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自1910年起被日本統治,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隨後根據與美國協議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接受日本投降,占領朝鮮半島。在1948年,在聯合國韓國問題臨時委員會的監督下選舉出韓國政府,蘇佔區隨後也成立政府[註 28];南北雙方均自認為是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對整個朝鮮半島聲稱主權,拒絕承認以北緯38度線劃分的蘇美對日受降分界線為邊界;在1949年,蘇、美占領軍先後撤軍,分別將各自占領區移交給北、南政府。在冷戰初期的緊張國際形勢背景下,南北雙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線兩邊各自囤駐軍隊;自1947年起雙方頻繁發生小規模武裝衝突。1950年6月25日淩晨4點,朝鮮人民軍以反擊侵略為由越過三八線大舉進攻韓國,一般以此為朝鮮戰爭之起點。[58]
它是冷戰的第一場大規模“熱戰”。1949年應金日成要求,赴朝準備幫助朝鮮進攻韓國的中國朝鮮族三個師是朝鮮人民軍的主力[59]。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註 29],蘇聯則拒絕在安理會參加美國起草的朝鮮問題決議案的討論。當年6月下旬,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常任理事國蘇聯缺席的情況下相繼通過第82號和第83號決議,聲明此舉為“北朝鮮部隊”對大韓民國的武裝侵略,並敦促其立即停火,要求朝鮮軍隊撤回38度線[63][64][65][66]。6月27日美國正式參戰[67]:5210。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由聯合國成員國的16個國家的軍隊和5個國家的醫療力量組成的“聯合國軍”參與朝鮮戰爭,對大韓民國(ROK)提供軍事和醫療協助。其中美國提供88%的戰鬥人員,占據主導地位。聯合國軍受美國統一指揮,行動向安理會報告,而非聽命於聯合國秘書長[68][69][70]。隨後蘇聯空軍秘密參戰。
朝鮮人民軍以裝備精良的蘇式武器與過倍的優勢人數,三日內攻陷南韓首都漢城。大韓民國國軍遭受巨大損失,不斷後撤。至8月,朝鮮軍隊已迫近釜山環形防禦圈。朝鮮人民軍至9月初把美軍及韓國國軍驅至釜山一隅[67]:5210。
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迅速扭轉戰局,切斷人民軍退路,朝鮮陷入不利地位,全麵潰退。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日成向中共毛澤東請求協助,蘇聯也積極施壓中華人民共和國參戰。10月1日,韓國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追擊。
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多次向聯合國發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國軍越過38度線侵入北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中立政策可能改變。10月3日淩晨1時,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印度政府轉告美國,若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則“我們要出兵”[註 30]。美國國務院稱,周恩來講話缺乏“法律依據”,又稱不要低估美國的決心。
10月5日,中共中央決定出兵進入朝鮮。10月7日,聯大通過第376號決議,重申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尚未達成[註 31],當日美軍正式越過三八線;10月8日,毛澤東簽發命令,組織部隊以中國人民誌願軍名義參戰,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進行動員,日夜籌備大軍入朝。10月13日,蘇聯撤回了當初要求中國出兵時許諾的空軍支援。毛澤東與彭德懷堅持入朝作戰不變。
美國也在多方搜集中蘇信息,如果中蘇出兵,美國將會退回三八線。根據當時有限的情報,認為中國不會出兵。10月19日,聯合國軍奪取包括平壤在內的大部分地區,逼近中朝邊境。
10月16日,誌願軍先頭部隊已經由集安秘密進入朝鮮[71]。19日晚,中國人民誌願軍大部隊通過鴨綠江入朝,不宣而戰[72]。在第一次戰役,誌願軍擊敗韓軍與聯軍,推至清川江一線。聯合國軍從俘虜中看到中國人,但以為隻有5萬誌願者。在金日成發動入侵南韓之初,就有數萬朝鮮籍中國士兵被命令加入了北朝鮮軍隊。因此美軍誤以為此次真是小股“誌願軍”。11月,麥克阿瑟在元山登陸後,命令陸戰一師為主的第十軍向北推進。毛澤東急令第九兵團15萬人秘密入朝,進入長津湖水庫準備圍殲美聯軍幾萬人。此為中國所稱的第二次戰役。美軍第八軍團被占絕對優勢的彭德懷軍隊擊敗,美陸戰一師在長津湖麵對十倍於己的中國士兵展開鏖戰。美國確定知道中國已經以主力部隊參戰,於是決定退出北朝鮮。長津湖的美第十軍與第八軍團會合後,全部十萬人加上武器裝備、9萬多朝鮮民眾等以軍艦撤到朝鮮半島南部的釜山。中國誌願軍趁機跨過三八線,進行了第三次戰役,於1951年1月4日攻占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