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8日夜間,聯合國軍所屬美國第1騎兵師先頭部隊率先越過三八線,隨後跟進的聯軍地麵部隊約計25萬人分東西兩線,進入北朝鮮境內,追擊敗退的朝鮮人民軍,拉開了聯軍越過三八線進軍北朝鮮的序幕。
其實聯軍早在仁川登陸後不久就抵達三八線,但是遲遲沒有越過三八線向北發起進攻,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聯軍一直在等待聯合國的授權。1950年10月7日(美國東部時間)聯合國大會終於在廣泛的討論後就如何解決朝鮮問題進行了表決,結果以四十七票讚成、五票反對的優勢通過了第376號決議案 (注1)。該決議案的大體內容基本為三點:1)摧毀北朝鮮軍事力量以確保該地區和平與穩定 ; 2)設立朝鮮統一及善後委員會;3)通過選舉產生朝鮮半島統一獨立民主的政府 。雖然史學界始終對這份決議案頗有爭議,但多數人認為:從邏輯關係看,決議案雖然沒有闡明,但實際上是授權聯軍可以越過三八線。
自二戰以後,朝鮮問題一直就是一個複雜的國際問題。由於上個世紀初的“日韓合並”的各項條約,朝鮮成為日本帝國的一部分,喪失了做為獨立國家的地位。日本投降後,日本帝國的屬地—朝鮮即被盟軍軍事占領。美蘇分別撤軍後,南北朝鮮又以三八線為界形成了兩個對立的政府。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雖然聯合國迅速向韓國派出軍隊,但美國政府卻始終對這場戰爭的範圍和目標缺乏一個明確的定義。杜魯門雖然身為美國總統,但並不是一個胸有成竹的人,很多國際事務嚴重依賴幕僚的決策,而當時幕僚中對朝鮮戰爭的觀點有著很大的分歧。其中,國務院派(主要人物是尼采和凱南)認為應將戰爭限於韓國境內,越過三八線將戰爭引入北朝鮮則可能會激怒蘇聯而導致世界大戰的危險。而軍方與國防部則認為僅僅將北朝鮮軍隊驅趕回到三八線以北是不現實的考慮,三八線是一條地理線,不僅技術上很難做到,而且還存在著敵軍卷土重來的威脅(注2 )。
國務院派和軍方與國防部在50年7月間就聯軍是否應該越過三八線問題多次進行討論,史稱“七月辯論”。按照二戰的慣例,反侵略的一方是有充分理由把戰爭引到侵略者的領土去;但是越過三八線又將破壞美蘇二戰後形成的雅爾塔體係,這也就是杜魯門猶豫不決的原因。但是由於戰場形勢尚不明朗,所以遲遲沒有結論。1950年9月仁川登陸前夕,國家安全委員會(英文縮寫NSC)在國務院和軍方多次討論的基礎之上,各方麵妥協退步,既滿足軍方要求又能最大可能地避免與中蘇大規模衝突,勉強形成了一個概念模棱兩可的 “對朝行動方針報告”。報告呈交總統後,9月11日杜魯門簽字批準後形成正式文件,作為美國在朝鮮半島有限戰爭的“中央文件”下發至各大軍區各野戰軍黨委。這就是著名的NSC—81/1號文件(注3)。該文件在當時是美國最高國家機密(30年保密期),所以知道這份文件內容的人不是很多,美軍師級的將領和基層官兵是不知道這份文件內容的,新聞界和普通老百姓更是聞所未聞。但是,消息靈通的人還是聽到一些謠傳,例如“杜魯門怕打世界大戰砸爛歐洲瓶瓶罐罐”“杜魯門害怕斯大林,讓美軍撤離北朝鮮”,但這些傳說一直未能得到證明。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份文件得到解密,史學界才得以證實了當年的一些關於美國戰爭政策的謠傳,也解釋了當年聯軍撤離北朝鮮和美國政府堅持有限戰爭的一些費解和可笑的行為。由於文件比較冗長,所以本人僅僅給出了該文件的首頁,如有興趣參見原文的網友可以根據文後索引注3給出的鏈接 ,自己上網閱讀。
該文件長達十頁,內容很多,但與中國有關內容是下列四條:
1)麥克阿瑟可以在必要時指揮地麵部隊越過三八線作戰,但必須是在蘇聯或中國沒有大規模派兵進入朝鮮或宣布派兵的前提條件下;
2)在與蘇朝或中朝邊界地區僅能使用韓軍,不得使用美軍或其他外國軍隊;
3)如屆時發現大規模蘇軍或中國軍隊進入北朝鮮,麥克阿瑟不得與之在三八線以北進行地麵作戰,而應將部隊撤回三八線以南(海空行動除外);
4)如果蘇聯或中國入侵三八線以南作戰,麥克阿瑟應盡可能守住防線,並迅速報告華盛頓。但不得擅自采取使局勢進一步惡化的行動。
今天,我們在了解 NSC—81/1號文件內容後再回頭看當時朝鮮戰場一係列的事件,曆史思路就更加清晰了。雖然麥克阿瑟桀驁不馴,但“黨指揮槍”的原則畢竟還是本色,執行美國總統的命令是美國軍人的 義務和職責。正如前麵所述,1950年10月8日麥克阿瑟帶著NSC—81/1號文件的條件限製(緊箍咒),指揮地麵部隊越過了三八線,進入北朝鮮作戰。如果說麥克阿瑟有違反文件的地方,那就是違反了文件的第二個條件:即在中朝邊境使用了少數美軍。1950年10月25日,聯軍與秘密入朝的誌願軍首次交火(中國戰史稱第一次戰役),這次戰役規模不大,是一場典型的遭遇戰,另外誌願軍穿的是北朝鮮的軍裝,所以盡管聯軍從戰俘中了解到誌願軍入朝的一些番號,但對中國參戰的整體規模和戰略目的仍不清楚。
1950年11月25日的第二次戰役,誌願軍在西線投入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東線投入12個步兵師和所屬炮兵,這時聯軍方才明確誌願軍的兵力規模和戰略目的,坐鎮東京的麥克阿瑟既沒有下令美軍反擊、也沒下令部隊就地堅守,而是下令所屬部隊迅速與誌願軍脫離接觸,並於12月3日向全世界公開宣布聯軍撤離北朝鮮(這與後來中國公開宣布從越南政策性撤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縱觀1950年的整個12月,西線戰場基本無戰事:美軍沒做任何防守就放棄了平壤、沙裏院、海州、鎮南浦等一係列戰略要地,一路撤回三八線以南(左翼甚至撤到了臨津江以南)。換句話說:1950年12月誌願軍一槍沒放,就取得了“從清川江走到三八線”的偉大勝利。東線戰場也是同樣:僅陸1師的撤退需要突破包圍(毛主席已經宣布:殲滅陸戰1師僅是時間問題),12月下旬後也平安無事。同樣,東線誌願軍也是,未經戰鬥攻占了元山、鹹興,雖然第9兵團死傷慘重,但也取得了“趕走陸1師”的戰略勝利。
由於當時的NSC—81/1號文件對外界是絕密的,對於聯軍在50年12月政策性撤退,全世界有著多種版本的解讀。除了中朝及蘇聯和其他社會國家歡呼偉大勝利以外(今天中國的老戰狼小粉紅還在傻逼歡呼),西方新聞媒體也頗有微詞,美國《新聞周刊》甚至認為 “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來美國軍事史上的最大失敗,它也許會成為美國軍事史上最大的軍事災難”。一些冷靜的軍事專家也對聯軍在未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不戰而放棄平壤—元山最佳防線(朝鮮半島的蜂腰)大惑不解,對聯軍放棄放棄一係列的大城市和戰略要地,向南狂撤300公裏到無險可守的三八線(美軍主力甚至撤到了接近三七線)感到吃驚。
麥克阿瑟雖然執行了美國政府的政策,但與誌願軍遭遇後全麵撤退,卻是等於背了“戰敗” 的黑鍋,心裏一百個不爽。聯軍撤離北朝鮮後,麥克阿瑟就開始到處發牢騷,先是揚言要聯軍撤出朝鮮半島,進而又提出各種擴大戰爭的建議 (封鎖中國海岸;催毀中國戰爭工業生產能力,登陸秦皇島—葫蘆島一線切斷補給線,放蔣出籠),後又公開嘲笑批評杜魯門的戰爭政策,最後發展到給國會議員寫信透露自己與杜魯門的矛盾,企圖激發民意對杜魯門形成壓力,最終徹底激怒了杜魯門(注4)。1951年4月11日, 麥克阿瑟正在為中朝即將發起的第五次戰役做準備時,突然接到杜魯門一紙命令,麥克阿瑟下台。。。
現在回過頭去看,整個朝鮮戰爭的走勢基本是在NSC—81/1號文件的框架下進行的:1)發現中國大規模出兵前,美軍地麵部隊進入北朝鮮追擊金日成殘匪;2)第二次戰役後,美軍得知中國大規模出兵(50-60萬),麥克阿瑟迅速指揮地麵部隊脫離接觸,撤回三八線,但海空行動例外;3)中國軍隊越過三八線入侵韓國號稱要把美帝趕下大海後,麥克阿瑟率領美軍寸土必爭,連續反擊,直至把中國軍隊打出韓國境內;4)中國不甘心,集中優勢兵力,再次卷土重來,聯軍再次寸土必爭,除了將中國軍隊趕出韓國,順手攻占了原屬北朝鮮的鐵原、金化、華川三處戰略要地(4000平方公裏土地),徹底斷絕了中朝再次發動戰爭的想法;5)1951年6月,第5次戰役失敗後,毛澤東提出停戰談判,接受了”軍事分界線“的現實。
圖1.
注2.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 KOREA, VOLUME VII, 795.00/9–1650 , Ed. John P. Glennon,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注3.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Report, NSC 81/1, "United States Courses of Action with Respect to Korea" , History and Public Policy Program Digital Archive, Truman President Library http://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116194.pdf?v=b5f4cbf0ae773fe6970014edb854029e 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