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終於落下了帷幕。此前曾經被看好並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項目初審的“技術發明”一等獎,哈爾濱醫科大學張亭棟等人領銜的“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特效藥亞砷酸注射液的發明”的項目卻無疾而終。帷幕後的內幕到底是什麽
?
一. 事實真相
原哈爾濱醫科大學韓太雲藥劑師,在1970年黑龍江省林甸巡回醫療中與原哈醫大一院普外主治醫生,後來的哈醫大腫瘤醫院外科教授趙廷忠,發現了由蟾毒、氯化亞汞和三氧化二砷組成的原始民間配方。當時他們在當地遇到有一位曾經被趙廷忠醫生確診為食道癌晚期的患者,該患者的病情不僅沒有惡化,而且得到了很大的緩解。這位患者的病情變化立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他們發現該患者是使用民間藥方以後病情得到緩解的,同時他們又發現當地也有其他腫瘤患者使用該民間配方,效果也頗為顯著。趙廷忠醫生對腫瘤研究和治療方麵造詣很深,韓太雲藥師與他進行多方探討,經他們兩人分析研究後,確認了是民間藥方對腫瘤治療方麵的功效。韓太雲藥師結束巡回醫療回到哈醫大後,立即向領導匯報了這一情況,引起院裏領導的極大關注。當時的哈醫大一院的吳瑜(女)院長,指示藥劑科對該民間藥方進行研究工作,不久韓太雲藥師就研發出三氧化二砷與氯化亞汞含量100:1的注射液,以當時的研發日期1971年3月命名為713注射液,又稱癌靈注射液。注射液很快用於臨床腫瘤方麵的治療,效果顯著,韓太雲藥劑師曾建議當時哈醫大一院普通內科的關繼仁教授將此藥用於血液病治療,未曾引起關教授的重視,後來在原哈醫大一院院長吳瑜的堅持下,哈醫大一院的普通內科血液組用此藥進行了臨床研究,當時由普內血液組王守仁醫生負責研究工作,在後期中醫組的張鵬飛醫生也參與了此項研究。曆經近一年的研究工作,王守仁、張鵬飛與韓太雲藥劑師和張亭棟在1973年3月在《黑龍江醫藥》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第一篇文章《“癌靈注射液”治療6例白血病初步臨床觀察》,此後哈醫大普通內科對此藥采取了積極與肯定的態度,普內血液組的關繼仁教授、王孟學、王謙、王金惠、金振靜等醫生先後開始了此藥對血液病的臨床研究和使用,金振靜醫生當時治療了一位叫董秀芝的白血病患者(不知在後來的媒體報道中變成了張亭棟的患者)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據原韓太雲藥師的同事薑元福藥師回憶,當時他負責製劑工作,他們生產出的713注射液,供應遼寧、上海、天津等地,供不應求。至於後來傳說的“因毒性太大,韓太雲藥師放棄對713注射液的研究”,純屬無稽之談。韓太雲藥師一生投身於藥物研發事業,他的研究成果不僅有三氧化二砷注射液,他還是雙黃連、甘遂、半夏注射液的原始發明人。他因從事研究工作,過勞成疾,1987年在他56歲時英年早逝,據他的同事薑元福和張佐先生回憶,韓太雲藥師生前已經確定三氧化二砷有效成分。張佐先生並在孫鴻德與張庭棟專利之爭的法庭證詞裏也證明了韓太雲藥師是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原始發明人。張佐做出如下證明“1972年,經哈醫大一院院長審批同意,由哈醫大一院製劑室配製癌靈1號注射液用於臨床。張佐召集韓太雲等共同研究配製工作,並由韓太雲負責。當時確定用三氧化二砷和甘汞分別代替砒石和輕粉。輕粉無法配成注射液,用甘汞換了輕粉。甘汞含量很低,配製中甘汞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一致認為癌靈1號中三氧化二砷是治療白血病的主要成分,而甘汞對癌細胞無影響且在製劑中僅是痕跡量,可將甘汞從處方中刪除,經韓太雲試驗完成後在製劑室針劑組進行批量配製供臨床應用”,此證言已被法庭采納,在任何國家被法庭采納的證詞均具有法律效應,中國是個法製國家,一定不會例外。另外據張佐回憶,盡管因為韓太雲藥劑師去世,沒有寫上韓太雲的名字,但他們收錄在1992年8月《全國醫院製劑技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中的哈醫大一院藥劑科張佐等4人合著的《癌靈注射液的製備及其抗癌作用研究》的工作皆為韓太雲藥劑師所做,以上事實足以說明從民間藥方的發現到三氧化二砷唯一有效成分的確認,皆為韓太雲藥師是三氧化二砷(亞砷酸注射液)原始發明人的證據。關於韓太雲是713癌靈注射液的原始發明人已經在業界得到公認,盡管饒毅的文章與百度百科在關於張亭棟的介紹中對韓太雲藥師多有不實的介紹,但也不得不承認713注射液是韓太雲藥師的研究成果。在1973年3月份王守仁、張鵬飛、張亭棟與韓太雲發表的文章中藥物部分皆為韓太雲藥師撰寫,文中提到三氧化二砷與氯化亞汞的比例是100:1,氯化亞汞難溶於水,已離三氧化二砷為唯一有效成分一步之遙。
二,張亭棟與三氧化二砷(亞砷酸)注射液
韓太雲藥師1971年3月份研發了713注射液後,很快與哈醫大一院普內血液組合作了臨床研究,此時張亭棟並不在哈醫大。據原哈醫大張亭棟的同事所證實,張亭棟1969年—1972年10月曾下放到五常或雙城衛校,筆者又經多方證實,張亭棟的確是1972年下半年回到哈醫大,也就是說張亭棟在發現民間藥方和研發713注射液的過程中根本就沒有在哈醫大。可蹊蹺的是他們的第一篇文章《“癌靈注射液”治療6例白血病初步臨床觀察》是1973年3月發表的,文中的臨床研究工作僅臨床觀察曆經6個多月,前後研究設計、成果整理直到發表至少近一年,從時間上看與張亭棟無太大關聯。而文章第一作者卻是張亭棟,通過與王守仁教授通話,才了解到真實的答案。據王守仁教授回憶,此項研究主要工作是當時哈醫大一院普內組織,他負責做具體臨床研究工作,藥物發明與張亭棟毫不相關。可為什麽張亭棟是第一作者呢?,王守仁教授隻是詼諧地答道:張亭棟是“黨代表”,按當時的哈醫大的潛規則,文章的最後幾名才是真正做事的人,論文的第一作者常常是“黨代表”。這種潛規則已傳承到現在。
據一些當時參與研究的哈醫大老人們回憶,張亭棟文章的血相資料是以借用的名義騙取的檢驗科研究成果,張亭棟將兒科李樹友教授的研究病曆竊為己有,收錄在自己的文章中,而中醫科他與孫鴻德發表的相關文章中的工作皆為孫鴻德所做,他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位。饒毅在他的文章提到張亭棟與韓太雲藥師合作,更是與事實不符,因當時張亭棟並沒有在哈醫大,而且韓太雲藥師不齒張亭棟的為人,之所以張亭棟當時在哈醫大如此強勢,可隨意掠奪他人成果,主要是因為張亭棟是哈醫大著名的造反派,他在文革期間曾抄過他的恩師著名的中醫學教授鍾育衡教授的家,在哈醫大成為垢談,老一代的哈醫大人對張亭棟避之而不及。在同一時期哈醫大一院的院長倪遜(原哈醫大校長金錚的嶽父)被造反派迫害致死,韓太雲藥師卻默默地為他料理了後事,韓太雲藥師和倪院長平時沒有過多交集,隻是因為倪院長的夫人與韓太雲藥師是同一科室的同事。時勢可以造英雄,當今也可以造“科學家、教授、院士”,如此造出的“科學家”,卻能成為“奠基人”,獲“求事獎”。不難想象背後有多少深層的利益交換。張亭棟一個沒有任何藥物研發背景和知識的人,在1995年獲得了三氧化二砷(亞砷酸)注射液的專利發明人,而專利申請采用的臨床文獻是原哈醫大一院教授血液科張鵬的文章。如此荒唐的申請卻順利地得到批準。1996年前衛生部部長陳竺,親率張亭棟與原哈醫大一院長王桂照三人一起赴美,陳竺先到美國的自然雜誌把張亭棟吹噓一番,又一番中醫辯證搞暈了洋大人,很快張亭棟便以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發明人的身份出現在美國“自然雜誌”上。
不能不佩服陳竺的智商,他把張亭棟包裝一番以後,三人馬上向美國專利局以個人的名義申請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專利,很可惜張亭棟太不爭氣,沒有一點藥物研發常識,王桂照也隻能在旁邊幹著急使不上力,很快被美國專利局拒絕。最後三人隻好打道回府了,此事曾引起國內業界一片嘩然,也給哈醫大後來把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知識產權賤賣給美國留下了伏筆。不過陳竺的確是高手,他利用張亭棟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做了個活廣告,而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實際瞄準的是哈醫大一院血液科張鵬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對該成果進行了加工包裝,改頭換麵,變成其夫妻的成果,從此名聲鶴起,升官發財。不久前經再次改裝,又獲國際大獎。這位專家的品行讓饒毅看得很不爽,覺得哈醫大被耍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不斷炒張亭棟這碗冷飯,陳竺要的是實惠,並不在乎國內的幾個大獎,從此張亭棟不斷地“被獲獎”。
三,周晉與三氧化二砷(亞砷酸)注射液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研發是始於1970年,當時周晉隻有十三歲,實在看不出他與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研發有什麽實際關係,要說真有關係,也隻能算他與張亭棟一起做為申獎人,申報了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技術發明獎,僅從“技術發明獎”這幾個字眼看就可以判斷此獎與他無關。然而他卻能順利通過初審,不得不佩服他的能量,若不是一些當事人的申訴,他很可能獲獎。周晉是現任哈醫大一院的院長,風傳他做過的一些關於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生化機理的研究都是他的學生做的,在哈醫大影響很壞。此次,他聽到他申獎受阻,便逼迫哈醫大一院的各科主任簽字證明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技術發明是張亭棟和他的成果,引起了校領導的不快。他得知後又威脅各科主任不要“胳膊肘往外拐,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成果是哈醫大一院的成果,不要幫外人”,大家都搞不懂他說的外人是誰?因為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成果的確是哈醫大一院的,是韓太雲等老一輩哈醫大一院專家醫生的成果,與他何幹?
周晉為了給自己留下一條後路,最近又籌建了血液病中心,哈爾濱已經有了一所馬軍教授領銜的血液病中心,已成績斐然,在國內外的業界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周晉為己之利,浪費公帑和患者的血汗錢,搞重複建設,已引起哈醫大一院醫生、護士及廣大員工的不滿。雖然周晉在任期間的貪腐行為不在這裏論述,但哈醫大一院醫生、護士及廣大員工無時不盼望有關部門能到哈醫大一院查處整頓。
四,結束語
按照國際知識產權的慣例,藥物發明人是韓太雲藥師,這點毋容置疑。沒有韓太雲藥師,今天一切關於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的成果皆不存在,該成果造就了三位院士,一位部長和一位副部長,專利發明人又另有其人,而真正的發明人卻被封塵。這種現象在文明國家是不可能出現的。現在是應該給韓太雲藥師一個交代的時候了,不僅是以慰他在天之靈,也給後人一個交代,還中國一個真正的“科學的春天”,中國的科技學術界也同其他行業一樣,被霧霾遮蔽太久了。值得慶幸的是,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接到關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張亭棟等人領銜的“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特效藥亞砷酸注射液的發明”項目發明人造假的申訴材料後,立即組織專家組進行了嚴格的審查,盡管哈醫大提供了假證人假證詞,還是沒有逃過專家們的眼睛,在專家們強烈地質疑下,該項目未能通過終審。目前大家所關注的問題是此事僅僅是告了一段落,還是繼續追查下去,很顯然該項目是申獎人造假,此事如何處理,誰來處理?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