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ohu.com/a/625875823_121606471
“背井離鄉”這個成語,有人把“背”字念成一聲,這個成語就成了“背著水井離開故鄉”的意思。這樣一來,便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水井怎麽可能背在背上呢?
當然了,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正確的解釋是,這裏的“背”是四聲,表示“背離”。意思是背離自己家裏的水井,離開了故土。在這裏,水井就成了故鄉的代名詞。
。。。。。。。。。。。。。。。。。。。。。。。。。。。。。。。。。。。。。。。。。。。。。。。
https://language.chinadaily.com.cn/a/202111/17/WS6194c871a310cdd39bc75ea0.html#:~:text=%E2%80%9C%E8%83%8C%E4%BA%95%E7%A6%BB%E4%B9%A1%E2%80%9D%EF%BC%8C%E6%B1%89%E8%AF%AD%E6%88%90%E8%AF%AD%EF%BC%8C,%E4%B8%8B%E5%8E%BB%EF%BC%8C%E8%A2%AB%E8%BF%AB%E7%A6%BB%E5%BC%80%E5%AE%B6%E4%B9%A1%E3%80%82
“背井離鄉”,漢語成語,背指“離開(leave)”,井指“家鄉(home village)”。多形容由於生活不下去,被迫離開家鄉。可以翻譯為“(be forced to) leave one's hometown,go away from home或leave one's native place”等。
例句:
成千上萬的人因戰爭所迫而背井離鄉。
Thousands of people have been displaced by the war.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3%8C%E4%BA%95%E7%A6%BB%E4%B9%A1/158622
“假若俺高皇差你個梅香,背井離鄉,臥雪眠霜,若是他不戀春風畫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 [1] [5]
這是《漢宮秋》劇中漢元帝送別王昭君時斥責大臣的話,後人從這段話中,引出了“背井離鄉”這個成語。
元朝劇作家馬致遠,在他的雜劇《漢宮秋》中講述了一個淒婉的故事。漢元帝下詔書,要各州郡選美女入宮,充當妃嬪。大批美女入宮,元帝又無暇一一挑選,便讓畫師毛延壽畫美女圖以供挑選。
毛延壽是一個見利忘義、善於玩弄權術的卑鄙小人。他來到成都,成都郡便把秭歸縣香溪村的一位農家姑娘王昭君(名嬙)推薦給他。他一見王昭君,便知她是漢元帝所喜歡的那種類型的美人。於是他為王昭君畫了一張美豔絕倫的畫像,並向王昭君的家人索要一百兩黃金,保證讓王昭君排在百名美女的首位,使她很快就能得到皇帝的恩寵,給家人帶來榮華富貴。王昭君一家人義正詞嚴地拒絕了他的無理要求。因此,毛延壽在王昭君的畫像上做了手腳。這樣,漢元帝在觀看美女的畫像後,把王昭君打入了冷宮。
王昭君每日靠彈琵琶打發無聊的日子。一天傍晚,散步的元帝循著琵琶聲發現了幽居冷宮的王昭君。漢元帝將王昭君帶出冷宮,寵愛有加,封王昭君為明妃。經過一番調查,元帝終於弄清了事實真相,龍顏大怒,下令追捕毛延壽。毛延壽聞訊後如喪家之犬逃離了長安,投奔北番國。臨走之前,還不忘帶上王昭君的第一張畫像。他將此畫獻給北番王,誇說王昭君是光彩照人、不可多得的絕世美人,唆使北番王向漢元帝索要王昭君為妻,不惜動用武力。北番王聽信了毛延壽的讒言,果然如此行事。漢元帝迫於北番國的壓力,答應了北番王的要求。
王昭君聽說此事後,十分體諒皇上的苦處,表示願意前往北番國,她不願意因為自己而使生靈塗炭,願以此來報答元帝的厚愛。數日之後,元帝在霸陵橋頭設宴送別王昭君。大臣們一點也不理解皇帝的心情,頻頻催促王昭君同北番使者盡快起程。元帝本來就有一腔怒火無處發泄,此刻終於忍不住斥責地位尊貴的尚書:“你是總攬朝政的大臣,理應能夠安邦治國,保衛邊疆。可是麵對北番國的武力威脅,你卻隻能讓一個弱女子前去和親。假如我是漢高祖那樣堅強的皇帝,我就派你去給昭君娘娘當侍從,讓你也一起去嚐一嚐背井離鄉、臥雪眠霜的滋味。要是你不留戀京城的生活而願意去北番國住一輩子,我願封你為王。”
在漢番國界的界河邊上,王昭君向故鄉、向元帝敬酒訣別後,突然縱身躍入波濤洶湧的江裏,不見了。北番王因為王昭君的壯烈自盡而清醒,意識到使用武力並不能得到美滿的婚姻。他懷著崇敬之情為王昭君修建了墳墓,並將毛延壽逮捕送歸漢朝處置,漢、番兩國又恢複了和平友好的關係。
。。。。。。。。。。。。。。。。。。。。。。。。。。。。。。。。。。。。。。。。。。。。。。。。。。。。。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出生地存在兩種主流說法,具體如下:
---
### **1. 主流說法:湖北秭歸(今宜昌市興山縣)**
- **依據**:
- 《漢書·元帝紀》記載王嬙(昭君)為“南郡秭歸人”,即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昭君村(古屬秭歸)。
- 興山縣現存**昭君故裏**景區,有昭君宅、昭君井等曆史遺跡。
- **文化認同**:
當地至今保留“昭君文化節”,被官方認定為昭君故鄉。
### **2. 爭議說法:四川寶興(雅安市)**
- **依據**:
- 部分地方誌提及“蜀郡有昭君院”,可能與漢代行政劃分變動有關。
- 四川寶興縣靈關鎮有“昭君故裏”石碑,但缺乏直接史料佐證。
---
### **曆史背景補充**
- 王昭君(約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西漢元帝時和親匈奴,促成漢匈和平,史稱“昭君出塞”。
- 其出生地爭議源於漢代南郡與蜀郡交界區域的行政變遷,但湖北秭歸說更受史學界認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匈奴傳》或實地探訪宜昌昭君村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