,更忘了斯大林曾要毛澤東來決定打與不打這件事。由於誰發起這場戰爭的,誰推動這場戰爭的,不僅關乎追究發動戰爭的罪責問題,還涉及另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毛澤東為什麽要積極參戰?而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作為中國人更應該弄弄清楚。因此我還要再舉一些事實,證明中共出兵朝鮮是主動請纓,而非被迫參戰的。
1,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戰爭突然爆發。七月二日,周恩來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就告訴他中共中央對朝鮮局勢的估計。周提醒蘇聯,說美國在日本有十二萬駐軍,其中六萬可以投入到朝鮮戰場。並說這些美軍可能會在仁川,釜山,木浦,馬山等港口登陸,因此建議在仁川構築堅固的防守工事,以便防守漢城。(按:當時漢城、仁川等地都已落入北朝鮮軍隊之手。)而最重要的是周恩來還要羅申向莫斯科轉告中共的立場和態度:說如果將來美軍突破三八線,中國可以派遣部隊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中國將在東北地區集結三個軍的兵力作為援軍。
周恩來不是將這些話直接告訴金日成,而是通過蘇聯轉告,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當時北京與金日成有點“說不上話”。說不上話的原因就是前麵毛澤東說的,金日成在準備戰爭時,曾派人來北京見毛澤東索要林彪部隊中的朝鮮族官兵。毛澤東慷慨答應了,並在戰爭發動前就把三個全副裝備的師移交給了金日成。可是金日成到了正式發動戰爭時卻什麽也不告訴北京。當時金日成這麽做,據有關史料說是因為斯大林要金日成不告訴中共的。但除此之外,我以為金日成本身也不想讓中共插手朝鮮戰事。至於原因,以後會說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毛澤東真的不想插手朝鮮戰爭,則他大可裝做什麽也不知道,高臥南軒,讀書賦詩,等他們真的求上門來再說。況且七月二日這一天,離戰爭發生隻有一個星期,那時候北朝鮮人民軍正勢如破竹地橫掃南韓大地,戰場形勢一邊倒,正所謂“形勢一片大好”。金日成簡直樂開了花,想整個南韓不日就可全部落入他的手中。當時無論金日成還是斯大林,都沒有想到戰場局勢不久就會急轉直下。因而理所當然地,蘇聯和北朝鮮都沒有向中共提出過要中共也來關心一下朝鮮戰事的要求。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共不僅看出了戰局的隱憂,周恩來還代表中共主動向蘇聯表態一旦美軍反攻並突破三八線,中共就會出兵支援金日成。從這個表態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中共對朝鮮戰局從一開始就是十分關心的,不僅關心,而且有深入的研究;也不僅僅是對戰局關心、有研究,對參戰也是非常積極、主動的。老實說,當周恩來向羅申說這番話的時候,那種熱切希望斯大林批準中共參戰、躍躍欲試的心態,不要說羅申,恐怕幾歲的小孩也能看出來。
從中蘇交往的有關記錄看,斯大林對周恩來的表態是到了七月五日才做出回應的。斯大林致電羅申轉告周恩來:“我們認為,在敵人越過三八線時,集中九個師於中朝邊境以便誌願軍入朝作戰是正確的,我們將盡力為這些部隊提供空中掩護。”此後,斯大林又要羅申轉告周恩來或毛澤東,說如果中國已經決定在中朝邊境地區部署九個師,“我們準備給您派去一個噴氣式殲擊機師——一百二十四架飛機,用於掩護這些部隊。”斯大林說這些話,是先有了周恩來的表態才有這樣的回應的。從斯大林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中共主動準備出兵支援北朝鮮之舉是讚許和鼓勵的,但看不出有任何強迫的成分。
中共收到斯大林的電報後,七日周恩來就奉毛澤東命令召開了國防會議,決定以四野第十三兵團為主組建東北邊防軍。十三日,又由中共中央軍委正式下令由四野第十三兵團所屬的第38軍、39軍、40軍和駐黑龍江地區的第42軍,共二十六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為了做好出兵朝鮮的準備,當時東北邊防軍組織官兵專門學習朝鮮話和英語,被服廠則趕製朝鮮人民軍的服裝,準備讓入朝的東北邊防軍冒充朝鮮人民軍參戰。顯然,當初中共的打算是冒充朝鮮人民軍偷偷入朝,而不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參戰。這反映了那時中共的考慮其實與斯大林一樣,都不想與美國公開對敵。但無論如何,上述所有的表態、動作,都表明中共對入朝參戰的態度是主動的,行動是積極的,並非應人所請或受人所迫。
2,東北邊防軍成立初期兵力就達到二十六萬。但很快毛澤東就覺得還不夠。他先是下令周恩來將原來準備渡海攻台的第九兵團調到山東津浦鐵路沿線整訓,作為抗美援朝的第二線部隊;接著將西北軍區第十九兵團調到隴海路沿線,作為抗美援朝第三線部隊。此後,隨著朝鮮戰場形勢的變化,東北邊防軍部隊的數量不斷增加,到九月時已達十一個軍,三十六個師,連同特種兵和後勤部隊共七十萬人。八月四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在會上說:“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誌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適當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 (見逄先知、金衝及編著的《毛澤東傳》)其口氣的堅定,幾乎不容商量。好像他召開政治局會議不是找大家一起來商量問題的,而隻是通知他的決定。 同一天,毛澤東還批準了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報告,派出高炮部隊進入朝方一側,以確保鴨綠江大橋的安全。除了之前援朝的林彪部三個朝鮮族師,這大概是中國軍隊最早入朝的日子。八月十一日,中共中央軍委又決定將解放台灣的戰役推遲到一九五一年以後。從這一係列的決定看,此時中共準備介入朝鮮戰爭的規模,已不是開始時支援幾個軍的小打小鬧,而是在準備一場投入傾國之力的大戰了。
當時,朝鮮戰場形勢還是人民軍占上風,南韓的國土有百分之九十已落入人民軍之手,美軍仁川登陸要到九月十五日以後才發生。毛澤東為防萬一,對朝鮮戰局未雨綢繆做些備戰工作當然是好的;但朝鮮不是你的國家,你這麽主動積極,究竟為了什麽?為了支援北朝鮮,毛澤東連自己國家解放台灣的大事都可暫時丟下不顧,這樣“熱心為人”的程度卻也是世上少見。那個時候,斯大林和金日成都還沒有向中共提出過出兵支援的要求,因此所謂“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完全是出於毛澤東的一廂情願。這樣的情況,怎麽能說誌願軍出兵朝鮮是上了人家的當呢?我想這種說法就如一個女子自己主動脫衣解帶與人上床,事後卻說是被人強奸了一樣,除了騙騙不明真相的人,隻會招來更多的不齒!而這種人,也就是俗語說的“既要當*****,又想立牌坊”的那種人了。
3,九月十五日聯合國軍仁川登陸成功,朝鮮戰場形勢開始逆轉。九月二十三日,此時美軍還未越過三八線,毛澤東在同蘇聯中央代表團談話時再次表態說,“美帝國主義如果幹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打過去。”其態度一如既往的鮮明、堅決。九月三十日,周恩來也借全國政協一周年大會向全世界發聲:“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見逄先知、金衝及:《毛澤東傳》)而這兩人的表態,都發生在金日成和斯大林向毛澤東發出求救信之前。
據有關史料,金日成是在九月二十九日擬定以他和樸永憲兩人聯名向斯大林求救的信件,九月三十日由蘇聯駐朝大使什特科夫翻譯後發往莫斯科,斯大林是在莫斯科時間十月一日淩晨二點五十分收到此信的。由於莫斯科時間與北京時間相差五個小時,因此斯大林收到金日成的求救信時,北京時間已是早晨近八點了。然後十分鍾後斯大林口授了一封由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轉給毛澤東的電報。這樣算下來,毛澤東最早也是在十月一日上午八、九點以後才收到斯大林的電報的。至於金日成和樸永憲向毛澤東求救的信,是在十月三日由朝鮮勞動黨常委兼內務相樸一禹帶到北京麵呈毛澤東的。這種求救先後的次序,固然因為蘇聯是共產陣營的老大,金日成要先征求斯大林的意見,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金日成對向中共求助的誠意,相比對蘇聯實際是欠缺那麽一點的。
斯大林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朝鮮同誌的情況變得令人絕望。”“我考慮,根據眼下的形勢,你們如果認為能用部隊給朝鮮人以幫助,那麽至少應將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以便朝鮮同誌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關於此事,我絲毫也未透露而且也不打算透露給朝鮮同誌,但我並不懷疑,當他們得知此事時,他們將會高興。”斯大林建議中共用至少五六個師的兵力推進到三八線,這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中共早就表態要出兵支援北朝鮮並且已經組建了準備去朝鮮打仗的東北邊防軍,所以斯大林這個建議並不是無憑無據、單方麵提出來的。當然,斯大林給毛澤東的電報的確表現了希望中共幫助朝鮮的意願,但那也是商量的口吻,沒有強加於人。尤其斯大林在電報中特意說明此事沒有告訴朝鮮同誌,也是為毛澤東拒絕幫助留有餘地。所以至少在十月一日以前,所有中共要幫助北朝鮮抵抗美國的表態,都是出於中共的主動和自願。
4,毛澤東十月一日收到斯大林電報後,二日下午中共政治局開始召開擴大會議討論出兵問題。會上大多數人不同意出兵,且無人掛帥。毛澤東原先設想的林彪和粟裕兩個人選,都說有病而婉辭。於是他想到了彭德懷。四日下午彭德懷應毛急召從西安乘專機趕回北京,並立即參加了會議。但四日下午彭德懷在會上隻是聽,沒有表態。五日早上,毛澤東派鄧小平將彭德懷接到毛的住處,經毛澤東做了一番說服工作,彭在五日的會上表態支持出兵並同意掛帥。會議這才同意了毛澤東的出兵意見。
十月八日,周恩來和林彪奉毛命飛莫斯科去見斯大林。此行目的有二:一為要求供給武器裝備;二為落實斯大林以前答應出動空軍掩護朝鮮戰場誌願軍的承諾。據隨行擔任翻譯的師哲和周恩來機要秘書康一民的回憶,周恩來在與斯大林會談時,說了許多中共做出出兵決議的不易處,主要是中國經曆了長期戰爭,許多有關國計民生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現在又要卷入戰爭,政治局中很多人不同意。我猜周恩來說這些的用意,很可能是想激勵斯大林,希望他在供給武器裝備等問題上更慷慨一些,對於中共更友善一些。因為中共在自己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甘願為朝鮮做出犧牲,那麽你蘇聯是否也應“投桃報李”呢?豈料斯大林不僅未被周恩來“感動”,反而打蛇隨棍上,說既然中國對出兵也有許多困難,那麽幹脆放棄北朝鮮得了,這仗不打了。據師哲的回憶, 斯大林是這樣說的:美軍已經越過三八線,金日成如果沒有後援最多能維持一個星期。在此情況下,與其進行無望的抵抗,不如早點主動撤退,以保持現有的力量,或許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斯大林甚至要求將北朝鮮的主要力量、武器、物資和部分工作人員、幹部撤到中國東北境內,而將老弱病殘者、傷員大部分撤到蘇聯。斯大林解釋說,把北朝鮮的有生力量撤到中國東北,便於日後重新進入朝鮮。因為從中國東北進入朝鮮要比蘇聯容易得多。他還認為,關於撤退計劃最好馬上就電告金日成,不要拖延。十一日,斯大林和周恩來聯名致電中共中央,報告了這一情況。 經討論雙方最後決定:放棄北朝鮮,讓金日成及其政權和軍隊撤退到中國東北。十三日,斯大林將這個決定通知了金日成。十四日蘇駐朝鮮大使史蒂科夫報告斯大林,說金日成痛苦地表示將執行此決定。
關於周恩來、林彪去蘇聯見斯大林,我曾看到有人說周恩來是帶了出兵和不出兵兩種意見去的。我認為這種說法若不是胡說八道,就是在有意篡改曆史。因為帶兩種意見去蘇聯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中共自己沒有一個決定,就派周恩來、林彪去見斯大林,要軍火,要空軍支援,難道是想以此來要挾斯大林:你不給我軍火,不給我空軍掩護,我就不出兵?還是要斯大林替中共做決定?以當時斯大林和毛澤東的地位,公開要挾斯大林毛澤東還沒有這個膽量;若要斯大林替毛澤東做參戰與否的決定,毛澤東也丟不起這個臉。
據師哲說,斯大林在談話中還這樣告訴周恩來和林彪:“無論是北朝鮮人自己撤退,還是被敵人消滅,都意味著敵人將占領整個朝鮮,美軍和李承晚陳兵鴨綠江、圖們江。到那時,中國的東北恐怕就不會有安寧的日子了,東北的經濟恢複工作也就談不上了。美國人從空中、陸地、海上隨時都可以入侵中國。” 斯大林這樣說,實際上是在警告中共:不要以為朝鮮戰爭與你中國無關。如果你們不去幫助金日成抵抗美軍,那末等美軍和李承晚軍占領北朝鮮後,你們的東北也不安全了。也不要以為你不打美國就安全了,美國想來打你,也不單是東北,空中、陸地、海上,到處隨時可來。所以,斯大林對周恩來的“訴苦”絲毫也不領情。
在出動蘇聯空軍問題上,斯大林的立場實際是從七月的立場退縮了。在這次會談中斯大林雖然仍同意提供空中支援,但前提是飛機不能過鴨綠江。戰場在朝鮮境內。蘇聯空軍不過鴨綠江,那就等於沒有提供空中掩護。在十日和十一日的會談中,斯大林又說蘇聯空軍還沒有準備好,兩個月至兩個半月不能出動飛機支援誌願軍。但斯大林承諾,蘇聯完全可以滿足向中國提供飛機、大炮、坦克等裝備的要求。斯大林這個態度實際是蘇聯不願參戰,而隻肯當一個軍火供應商。
毛澤東在說服政治局同意出兵後,原以為出兵朝鮮的最大障礙已經解決,因此十月八日在周恩來、林彪赴蘇的同一天,毛澤東就下令組建中國人民誌願軍,任命彭德懷為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並下令“迅即向朝鮮出發,協同人民軍向侵略者作戰”。不料蘇聯不肯出動空軍,斯大林和周恩來代表中蘇兩方又決定了放棄北朝鮮,因此毛澤東在十二日下令誌願軍暫停出動。這樣,放棄北朝鮮基本上成為定局。但毛澤東不甘心。因此在十三日下午的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又曆陳出兵的必要性和出兵的好處,強調蘇聯空軍雖然暫時不能進入朝鮮,但他們已經答應對中國領土實行空中保護,並向中國提供大量軍事裝備。在毛澤東的堅持下,會議最後決定,即使沒有蘇聯空軍掩護,都必須立即出兵援助朝鮮。然後,毛澤東將這一新的決定電告還在莫斯科的周恩來,並要周轉告斯大林。毛在給周的電報中再三強調“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的電報中說的必須參戰的理由,也就是毛澤東在政治局會上說的理由。在沒有蘇聯空軍掩護的情況下,還要出動誌願軍,這個矛盾怎麽解決?毛澤東給出的辦法是在出國作戰的第一階段可以專門打南韓軍,說“我軍對付偽軍是有把握的”,“兩個月後,蘇聯空軍就可以到達。”所謂專打南韓軍,不打美軍,完全是毛澤東糊弄人的,上了戰場哪由得你挑精揀肥?所以毛澤東的辦法,實際是要誌願軍以血肉之軀去硬抗美軍二個月的槍炮炸彈。政治局與會諸公當然明白這一點,但“統帥”不體恤將士生命,他們也隻能裝聾作啞了。
這件事,固然反映了中蘇之間勾心鬥角的一麵。但是,斯大林都已決定放棄北朝鮮了,毛澤東卻又堅持即使沒有蘇聯空軍掩護也要出動誌願軍到朝鮮去打仗,還說參戰利益極大。毛澤東這樣的態度,總不能說這也是斯大林逼迫他或騙他上當的吧?
至於毛澤東說的參戰利益極大,究竟是什麽利益,這個問題下文會討論到。在這裏需要向大家解釋的是為什麽斯大林不肯出動空軍去朝鮮戰場。因為出動空軍到朝鮮戰場,無論怎樣都表示蘇聯參戰了。而這正是斯大林極力要避免的。但毛澤東所以甘願讓誌願軍冒一時之險,而一定要求斯大林兌現派空軍去朝鮮戰場掩護誌願軍的諾言,實際有拉蘇聯下水參戰的目的。因為隻要蘇聯參戰了,蘇聯就成了最主要的參戰國。天塌下來有長子頂著,戰爭的責任當然也會由蘇聯負責,而毛澤東的“抗美援朝”也就有了安全的保證。斯大林當然懂這個道理,所以要在出動空軍問題出爾反爾。當然,蘇聯空軍後來還是出動了。不過,據說蘇聯飛行員在參戰前都曾立下文書,宣誓決不泄露他們曾到過朝鮮作戰。並規定在作戰時不得在空中通話時使用俄語;嚴禁任何飛機從蘇聯領土起飛投入作戰;蘇聯飛機要消除一切自身的標誌,有的偽裝成中國飛機,有的則塗上朝鮮飛機的顏色;所有蘇聯飛行員都要穿上中國的軍服,冒充中國誌願軍。為了保證不能有蘇聯飛行員被俘,嚴格禁止蘇聯飛機在聯合國軍控製區和靠近前線地區的上空飛行,飛越北緯39度線;不得在黃海上空作戰。因此,在整個朝鮮戰爭中,蘇聯名義上一直都不是參戰國。後來停戰談判,是中朝和美韓四國談,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在中國參戰問題上,毛澤東一直是異乎尋常地主動、積極,直到中國誌願軍進入朝鮮實際參戰後,蘇聯都沒有命令或強迫中共必須參戰的任何證據。在誌願軍大部隊入朝時,指戰員們唱的戰歌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也就是說誌願軍出國作戰是為了保衛自己國家,怎麽到了後來毛澤東卻說中共參戰是被迫的,難道他真把所有人都當成了傻子、健忘者?如果誌願軍去朝鮮打仗是上了人的當,那麽是上了誰的當?如果說誌願軍去朝鮮打仗是被迫的,那又是受了誰的逼迫?難道都是斯大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