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有機化學界開始廣泛使用"電子轉移"來描述反應機理,大致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這一轉變是逐漸演進的過程,與國際化學界的理論發展緊密相關。
為了幫你更清晰地了解這段發展曆程,下麵用一個表格來匯總關鍵信息:
時間階段 |
發展特點 |
關鍵影響因素/事件 |
---|---|---|
20世紀80年代前 |
反應機理描述側重傳統價鍵理論、中間體穩定性和立體化學 |
受蘇聯學派影響較深;經典有機電子理論(如共振論)有應用但非主流;國內科研與國際前沿存在一定隔閡。 |
20世紀80年代 |
引入和探索階段:電子轉移概念通過學術交流、文獻引進逐漸被認識和應用 |
國際學術界電子轉移理論(如R. A. Marcus理論獲1992年諾貝爾獎)發展;中國學者出國訪問、進修增多;國外經典教科書和論文引入。 |
20世紀90年代 |
逐步接受和廣泛應用階段:電子轉移成為描述多種有機反應機理的常用語言之一 |
國際交流進一步加強;國內學者在光化學、電化學、自由基化學等領域的研究深入;計算化學方法的興起輔助了對電子過程的驗證和描述。 |
21世紀以來 |
深化和成熟階段:電子轉移機理成為基礎知識和常規工具,應用於諸多前沿領域 |
與國際研究完全接軌;單電子轉移(SET)、分子間/內電子轉移等機理成為標準內容;在有機光電材料、催化等領域的研究中尤為重要。 |
重要補充:理論與實驗的協同
"電子轉移"概念的普及不僅依賴理論發展,也得益於實驗技術的進步。各種光譜技術(如紫外-可見光譜、熒光光譜、電子自旋共振譜-ESR)和電化學方法的應用,為直接或間接檢測反應中的電子轉移過程、驗證相關機理提供了可能。
一個相關的研究案例
雖然搜索結果中的提到的一氧化碳氧化反應機理(2019年)主要屬於無機催化和物理化學範疇,但它清晰地展示了實驗技術(團簇光譜)如何用於研究電子轉移和原子遷移等微觀過程。這種從微觀層麵深入研究反應機理的思路和範式,與有機化學中電子轉移理論的應用和發展是相通的。
總結
總的來說,中國大陸有機化學界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電子轉移概念,至90年代逐漸廣泛應用,並於21世紀趨於成熟和深化。這是一個順應國際化學發展潮流、理論與實踐研究共同推動的自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