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人都知道上甘嶺的“偉大”勝利,但卻不知道上甘嶺以南3公裏的戰略地位遠比上甘嶺重要100倍的金化城是怎樣丟失的?為啥呢?因為中國的官史隻挑勝利,慘敗丟人的事能瞞就瞞,瞞不過就一帶而過。。前兩天F網友要求我講一講誌願軍是如何丟掉金化的,但朝鮮戰爭很難孤零零地談一個局部,幾乎所有的戰例都是與其他相互聯係的,所以我隻能把聯軍奪取金化與鐵原的戰鬥合在一起講,還要順便提及一下金化以北3公裏的上甘嶺。
1951年4月底,毛澤東調集了國內5個野戰軍的精銳(第一線就集中了約80萬人),全副蘇式裝備的飛機大炮坦克喀秋莎,向對麵聯軍23人發起了朝鮮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第五次戰役。戰役的目的是一舉殲滅聯軍5個師另2個旅 (美國在朝鮮三年一共7個師),五一節前攻占漢城,幫助金日成統一江山。可惜,湖南師範生在朝鮮製定的戰略聽上去總是很豐滿,執行起來無一例外的骨感。按理說,三個打一個蠻有把握的,但“紙老虎”一動真格就不靈了。戰役進行了一個月,別說沒能殲滅5個師,半個也沒殲滅,甚至連1個團都沒有殲滅!英軍一個格洛斯特營為了掩護友軍撤退,獨自留在臨津江畔堵住誌願軍63軍的穿插,幾百人對幾萬人堵了50多個小時,完成任務後自然損失很大(意料之中的丟卒保車),沒料到這竟然成了誌願軍在第五次戰役中“殲敵”一個營的唯一“亮點”。幾十萬大軍參加的戰役,如此“殲敵”一個營都大吹特吹,也說明實在也是乏善可陳。更何況格洛斯特營因雪馬裏阻擊戰打得漂亮,成功地掩護了友軍撤離,戰後榮獲集體總統嘉獎(相當中國集體一等功),可是中國人了解這一事實的人又有幾個呢?
5月20日,聯軍前線總指揮範佛裏特發現誌願軍的強弩之末,果斷下令聯軍發攻。彭德懷以及其他誌願軍高級將領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一個月來處於守勢的美軍竟然能在短短一天的時間內完成了攻防轉換的調整,“紙老虎們”紛紛組成快速突擊隊,幾輛坦克,幾輛吉普車,幾十個人(如紐曼特遣隊)大膽插入誌願軍戰線背後,橫衝直闖,如入無人之境。誌願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各部大亂死傷慘重,臨時確定的相互掩護計劃根本沒人執行(60軍就是因為執行才導致1個師當了俘虜),15軍的秦基偉有過西路軍被殲逃命的經驗,丟下友軍跑的最快!人人爭先恐後撒鴨子往三八線以北跑,第三兵團司令王近山(偷小姨子的那位)坐著吉普車跑得三天不見人影,部下們都不知道司令官躲哪去了。敗兵擁擠在公路上,天上飛機炸,地上大炮打,可惜那時科技不發達,如果拍成彩色紀錄片一定堪比第一次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公路”慘狀,被美軍形容為“五月大屠殺”。跑得慢點的結果是什麽?如大家都知道的那個180師,從政委到小兵,大半個師都當了俘虜,搞得我黨我軍好沒麵子。其實比180師傷亡更慘重的部隊多得是,同屬60軍的179和181師死人就遠遠高於189師,但別人沒那麽多人當俘虜,沒留“活口”,可以閉口不談或者一帶而過。三八線以南到處都是誌願軍丟棄的屍體和傷員,第三兵團僅僅遺棄的重傷員就高達6千名。斯大林剛剛贈送的大炮口徑不小,但過於沉重,無法渡江,被丟棄的到處都是,後來防守鐵原和金化的63軍和15軍為啥不堪一擊?因為所有重炮都基本丟棄。
”紙老虎“的反擊不但很猛烈而且很迅速,5月底就再次穿越三八線,一路追擊誌願軍殘部到達美國參聯會叫停的“堪薩斯”線。範佛裏特還是覺得不過癮,要求元山兩棲登陸南北夾擊,但被坐鎮東京的聯軍總司令李奇微製止了。有人裝模做樣“客觀”評論,誌願軍打不動了,美軍也打不動了,前半句沒錯,後半句卻是胡說八道。老李為啥不讓打了?原來這是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意思!美國人打仗如同做生意,時刻考慮利益得失。美國軍隊無論怎樣乘勝追擊痛宰對手,自己也難免有些犧牲流血。為了替韓國多占一些土地而流美國人的血,杜魯門覺得不合算。那麽有人會問,堪薩斯線不是也大部分在三八線以北嗎?那為啥不停留在原三八線?三八線是一條地圖上的線,實際的三八線貫穿幾十條河流和山巒,而且甕津半島被攔腰切斷,一句話戰術上很難防守!而堪薩斯線卻是利用江河山巒的自然走向,從臨津江口沿江而上到漣川,爾後越過三八線連接著鐵原—金化—華川—楊口—大浦裏一線,正麵狹窄,又能夠利用臨津江和華川水庫天然屏障,所以美軍統帥部要求美軍奪取堪薩斯線。李奇微為了安慰範佛裏特,向參聯會提議,為了斷絕中朝再向韓國發起進攻的念頭,要求同意美軍前出堪薩斯線20公裏,奪取中朝重要戰略中樞神經—鐵三角地區,建立一條新的“懷俄明——堪薩斯線”, 消弱中朝對鐵三角地區交通線路的利用程度,瞰製金城盆地,確保亥安盆地,確保堪薩斯線的安全。
鐵三角(圖1)是三八線以北原屬北朝鮮的三個城市,俯瞰呈等邊三角形(每邊長25公裏),四周是連綿高山,三角形的西側邊緣外是一條相對平坦的山穀,美軍稱為“平康峽穀”(有時亦稱鐵原峽穀: Chorwan Valley)——軍縱有人曾不懂裝懂地把這段上甘嶺以西30公裏外的平康峽穀稱為“上甘嶺背後的大平原”,被糾正後還胡攪蠻纏無理搶三分。鐵原是位於三角形底邊西邊的一個城市,是漢城至元山鐵路(京元鐵路)和幾條公路的中轉站,也是也是朝鮮勞動黨的發祥地,中朝軍隊每次入侵韓國,都是在這裏集結兵力,補充武器彈藥。金化是三角形底邊的另一個城市,位於鐵原以東25公裏,這裏也是北韓重要的交通樞紐,鐵原的支線鐵路核13條公路都在金化交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金化以北則是群山連綿,其中兩座小山坐落在金化附近,一個叫做雞雄山(中國人鮮有聽說,因為誌願軍沒有保住此山),位於金化以北1公裏處,地圖標高604米。雞雄山以北還有一座無名山,地圖標高598米,因山後有個叫做上甘嶺的小山村,所以中國軍史家們自己也搞不清楚,誤會上甘嶺的“嶺”就是指無名山頭,所以後人將錯就錯地把無名山稱為“上甘嶺”。第五次戰役前,誌願軍總部就位於上甘嶺村,還在此召開過高級幹部會議部署第五次戰役,後來上甘嶺村在聯軍的炮火攻擊下化為齏粉。第五次戰役敗退時,誌願軍將鐵原—金化這段30-35公裏的戰線定為防禦線,投入重兵布防企圖保住這兩個戰略要地(美國軍事曆史學家M. 西克雷稱之為中朝戰略神經中樞)。後來鐵三角在美軍的攻擊下失守,大隊人馬才不得不退入山區,上甘嶺這個小山頭也就是在金化失陷後由司令部的地位降落到前哨陣地的。上甘嶺以北是另外兩座山,然後才是誌願軍主防禦線五聖山(地圖標高1062米)。五聖山背後是一馬平川到平壤嗎?當然不是!五聖山背後還是山,而且是山連山!有人信口胡說五聖山背後就是“大平原”,甚至不惜編造彭德懷的指示誇大上甘嶺位置的重要性,不惜將一個小山頭的爭奪戰(添油戰)誇張為“戰役”,替15軍擅自後退逃跑後又丟失金化的敗績洗地,為秦基偉的“功勳”抹粉。
圖1. 鐵三角地區25萬分之一軍用地圖。綠色表示山區,白色表示峽穀,平康峽穀坐落在平康西南,鐵原正北,中心地帶距離上甘嶺至少30公裏 1950年6月1日,聯軍向鐵三角地區發起攻擊(行動代號:打樁機),擔任鐵原正麵主攻的是美3師,沿漢灘川河穀向鐵原攻擊前進,騎1師的兩個團從左翼議政府方向沿33號公路包抄鐵原;再說金化:正麵沿3號公路主攻的是美25師以及附屬該師的土耳其旅(僅三個營),從右翼華川方向沿17號公路擔任包抄的是美7師的兩個團,其中包括那個被誌願軍在長津湖“全殲”的北極熊團。有人會問,既然殲滅怎麽還會出現?本人要說的是:出現是真實地,不真實地那個所謂“全殲”。彭德懷做為誌願軍第一把手,當然清楚鐵三角在朝鮮的重要性。雖然誌願軍各部傷亡慘重,編製混亂,士氣低落,但無論如何也要搜刮兵力加強鐵三角的守備力量。既然第63軍和第15軍都違紀違令擅自提前逃跑一天,腿也快,那你傅崇碧(63軍長)和秦基偉(15軍長)就給我死守鐵原和金化。因此,第63軍調到了鐵原,負責鐵原以及鐵原以西的防守,具體部署是187師沿33號公路以西布防,189師布防33號公路以東和漢灘川河穀,加強63軍的是65軍194師,負責187師的右翼。第15軍跑得再快也跑不過彭德懷的電報,被抓到後返回金化以南芝浦裏——乃實裏一線,擔任西側右翼3號公路防守的是29師,主陣地是角圪峰,擔任東側左翼3A號公路防守的是45師,主陣地在樸達峰。負責鐵三角核心防守的是長津湖戰役中損失最小的26軍,由於該軍4月份曾經得到24軍一個整團老兵的補充,第五次戰役時調往東海岸防止美軍兩棲登陸,基本沒打仗,編製基本完整,所以配置在核心陣地。兵力部署是以該軍77師部署在金化,78師部署在平康,76師由於在長津湖戰役中傷了元氣,做為預備隊。
朝鮮的6月是雨季,鐵三角地區5月30日和31日連續兩天遭到暴雨襲擊。6月1日和2日雖然天空放晴,但道路泥濘以及山洪爆發,十分不利於美軍的機械化部隊攻擊行動。6月3日—4日,又是一場大暴雨,爆發的山洪衝垮了公路的路基和橋梁,陰雨連綿的天氣也使得美軍航空兵無法助戰,因此接下來的幾天裏,美軍隻能攻攻停停,大部分時間都在躲雨,故而行動緩慢,戰績平平。但正是這幾天的陰雨連綿卻被中國官方《抗美援朝戰史》利用了:隻字不提天氣的因素,美軍的行動緩慢全部歸功於誌願軍官兵的英勇頑強和共產黨員的鋼鐵意誌,美帝又是如何被打得屁滾尿流狼狽不堪,妙筆生花寫得活靈活現,仿佛作者熟練掌握英語,並且親自觀看/監聽了設在美軍陣地的攝像頭一般。同時,官史也避實就虛,閉口不談誌願軍的傷亡慘重和損失,而是一如既往的老規矩—喪事喜辦,樹立甚至不惜編造一些英雄人物和他們的英雄事跡,以此激勵官兵們的士氣,為了保衛朝鮮領土豁出命去死打死拚。最後,自然是戰鬥取得了偉大勝利,然後從勝利又走向另一個勝利了—幾十年一貫製的宣傳套路,直到今天抗洪抗疫抗震還是沿用這個套路。
但是,無論官史怎麽誇張誌願軍的英勇頑強和輝煌勝利,都無法改變最終鐵原和金化“戰略中樞神經”丟失的事實。雨過天晴後6月7日,聯軍恢複了攻擊行動,美25師首先在東線突破了誌願軍第15軍的防線,占據了3號公路的要點—芝浦裏,金化的門戶洞開。第15軍再次丟棄陣地撒丫子向北逃跑(美其名曰:機動防禦),一路潰退到鐵三角西北黃海道的穀山地區,與3兵團另外兩個敗軍12軍和60軍合兵一處進行休整。經過一年多的休整,撤換懲辦了一些基層軍官,補充兵員數額1.9萬人,總算恢複了士氣,這才返回金化以北的五聖山接替26軍。盡管如此敗仗連連,秦基偉卻沒有半點歉意,繼續大肆渲染自己如何智勇雙全,如何在芝浦裏殺得美25師屍骨遍地鮮血橫流,殲滅敵人2萬餘,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大捷”。但是,稍微細心的人都能看到:老秦“大捷”的地點距離金化越來越近!西路的美3師動作稍微慢一些,6月8日才開始行動,當天重創63軍188師後,逼近了鐵原南郊占據了一係列高地。6月11日聯軍發起總攻擊,奪取了鐵三角底邊的兩個重鎮——鐵原和金化。據美軍戰史記載,11日下午13:30,美3師控製了鐵原市區,與西側包抄的騎7團會師,守軍第63軍在丟棄大批屍體和傷兵後,殘餘沿著33號公路一路逃進黃海道的事邊裏山區。這裏有一段小花絮與網友分享:當63軍殘兵敗將撤進山區後,看見65軍某部官兵正在支鍋煮餃子,莫名其妙發泄怒火,竟然踢翻了友軍的餃子鍋,兩軍為此差點動了家夥!戰後,63軍補充的新兵就高達2.2萬餘人,也就是說為了防守鐵原,63軍的戰鬥部隊中至少有2.2萬餘人的不可逆損失(死亡、殘疾、被俘)。如果再算上輕傷,63軍說好聽點是遭受重創,說得難聽點就是基本被殲。
第15軍放棄芝埔裏—乃實裏的陣地後跑到安全地帶,部署在金化和平康核心陣地的26軍便成了美25師首當其衝的攻擊目標。張仁初很清楚,就憑自己一個26軍77師,金化城是守不住的,隻有撤進金化以北的山區,以五聖山為要點,才能避免全軍覆沒的命運。6月11日下午15點30分,聯軍攻入金化,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首先攻入金化的竟然不是美軍,而是勇猛善戰的土耳其旅。從此,經過鐵原和金化的漢城—元山鐵路及公路交通被攔腰切斷,蘇聯貨輪卸在元山港的軍用物資再也無法順利運往前線,誌願軍退入鐵原和金化背後的大山裏,吃穿補給都成了問題,再也無法利用鐵三角的優勢為下一次進攻韓國的集結兵力和後勤補給。6月12日,聯軍從鐵原和金化分別派出兩個步—坦克特遣隊北上,占據了鐵三角北麵的頂點城市—平康,完全控製了鐵三角和平康峽穀。由於考慮到平康位置偏北,戰線過於突出不利於防守,聯軍兩支特遣隊兩天後主動撤離平康,返回到鐵原—金化的懷俄明—堪薩斯線。當然,美軍的後撤也給26軍創造了一個“勝利”的機會——張仁初和李耀文兩個老實人也學乖了,78師返回平康後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大肆弘揚平康保衛戰的偉大勝利(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集團軍軍史)。戰爭後期,大家都學乖了:抗美援朝的戰績不靠吹是不行的,不吹白不吹,白吹誰不吹? 於是,26軍明明是丟了金化,又被韓軍攻下了金化以北的雞雄山(此山後來成為美軍進攻上甘嶺的出發陣地),但是守衛部隊77師累累戰果(比秦基偉還是差太遠):斃傷美偽軍2300餘人,該師230團2連被授予“雞雄山阻擊英雄連”光榮稱號,230團4連被授予“鋼鐵四連”光榮稱號,隨著英雄連隊的誕生,一批雞雄山戰鬥英雄和模範也隨之出現了,至於自己死了多少人就閉口不談了。我能做的就是舉個例子讓大家管中窺豹:雞雄山阻擊英雄連”是個240人的加強連,雞雄山丟失後僅剩17人。。後來的大躍進畝產萬斤和今天的厲害了我的國之類的吹牛逼,朝鮮戰爭的誌願軍才是首創發明者。
在這10天的打樁機行動中,美軍也遭受了重大損失,但絕不是誌願軍們虛報出來的那個數字:據美國軍史,參加作戰的美3師、美25師,騎5團、騎7團、美7師的17團和31團共傷亡1700餘人,其中陣亡231人。為了韓國向北前進20公裏,美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相比保衛鐵原和金化的誌願軍4個軍(63軍、65軍、15軍、26軍)的損失,這也許僅僅是個零頭的零頭。
中國的戰史有個特點,喜歡避實就虛,最終結果不說,隻是渲染誇張過程。例如,誇張楊根思的英雄行為,但楊根思陣亡後小高嶺陣地的失守卻隻字不提;丟掉金化這種戰略要地交通樞紐從不談及,卻對金化城北一座毫無軍事意義的上甘嶺卻大肆渲染。甚至有人胡說美軍1952年10月攻擊上甘嶺是為了向北進攻,其實稍微看一下鐵三角的地圖就會明白:假如美軍北進走中路,何必要翻山越嶺攻擊上甘嶺?美軍已經占領鐵原,沿著鐵原—平康峽穀較為平坦的地區直接向北攻擊豈不是更好?再說,美軍如果要進一步占領北朝鮮領土,再次拿下平壤,坦克大炮要走的路線應該是更為平坦的西海岸,而不會選擇崇山峻嶺的中部和東部山區。更有, 如果美帝打算占領北朝鮮,那最佳時間應該是1951年6月趁熱打鐵,而不會拖到1952年10月,談判都進行了一年多了,推翻談判桌,再從中部山區孤零零地開始?
1951年6月上旬鐵三角地區的暴雨的確給聯軍製造了麻煩,難道給誌願軍就沒有麻煩嗎?雖然《抗美援朝戰史》閉口不談天氣,其實天氣給誌願軍造成的損失更大,甚至更殘酷。暴雨引起的山洪不但衝毀了美軍前進的道路,同時也衝毀了誌願軍後撤的道路。更大的慘劇是:誌願軍依山挖掘的屯兵坑道和防炮防空的貓耳洞也被山洪淹沒,大批的官兵來不及逃離洞穴,都被淹死在坑道和貓耳洞裏。據63軍189師師長蔡長元的日記,第189師在鐵原戰鬥中傷亡慘重,至6月3日已經縮編為5個營。 6月4日天降暴雨導致山洪爆發,淹沒了該師在山坡反斜麵底部挖掘的屯兵坑道和人員隱蔽部,蔡師長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洪水淹沒坑道後的慘狀,但卻透露了一個真相:189師入朝時為2萬人,6月3日晚第189師仍剩餘5個營(4500餘人)。經過4日的暴雨,該師僅剩餘2800人,也就是說1700餘人死於洪水淹沒坑道和掩蔽部,562團副團長高連喜也被淹死,於是部隊不得不放棄一線陣地後撤,由預備隊188師頂上。
這些年韓國在鐵原大興土木,挖掘出來的誌願軍屍體中,有多大的比例是當年躲在坑道裏淹死的呢?最近韓國又歸還一批誌願軍屍體,中國還裝模做樣地高調迎接。大家一定奇怪:為啥總是韓國歸還屍體?誌願軍最大的傷亡都發生在入侵韓國的戰鬥中,當然隻有韓國才能挖出屍體。其實這些歸還的屍體加起來不過幾百具,比起華川水庫裏那兩萬屍骨,又算得了什麽?丹東還統計誌願軍死亡名單,這些丟棄在韓國不管的有誰知道姓誰名誰?有人還在煽情讚美烈士歸家,我草泥馬!你該讀一讀:可憐鴨綠江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今天,三八線以北40公裏的鐵原城,已經是大韓民國鐵原郡首府所在地,也是韓國旅遊的熱點。鐵原有個瞭望台,登高遠望可以一覽無餘觀看當年浸透鮮血的戰場遺跡。。。金化呢? 今天的金化也是大韓民國的一部分,但是金化距離中立區(軍事分界線是一個寬4公裏的區)太近,仍然是閑人免進的軍事禁區。最後說一個很多中國人不知道的事實做為結尾:被林彪稱為“人肉磨子”的上甘嶺,戰後按照軍事分界線的原則,坐落在中立區內,既不屬於韓國,也不屬於北朝鮮,更與中國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今天伴隨上甘嶺的除了飛鳥走獸以外是當年戰死的近萬名誌願軍的魂靈,也許他們至今仍在懵圈:豁出我們的性命來爭奪這個誰也不屬於的小山頭究竟是為了什麽?親,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