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多少風雲人物都得有個響當當的綽號。
想要在江湖立足,一個可以威震四方的綽號必不可少,很多時候出了事情,人還沒到場,有人喊出綽號,就把場子先給震住了。
俗話說人如其名,名字對一個人的氣場影響是全方位的。在江湖摸爬滾打越久,越能體會綽號所蘊藏的份量。
當代混社會的大哥們在起綽號方麵有自己的格局和想法,有的追求文學上的造詣,有的融入了方言的韻腳,有的則主打一個反差。
誰能想到凶惡的外表之下,內心是一位叫做“甜甜”的小確幸狠人。
“好的時候叫人家甜甜,不行了叫人家林國躍。”
一位上饒的朋友解釋:“甜甜是甘蔗的意思,是我們市裏的方言。誇人老實,也有這個人的血都是甜的說法,混社會的叫甜甜,有這個人是欺負老實人打手的意思。”
有些綽號需要融入當地的方言去理解,才能消除語言之間的隔閡。
有些社會大哥崇拜凶猛的動物,綽號離不開獅子、老虎、豹子,有些大哥則相反,他們把目光聚焦在家禽身上。
不是“公雞”,就是“母雞”,有的還幹脆叫“鴨子”,出場時報自己的名字,別人以為是他的職業。
有些大哥們的宿命和可愛動物產生了羈絆,比如身高一米八五的打手人稱“小兔子”,以殘暴手段著稱的組織頭目人稱“奶貓”,外表凶悍的收賬人員人稱“泰迪”。
還有犯下滔天大罪的黑老大,外號叫“小熊貓”,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建議牢房按綽號分類,把可愛動物們關在一起,這樣獄警每天工作時喊到這些名字會格外暖心。
“泰迪今天為什麽不吃飯?小熊貓過來打掃一下衛生。”
在警方發布的通緝令上,可以一窺當代大哥們的綽號風采。
由於綽號太有辨識度,導致很多社會狠人的本名都沒有人知道。人怕出名豬怕壯,一位大哥幹脆給自己起了個“小豬頭”的外號。
有的綽號是大哥當年還是馬仔的時候起的,自帶幽默感,有的甚至體現了他們的出身,帶著濃烈的階級色彩。不曾想有一天混成了一方霸主,過去的綽號仍舊沿用。
比如“補大”、“補三”、“補六”,因為出身補鍋匠世家,混成一方霸主,別人也知道他們當初是從哪裏出發的。
綽號就像是行走江湖的一張名片,一把刀,如果改掉綽號,相當於在罪惡都市的存檔全部清空,重開一局遊戲。
他們篤信名字容易改,但是綽號不好改,輕易改綽號是會影響到運勢的。
社會大哥們深諳傳播學的規律,展現出對自己綽號的滿意。最重要的是,名字能被人記住,導致有時候出現了不可控的反差效果。
“報上大名!”
“我是腦膜炎。”
“這裏 不是醫院!”
而有些綽號的威懾力已經超越了物理範疇,令人聞風喪膽。
在江西沒有人敢隨便拒絕一潑屎的邀請,當一個本地人湊到你耳邊,輕輕問:“你認識一潑屎嗎?”正常人都會不知道怎麽接話。
想象一下,打群架的時候高喊“我要砍一潑屎”,手軟的刀都拿不動了。
有些大哥的綽號,自帶一股不會餓肚子的氣場。
當“炒粉”“大燒餅”和“小燒餅”湊在一起時,都湊夠一桌子主食了。難怪有人恨鐵不成鋼:江西混社會的能不能取一個霸氣一點的名字啊。
雖然有些綽號聽起來頗具趣味性,但不應忘記這背後往往隱藏著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反差或許正是提醒我們,表象之下的現實往往更加複雜。
沒有幾斤幾兩,怎麽敢稱呼自己“主席”。
這些充滿反差的綽號往往源於幾個原因,有的是因為童年往事,可能與成員年少時的特征或經曆有關,有的則是為了自我保護,使用無害的綽號降低警方注意度。
每個社會大哥對起綽號都有自己的執念,不管是下山虎還是座山雕,滾滾長江東似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唯有綽號以及它所代表的傳奇故事還在江湖流傳。
在香港電影《古惑仔》中,山雞、包皮、靚坤、大佬B這些綽號如雷貫耳,看完電影,我們基本上記不住這些人的本名叫什麽,但他們的綽號卻一直留在腦海中。
想象力有多豐富,綽號就有多喜感。當“二奶”“犯事包”和“一桶糞”出現在同一張通緝令時,正常人很難不發笑。
直到同事提醒,最狠的還是鄒春江,我心想能有多狠,看完不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