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在旅途中奔跑
https://dy.163.com/article/FPLRD4GC0524PMNT.html
淮海戰役結束後,我華野將大批俘虜的國軍高級軍官,送至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進行集中短訓,邊學習改造,邊收集了解國軍方麵的情況。
這些國軍降將向我方透露戰前及戰後各種情況時,一個叫李漢萍的國軍少將的一席話,引起我方的注意。據他稱,蔣介石在發動徐蚌會戰(我方稱之為淮海戰役)前,曾喪心病狂地下過炸開黃河大堤的命令,目的是阻止山東共軍向徐州一線集結。這是怎麽一回事呢?
一、邱清泉動作遲緩惹怒高層
1948年7月,豫東戰役我軍殲滅國民黨軍9萬餘人後,華東野戰軍逐漸向魯西南一帶集結,東西兩大兵團重新合二為一,並於9月勝利攻克濟南,全殲王耀武部十餘萬人。
至當年9月底,華野主力不斷向東、南運動,按照粟裕的設想,兵出徐蚌一線之東,將戰線引入江淮之間,迫使國軍主力收縮於江淮,減輕中原戰場壓力的同時,也可進一步擴大我解放區。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粟裕“小淮海”之議。意即打有限規模的外線戰役,而非與國軍主力在徐州決戰。
到了11月初,粟裕根據形勢的變化,向中央建議在徐蚌一線抑留國民黨軍主力於江北,並爭取在江北殲滅之,將淮海戰役打成主力決戰。這即是“大淮海”戰役的設想,後來中央同意,淮海戰役拉開決戰序幕。中野主力在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指揮下也接連攻克鄭州、許昌,向徐州一線運動。
針對華野及中野的集結,國軍方麵也有所察覺。
蔣介石起初決定不在徐州決戰,將徐州一帶的主力撤至淮河沿岸的蚌埠。但稍後又自改其計,意圖在徐州與共軍決戰,並適當放棄徐州外圍地盤。
原駐徐州以西的第二兵團,按照蔣之命令,向東靠攏徐州。
第二兵團司令官就是國軍名將邱清泉,該兵團骨幹就是原屬邱清泉統率的第五軍,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
曾幾何時,邱清泉在與華野作戰時,素來不懼不躲,敢於衝在前麵打硬仗。但豫東、沙土集、濟南、兗州一係列戰役打下來,華野越打越強,無論指揮水平還是部隊狀態,都遠遠強於國軍。
華東戰場上較弱的國軍部隊,基本都吃過虧,要麽被殲要麽打殘。粟裕的目標也逐漸轉向華東實力最強的國軍二兵團、七兵團(黃百韜部),邱清泉此時已經喪失了和華野硬剛的膽氣。他在組織部隊宣誓時,甚至連土匪堵咒發誓的一套都用上了,讓士兵說什麽,“如果逃跑、投降,則男盜女娼、紅炮子穿心”,許多軍官都感到有損國家、軍隊的體麵,非但沒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反而使官兵更感精神渙散。
邱清泉轄下各部的動作也不迅速,該兵團中精銳第五軍下屬四十六師,在黃口附近與華野一部遭遇,該師還沒怎麽接戰便一觸即潰,全無招架之功。邱清泉氣急敗壞地令第五軍軍長熊笑三親自指揮部隊反擊,否則軍法從事。
對於邱部的遲緩與軟弱,徐州剿總雖然不滿意,但對這個脾氣暴躁的邱瘋子也無可奈何,隻好將情況上報國防部。蔣介石當時正被東北大敗氣的頭昏腦脹,聞訊急的大罵邱清泉誤國。但華野大兵壓境之際,蔣介石也不敢臨陣換將。
二、國軍將領不願炸黃河
素來喜歡微操的蔣介石,對著華東地區地形圖一頓研究,突然產生了一個天才般的想法:以河代兵!
早在1938年時,國民黨當局為阻止日寇向河南進攻,扒開了鄭州花園口大堤,一定程度上達到阻滯日軍進軍河南、湖北的目的,然而豫、魯兩省千裏罹災,數以百萬計的百姓家園慘遭浩劫,淹死餓死病死無數。此事還間接引發了更為慘烈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
黃河下遊自河南入山東,正流經魯西南華野主力集結、運動區域,蔣介石喪心病狂地提出,扒開董口黃河大堤,阻滯魯西華野兵力向東南前進。
蔣介石也知道1938年扒河的慘烈教訓,當年決河是為了阻止日寇,好歹也有借口。但現在國共內戰,不能再不顧人民的死活。蔣介石特意用高度機密的電報下令,指名讓邱清泉本人親啟,命他派兵將山東鄄城以西的董口黃河大堤決開,使魯西陷入黃河泛濫之澤國。
邱清泉接令之後,如聞霹靂。
他雖然與解放軍作戰時窮凶極惡,但畢竟還是個中國人,有基本的人性和理智。打仗殺人不可避免,可是決開黃河乃是禍國殃民之舉,1938年河南人民的慘狀猶在昨日,如果真的這麽做,日後必將被釘上曆史的恥辱柱。
然而蔣介石的密電又說的極為堅決、不容置疑,身為軍人的邱清泉,決不敢硬頂回去,否則沒等到釘上曆史恥辱柱,就先死於刀槍之下了。邱清泉無奈,找來二兵團少將參謀長李漢萍密議對策。後來李漢萍被俘,之所以能向解放軍和盤托出炸黃河計劃,就是之前參與了炸河密議。
兩人商量來商量去,感到這個任務太過棘手,邱、李二人也都不願擔這個曆史罪名。派手下人去呢,誰去都不合適。派自己的嫡係人馬第五軍,有點舍不得;派其他部隊,又怕軍師主官不是自己人不托底。
然而時間容不得拖延,邱清泉思來想去終於定下決心,由參謀長李漢萍出麵,以“派一個資曆深的、指揮能力優越的軍長來執行此重任”為借口,召來第七十軍軍長高吉人,指令由他率軍執行此任。
高吉人原先出自杜聿明部下,雖然也在第五軍中任過職,卻與邱清泉並不親近。兩人關係若即若離,高吉人有時還敢軟磨硬頂邱清泉的命令。
高吉人起初接到這個命令,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決河阻兵,難度大不說,效果也不好。當年花園口大堤被扒開,日軍無法從豫東進軍,後來繞道蚌埠,照樣攻陷了武漢。粟裕的本事不亞於日本人,幾百裏洪水豈能阻擋得了他?
高吉人稍加思索,就知道邱清泉這是給他挖坑。魯西已經全被華野解放,國軍在那裏一兵一卒也無。自碭山第二兵團駐地到董口三百公裏,國軍不敢用汽車運送兵力,否則引起共軍注意必死無疑。而以步行前進,一路危險重重,極易陷入華野包圍。這擺明就是讓七十軍往火坑裏跳。
高吉人本想一辭了之,但這又是蔣介石親自下達的命令,他隻是一個小小的軍長,絕無抵抗的理由。於是硬著頭皮受領了任務。
三、炸堤計劃胎死腹中
邱清泉、李漢萍、高吉人三人密議,籌劃炸堤決河的方案。
蔣介石在命令中說的容易,隻要炸開大堤便是大功一件,可是軍隊怎麽去?怎麽炸?怎麽脫身?害民之責誰承擔,蔣介石都不考慮。不過邱清泉他們也早已熟悉蔣校長這種微操套路,我既要插手你一線事務,提出各種天才設想,但一線將領們怎麽實現我卻不管。
邱清泉們也真夠難的。
邱、李、高三人一番商議,定出了如下計劃:
1.高吉人率七十軍輕裝前進,不帶任何輜重,三天內強行軍到董口,扒開大堤後迅速撤回。
2.為了保守機密,並嫁禍於共產黨,七十軍國軍帽徽和標誌符號一律摘掉,改穿華東野戰軍軍裝,軍裝不夠就把自己的軍服反穿,冒充是華野某縱隊。
3.為盡可能掩蓋企圖,用炸藥炸開幾處河堤,再由空軍出動轟炸機用重磅炸彈轟炸,假裝是國軍作戰時誤傷河堤。
4.為使河水南流能造成泛濫,決口後,必須設法將河水引導至巨野北大溝內,倒灌微山湖,使魯西造成大麵積泛濫區。
5.高吉人在到達董口前,不得向七十軍任何人透露真實目的,到大堤前再作決堤部署。
6.到達董口後,須將附近地區嚴密封鎖,禁止當地軍民出入,並嚴防士兵逃亡。
炸堤計劃正準備付諸行動,但11月4日至5日,徐州“剿總”召開會議研究下一步行動。邱清泉一再反映行動不自由導致屢屢失敗的情況,向國防部長顧祝同爭取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權。
最重要的是,他極力陳請,迫使顧祝同同意第二兵團適當南撤,將司令部放到宿縣。這樣一來,第二兵團與魯西華野部隊就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而且,徐州國軍總體的部署是作中心向南式的收縮,徐州以北基本放棄了,再阻止魯西共軍向東南運動,意義不是很大。
邱清泉因此就裝糊塗,不再提炸黃河之事。即便蔣介石將來問起來,他也有話說。
一場可能禍害豫皖蘇魯四省交界數百萬人民的大禍,由於國民黨當局朝令夕改,以及上下不齊心,終於幸運地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