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第一、二次戰役,戰場情況發生變化,敵人由進攻轉入防禦。我軍要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攻堅戰,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是就此在“三八線”以北進行休整,還是突破敵人在“三八線”的既設陣地防線後再進行休整? 彭德懷召集誌司其它首長討論後,決定選擇後者,定在1950年12月31日17時發起第三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作戰經過要圖 圖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從軍事上講,誌願軍入朝才一個多月。已連續打了兩個戰役,西線6個軍已相當疲勞;東線第9兵團人員、彈藥、糧食得不到及時補充。況且,第二次戰役後期敵人雖然逃得快,但有生力量的損失並不大,其主力大都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敵人的大踏步撤退,並不完全意味著徹底的失敗,從戰爭常識上看,美軍的撤退一是因為他們在“三八線”以北的平原無險可守;二是美軍需要補充,需要迅速脫離接觸,依托“三八線”以南的既設陣地進行整頓。在這種情況下誌願軍去進攻,絕對有諸多的不利。但是,從政治上講,誌願軍停止在“三八線”以北,正合美、英的意圖,他們正想利用三八線阻止我軍前進.爭取喘息時間,進一步加強其軍事力量,以利下一步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三次戰役確實是一次冒險,誌願軍隻有一次機會:如果戰役進程遲滯或者有較大反複,消耗了僅有的物資儲備後,在從臨津江向北的平原地帶無險可守,誌願軍反倒可能會因為糧彈不繼無法抗擊敵人的反攻,戰局也有可能發生逆轉。所以戰役發起的突然性和戰役打響後能否速戰速決,成為第三次戰役決勝的關鍵。
△誌願軍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並肩作戰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12月27日前,誌願軍六個軍(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軍)和人民軍三個軍團(第1、第2、第5軍團)共30餘萬人(其中誌願軍23萬人)在戰役發起前一周開始秘密占領進攻出發陣地。由朝鮮人民軍第2、第5軍團在東線越過三八線,向敵側後滲透;誌願軍在西線向敵“三八線”防線發起全線進攻。誌願軍部隊發揮了出色的偽裝技能,瞞過敵飛機和前沿哨兵的偵察,於12月31日入夜時突然發起攻擊,集中100餘門火炮打開臨津江突破口,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炮兵。 經誌願軍和人民軍兩天一夜的穿插追擊,至1951年1月2日,漢城以東的南朝鮮軍潰逃,使漢城地區的10餘萬“聯合國軍”處於被中朝部隊從右翼實施深遠包圍,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不得不下令放棄漢城。4日夜,誌願軍第50軍和第39軍的1個師連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進占漢城。8日,人民軍第一軍團占領仁川。同日,中朝部隊已全線進抵“三七線”。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第三次戰役至此結束。戰役中共殲敵1.9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南朝鮮軍。中朝軍隊傷亡僅0.8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