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貴州人搬家,所有搬家公司都沉默了

每個到過貴州的人,都有機會明白包容性的上限在哪。

這裏從各個方麵展示著自己的多元,有時根本不用特意去探究,驚喜就已經送到你麵前。

貴州馬路上跑的不一定是車,也有可能是房子。

第一眼以為收費站成精了。

這片土地凝結出的精髓總是遠超想象,無論從味覺角度還是視覺角度,都能輕鬆把人帶入全方位的秘境。

據說經常有人在這刷新對生活的認識,從而收獲邏輯上的啟發。

當地朋友向來不吝嗇展示自己的智慧,擅長用行動續寫思維邊界,不動產,就是不得已的時候能動的財產。

人有很多種方式進入新階段,換個地方可能是最直白的一個。

那些藏在民間的高手早就領會其中真義,不像一般人還沉醉於快速打包行李的妙招,而是用更根本的方法把搬家這個詞具象化。

日式搬家在這是沒什麽市場的,大師出手必然直擊要害,他們可能連衣服都懶得收,講究的就是一個連根拔起。

既然搬的是家,那就得搬徹底,他們與房子之間達成深厚默契,沒有什麽東西能帶來分離。

當人力以最本源的形態得到展現,一切技巧開始走向返璞歸真,愚公到底能不能移山不太好說,但貴州朋友肯定能移房。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估計並不適合貴州,因為這裏的房子真的能跑。

不同環境帶來不同的進化方向,在因地製宜的傳統智慧加持下,本地高人已然拿捏了平移一切的秘法。

對於真正的專業人士來說,大件家具從來不是什麽搬家的難題,他們選擇直接把整個房子都帶走。

坊間傳言這也是一些人生命中遇到的第一個未解之謎,明明早上出門時家還在原地,放學回來連家門都找不著了。

“同學家裏就這麽搬過,記得那次一塊回家,發現他家原地轉了90度,我都震驚了。”

“本以為隻有蒙古包才能移動,原來高手就在身邊,兩層樓照樣能搬走。當時跟同學感歎《哈爾的移動城堡》沒準也是真的,他說是的,你就是哈兒。”

“你們家咋沒了,拆遷了?” “隻遷沒拆”

有本地朋友透露,這其實是種傳統搬家方法,很多人小時候家裏都這麽搬過,某種程度上已經進入傳統藝能範疇。

那些親力親為的實踐者一直掌控著搬家領域的核心奧義,他們是大山中的諾亞方舟,世間沒有他們移不走的東西。

即便不是所有時候都能保持全軍出擊,但在 足夠的自信麵前,人數多少並不是問題,條件一旦成熟,三個人即可玩出乾坤大挪移。

他說正是得益於木房子本身榫卯結構的牢固,又經過大量民間建築極客的深入鑽研,才讓搬家這件事變得相當直白。

隻需先取下屋頂的瓦片,再找到房子的各個主要支撐點,等鄉親們一就位,就可以準備打包出發了。

“榫卯結構基本是相互嵌入並且互鎖的,結實耐用得很,方法用對了特別好搬。”

“我堂爺爺家和我家,以前共用一個院子,也就是住在同一個大房子裏,後來分家,他家搬起來調個頭就好了。”

“那個房子都搬了三次,到現在人不在了,房子還在。”

這就好比把自己家玩出了大型樂高的感覺,每位參與者都相當於在用行動講述傳統生活的力度。

他們似乎在建房時已經為搬家做好了留白,有的框架部分甚至可以模塊化打造,拆卸方便,拚起來就能收獲一棟完整的房子。

難免有不少親眼見過這種場麵的人,都將這裏看作裝配式建築的聖殿,堅持認為自己找到了積木的靈感來源。

作為搬家界最具話語權的極限運動選手,你很難判斷他們行軍本領的上限,當全村老少共同出擊,天塹變通途隻是時間問題。

一馬平川能搬,溝溝坎坎能搬,真有需要了,搬過一條河也不算什麽大事。

或者說沒有什麽能阻擋人們開啟新生活的決心,環繞的大山都不能,更不用說一棟房子。

其中有些狠人早已用現代科技為古老的手法完成加持,搬家都搬出了一種史詩感。

吊機換成氣球,就是《飛屋環遊記》了

“我們那邊現在流行用吊機搬,確實更方便,還能把搬家距離拉遠,不過要路夠寬,能通車才行。”

“我家就是從正安縣這樣搬上車,拉來安順平壩縣的。”

一位來自都勻的朋友講,自己每次搬家都會被勾起一些童年回憶,那時誰家新起了木房子,就是最大的喜事之一,搬家更是個能讓全村都出動的大事。

他在小學時親眼目睹學校旁邊一棟四層樓平移,也因此第一次明白了什麽是團隊精神,比任何教材都要生動有力。

“以前鄰居想在自家旁邊新修個豬圈,但是空地有點小,準備把房子挪遠一點。”

“開工那天村裏人都來幫忙,他們家殺了一頭豬,準備了五天的菜,結果幾個小時就搬完。”

“第二天鄉親們又過來幫忙蓋瓦,恢複牆板,兩天不到所有工作全部完成,當時感覺太離譜了。”

在他的介紹中,其實也不止貴州,凡是有吊腳樓的地區都可能存在這種習俗,屬於幹欄式建築的專屬玩法,他還跟柳州室友交流過操作心得。

如今看來,那大概就是搬家王者之間的對話。

“牆角太潮濕,就把房子頂起來,下麵加點水泥抬高;冬天想向陽,那就把房子調轉;建新房,地基被別的東西擋住了,移開就好。”

“一家建房,全村幫忙,哪怕單純覺得風水不行也能搬,住幾年不順就搬一下,搬到順為止。”

記得他曾帶我到過一次他的家鄉,指著路邊一座木屋告訴我,那是他家搬過兩次的老房子。

盡管家裏在零幾年的時候已經修了水泥樓房,自己現在也拿了大城市戶口,但對他來說,手指的那棟建築遠不隻是停留在童年那麽簡單。

也包含他對人情味的全部理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