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是華科子弟,還是華科的學生,隻是以前感覺不明顯,今年從他開始和步驚雲的第一場比賽,就感覺出了濃濃的華科味道。他講的每一點,我不僅字麵懂,裏麵的深意和沒有言說的部分,我也深深懂得。
什麽是華科味道呢?我也說不好,試著說一下吧。
武漢百年老校是武大,我爸當年被清華數學係錄取,那時大學開學時間不同,所以他去清華讀了半個月後,接到武大的錄取書,我爺爺說,清華,隻是個.... 還是去武大吧,學經濟,一方麵傳承我爺爺的衣缽,另一方麵那裏有一個很有名的老師,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
華科,最早的時候叫華中工學院,簡稱華工,是在大武漢最邊上的地方,從一個叫新灣的地方要了一塊地,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建校。武漢有三鎮,漢口屬於繁華的商業區,我們是偏遠且沒名氣的鄉下,還隻是個院,連大學都算不上,那時連我們在華中師範大學教書的親戚都看不起我們。我爸雖然在華科,可他有一次也說過,武大校園建得更有人文氣息,而華科的房子,是典型的理工科建的。
我們華科子弟,是有點自卑的。
華工在老院長朱九思的帶領下,進步很快,於是改名華中理工大學,算是躋身大學這一層了,後來又改成華中科技大學,幾所大學合並後,怎麽說呢,我留校的同學都得迷路。整個新灣都被我們買下來了,至於周邊,更是大得不得了。本來的老校區就很大,每個職工結婚後就可以分房,僅憑這一點,就可以碾壓很多大學,科研經費更是多,工資獎金也很高,所以我們又是有點驕傲的。
校區太大了,什麽都有,以至於上大學前,我都沒去過漢口(我們叫進城),所以我們又是有點單純的,沒有見過世麵的。
畢業後大家聊起作為子弟的很多局限性,和張俊有很多共鳴。
鏈接的是他和徐誌勝對決的一場,後麵采訪他說的,不僅共鳴,還喚起了思鄉情。
他的這個段子,真是太華科了,而且太華科研究生了。也許因為要去哥大讀書了,他開始做真實的自己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cSpvI6K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