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的根本屬性是人的成長規律決定的,
什麽年齡段是什麽活動的巔峰期?
體育,藝術多數都在二十歲上下。
科研三十歲左右。
社會學科,醫科四十歲上下。
越依靠本身條件的越早,越需要積累知識經曆的越晚。
體育,藝術二十巔峰,十幾歲就得出道,幾歲就得開始培養。高中的時候正是出成績的時候。隻不過體育藝術天賦的差異比智力大得多。十有八九的人根本練無可練,早早就沒戲了。當然玩一點體育對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想達到拿得出手的EC的程度,就不是努力能摸到邊的了。有點天賦的人,也要看周邊配套環境,比如有沒有好教練,好球隊,好的聯賽體係,場地設施,加上家長的大膽支持(畢竟投入有去無回的可能性比考A P大得多)。這些條件一卡,又去掉十之八九。剩下的自然而然,似乎沒怎麽費勁,老天爺就賞飯吃了。EC這玩意怎麽說呢,隻能是守株待兔。
相對於藝術的主觀評判,體育的對抗輸贏就比較一目了然。所以大家也就更相信體育EC的成績。換句話說就是體育很難很難推出來。所以小鍾爬T12,靠體育文藝EC出頭的遠遠少於靠學習。就因為前者不可控性太多。然而,從長遠而言,不可控就是變化潛力方向豐富。對於人類團體而言,豐富的變化才是長存的根本。舒適的呆板是滅絕的鋪墊。
相對於體育文藝要從上小學開始,科技項目則起碼要從初中開始。即使如此,到高中的時候,科技項目大比例也依然是知識性項目,或者說課程延伸型項目。畢竟絕大多數人剛剛開始能夠理解接受基礎科學知識,想搞出什麽幺娥子來也根本沒有足夠的積累。就更別提進一步的探索或者創新了。加上賽製的影響。科技EC成績的含金量普遍不是那麽具有權威性。也因此是最可以推的項目。
再下來就是文學相關項目。文學介於藝術和社會學之間。華美激情比較適合於年輕人。但是想言之有物,就又需要閱曆。所以這個項目不論從藝術屬性還是社會屬性看,都很難推。雖然有一些比賽,但是卻沒有係統的培訓體係。一般所謂寫作培訓更多的是補課的,而不是拔高的。
社團活動,模擬政治商業行為的又是一大類。從巔峰時刻而言,這應該是比較晚熟品種。但是卻也往往在EC中超比例地奪人耳目。可能是因為這方麵的技能是社會非常需要的,卻又很難以課本課堂模式培養的實踐動手能力。
這大概就是EC的重點所在。學校沒有的,純天然難堆肥的。就跟俊男美女一樣的稀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