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後,美軍也開始修坑道,誌願軍一檢查:不合格,差評

這一仗後,美軍也開始修坑道,誌願軍一檢查:不合格,差評

世人皆知,抗美援朝中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誌願軍坑道防禦體係經受住了嚴酷的考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役過後,被打怕的美軍和韓軍們也重視起來,開始依葫蘆畫瓢挖起坑道來。因為在1952年誌願軍的戰術反擊中,已經暴露出美軍和韓軍的野戰工事越來越抗不住誌願軍進攻這個問題了。

    不過呢,不知道是沒琢磨透誌願軍坑道防禦體係的精髓,還是仗著已方空地火力方麵的優勢,反正美軍和韓軍雖然也開始大量構築坑道,但和誌願軍的坑道防禦體係還是有著明顯差別。

 

    其中,美軍和韓軍的坑道還不一樣,美軍的坑道較為簡單原始。以梅峴裏東山的坑道為例,其高地鞍部之間有大坑道一條,內分兩支,總長約40米。開有兩個坑道口,一口向東南為進出口,一口向北(我方)為觀察口。坑道高1.8至2米,寬3米,均由木料配框。內有休息室3間,倉庫1間。坑道內無戰鬥設備,頂厚3至7米。坑道口與交通溝、野戰工事相連,坑道口對麵交通溝外側有地堡一個,坑道為丁字型。馬踏裏西山有小坑道兩條,長約20米,為一個口,係馬蹄形的,頂厚3至7米,為屯兵用,亦無戰鬥設備。地堡和掩蔽部內均有坑道式防炮洞,長在10米以內,積土厚3米。

 

(美軍正在挖坑道)

 

    相形之下,韓軍們構築的坑道要比美軍的複雜一些。以官垡裏西高地為例:韓軍用坑道、蓋溝、地堡相結合構成三層工事,錯綜貫通,蓋溝向外並築有射孔與投彈孔,構成環形地下工事體係。蓋溝高1.4米,寬0.8米,掩蓋1.8米,露出地麵0.8米,內以直徑20公分木材被覆;支柱間隔1.2米,上加頂材(直徑20公分、長1.6米的木材或厚約5公分、長1.4米的三角鋼材);其頂上不規則地堆起小麻袋(長0.6米,寬0.4米)數層;溝外用麻袋堆起高20公分,寬30公分的射孔;因其陣地低於誌願軍前沿陣地,故用直徑10公分的鐵筒做成仰角射孔。坑道由蓋溝內側下挖,設有階梯或梯子,有的修成20度斜坡,向外隻有一個總出入口,係在蓋溝內沿橫向掏成,平時以麻袋堵塞容1人出入,退守坑道後則全部堵塞,並構成臨時抵抗火力點,偽裝良好。坑道內高1.6米,寬1米,以20公分木材被覆,頂厚3至4米,其上又堆麻袋7、8層,以加大厚度。坑道內無戰鬥設備,亦未儲存糧、水,彈藥儲存也不多。

 

 

    韓軍陣地的特點是工事密集,誌願軍炮兵不易全部摧毀其工事。工事內部較複雜,地下形成兩層。坑道與蓋溝交叉錯綜。外麵普遍堆起麻袋,誌願軍單憑觀察不能辨別其內部體係。向側後工事較強,總出入口位崖壁下,兩側有射擊工事保護。敵縱深火力亦能直接控製,使我接近困難。但韓軍坑道工事的射界狹窄,極不易發揚火力,出入口小而且少,不便組織兵力向我反撲,工事內無射擊設施。 

 

    在防禦戰術方麵,美軍和韓軍主要依靠表麵陣地工事抗擊誌願軍進攻,在戰鬥中依賴友鄰及縱深陣地火力支援。敵炮兵事先進行標定,敵步兵呼叫炮火支援時,無需試射即可進行標定射擊。一旦誌願軍突入美軍或韓軍表麵陣地,敵一般不與我在地麵戀戰,迅速退入地下坑道,以保存有生力量。退入坑道蓋溝後並不輕易向外反撲,甚至不再輕易對外射擊,以求盡量不讓誌願軍發現其坑道位置。

 

    因為坑道內狹窄、運動不便,美軍和韓軍退守坑道後,大部分換用卡賓槍與少量伽蘭德半自動步槍。退守坑道後能迅速召喚縱深火力,對誌願軍進攻部隊進行火力逆襲。由於和誌願軍相比,美軍和韓軍的坑道構築得並不甚堅固,為了確保坑道不為已方炮彈震塌,美偽軍在其地下工事被我摧毀,人員被我消滅之前,其縱深炮兵一般使用空爆彈轟擊表麵陣地。

 

(美軍希望的前線是這樣的)

 

    一般而言,美軍和韓軍在我占領其表麵陣地後,均能迅速組織縱深預備隊實施反撲,留給誌願軍的防禦準備時間很短。不過,由於他們害怕夜戰,因此夜間絕少進行反撲。一般都是等天亮後,先實施空炮聯合火力打擊,然後以縱深預備隊進行反撲,並且進行連續波浪式進攻。此時,陣地坑道內若還有美軍或韓軍殘部,一般都隻是固守,等待已方反撲部隊恢複表麵陣地,很少裏應外合主動出擊。

 

    隨著已方陣地的日益鞏固,從1952年夏至停戰,誌願軍對美韓軍陣地實施戰術反擊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誌願軍突破敵陣地後,采取小群多路同時向縱深迅速發展,先解決表麵陣地之敵,派少數人迅速封閉坑道口,盡量把敵人堵在坑道裏,並破壞保護坑道口的射擊工事及蓋溝射孔。待解決表麵陣地之敵後,再分組解決坑道之敵。

 

    這種打法,要求誌願軍能在戰場一片混亂的情況下,迅速找到敵坑道口。誌願軍戰士們通過總結,認為敵坑道口通常在向敵背我麵,口外可能有掏出的土石,有自坑道內伸出的電話線,有走向很明顯的小路或有交通溝、蓋溝,有保護坑道的火力點。 

 

 

(美軍用噴火器對付坑道,但我們沒有) 

 

    對於美韓軍的坑道,誌願軍根據作戰目的和戰鬥情況可分三種情況處置:

 

    第一種:凡攻克後我須固守之陣地,應選定1至2條可為我利用的坑道(坑道口不正對敵方且頂層較厚),攻克後作為屯兵和打敵反撲之用;

    第二種:當地麵工事全被我占領,敵坑道的通訊聯絡又被我破壞,坑道之敵經我數次打擊已漸失去戰鬥力時,我可以火力封鎖坑道口,結合瓦解迫其投降;

 

    第三種:對我不必要固守及不準備利用之敵坑道,在情況允許時,應先攻殲守敵,然後用大包炸藥爆破炸毀。如情況不允許則幹脆實行爆破,將敵悶死於坑道內(應將氣孔射孔用小包炸藥封閉)。如果情況發展對我有利時,對被我炸毀的敵坑道也可組織力量挖開利用。經驗證明,對於頂厚3至4米之的坑道口,用4個3至5公斤炸藥包進行集團爆破,即可炸塌。爆炸時以兩人負責火力掩護,一人由側後接近坑道口將炸藥放於坑道一側。如坑道口不易接近,可先投小包炸藥包或爆破筒將敵驅逐,而後大包炸藥爆破。如是土質且口部又小(如1米高寬),可將炸藥放於坑道口即可炸毀。需要挖開時,一人以火力掩護,兩人迅速挖掘,一般在5至10分鍾內即可挖開,我軍可乘敵震昏之際攻入坑道,將敵殲滅(但須作好戰鬥準備,因為坑道內可能還有震昏後蘇醒的敵人頑抗)。也可秘密接近坑道口,將加辣椒麵的炸藥包投入坑道炸塌之。

    負責攻擊坑道的部隊戰鬥編組一般不宜過大,一般以1個組4個人打1條坑道為宜。但必須根據坑道長度和分岔等情況準備後續力量,不讓敵反撲。如坑道內有分岔應以1個組打1個岔,一般的小坑道(20米以內)投入1個組即可。如係大坑道(40米以上且兩頭皆有坑道口),應準備一個班的兵力為宜。人員應挑選會爆破,會使用步兵武器且戰鬥勇敢、動作熟練者;武器配備與物質準備上應配大包炸藥(10至15斤)一包,小包炸藥數包,爆破筒一根,每人衝鋒槍1支(9至10個壓滿子彈的彈匣,臨時壓彈匣易使火力中斷),8至10枚手榴彈,電筒、口罩各1個(口罩內最好夾些壓碎之大蒜,以防瓦斯煙熏);戰前訓練重點是小組間協同動作、巷戰及跪姿前進射擊投彈等。

    對於兩個以上出入口的坑道,如果誌願軍同時進攻,則在坑道內不易識別敵我,容易引起誤會,因此以炸塌其他出入口,隻從一個坑道口進入攻擊為好。

    攻擊時,如果美韓軍已經把坑道口堵住而無法攻入,則一定會留有明暗射擊孔。誌願軍在火力掩護下,將射孔處的敵人驅逐或消滅,用炸藥將射擊口炸大,就可進入坑道。 

 

    在進入坑道前,誌願軍首先向坑道口投手榴彈,求得將坑道口之敵消滅,震懾坑道內之敵,並乘煙幕占領坑道口。進入坑道後,因為外亮裏暗,眼睛有個適應的過程,所以誌願軍不著急立即往坑道深處衝,而是等眼睛適應了坑道裏的黑暗後,再沿坑道壁,以跪姿(可減少被彈麵積)向深處攻擊。具體的攻擊戰術又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4人攻擊小組中,以1人在坑道外警戒,3人進入攻擊。進入坑道的3人中,1人靠左側負責主攻,1人在其後負責供給彈藥,第3個人沿右側爬行打電筒,同時負責給主攻手補漏,這樣不易暴露攻擊者位置。

    第二種是4人攻擊小組全體配備衝鋒槍,全部進入坑道,分兩個梯隊攻擊前進。將手電筒綁在衝鋒槍的右側或下方,邊打邊照明,燈光可幫助瞄準。兩個梯隊一路前進逐角(彎)占領,換槍不換人。為防止手電熄滅,誌願軍一般用一節新電池加一節舊電池,這樣燈泡不易因電壓過高而燒毀。 

 

    在坑道內發揚火力的辦法是:直通處盡量用衝鋒槍點射,遇到拐彎或住室就往裏投手榴彈。投彈時,手握彈柄,垂臂順投,並在右臂投彈時,用左手同時擋住右臂上端。這樣,手榴彈就成水平線不高不低地投擲出去,而且投得又遠又準。如坑道裏有岔道,就留1人利用敵人的麻袋緊緊堵住看守起來,其他人沿另一岔道繼續發展。解決一個岔道後,再解決另一岔道。

    坑道內戰鬥,誌願軍一般不使用手雷和炸藥包,因其爆炸後煙幕太大影響戰鬥。一般而言,攻入美軍坑道後,殘存美軍抵抗意誌立即崩潰,為保命基本都會乖乖投降。韓軍們戰鬥意誌也差,但卻多了一項美軍不具備的特殊技能——裝死。所以誌願軍最初吃過幾次虧後,都學會了戰鬥中哪怕再忙,也要抽空給敵屍補槍。戰鬥勝利結束後,還得將屍體再搜一遍,看看有沒有活口。

 

    從1952年秋冬季到1953年夏季,誌願軍戰術反擊時,攻克美韓軍坑道的概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不過,誌願軍寧可費盡周折重新在攻占的敵陣地上構築新坑道,也不太利用攻下來的美偽軍坑道。因為美偽軍的坑道以誌願軍的標準來衡量,都不夠堅固,用誌願軍的話來說就是:不合格,差評。而且敵人又清楚具體方位,易遭敵空炮火力破壞,招致損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