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是誰給蔣介石出的退守台灣的主意?
在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的力量已經變得非常薄弱了。蔣介石對於自己的實力也心知肚明,他開始琢磨後路。當時蔣介石還有西南、海南、台灣幾個地方可以退守,但到底撤到哪兒去呢?蔣介石猶豫不決,國民黨內部也意見不一。
此前蔣介石在西南、海南退守之地中,更著意重慶、成都為中心的大西南。因為以蜀地為中心的大西南,軍事地理上易守難攻,其北有秦嶺,東有長江三峽,南有橫斷山脈等,地形凶險,屏障繁多,並且後退有空間,更是八年抗戰的“福地”。海南島雖然次之,但優勢也不少。隔著瓊州海峽,憑海可以抵抗一陣,萬一解放軍上岸,退居到菲律賓等地也來得及。
就在蔣介石猶豫不決之際。一個在軍方來看不起眼的人的建議引起蔣介石重視。這個人就是張其昀。
說起張其昀,他在二十世紀初出生在浙江寧波,他並不是在戰場屢立戰功的英雄,但是他卻在地理以及人文曆史的研究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並出版了多本曆史地理方麵的著作,被稱為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鼻祖。從張其昀畢業以及工作的前幾年來看,他跟國內的軍事鬥爭基本沒瓜葛,主要精力是潛心學術研究。
可是,一切就好像命中注定,張其昀從南京師範大學畢業就先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以及南京中央大學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結識了蔣介石身邊的重臣陳布雷,還受到蔣介石的重視。解放戰爭之後,蔣介石的軍隊其實有西南、海南、台灣多個地方可以選擇退居。可是,在考慮了多種因素之後,張其昀還是認為台是一個適合國民黨軍隊“安家”的地方。
雖然張其昀不懂軍事,但他可是地理方麵的專家。他對蔣介石解釋了台灣相對其他兩地退守地的種種優勢。
在張其昀看來,台灣最大的優勢就是位於海洋之上,對於當時海軍、空軍都比較薄弱的解放軍來說難以攻打。除此之外,台灣還有氣候,交通以及軍事上的優勢。首先,當地的氣候有利於種植很多種農作物來滿足軍隊以及當地民眾的生活基本需要。其次,由於當地還存留有日本之前的工業基地,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和較為發達的交通,如果可以好好利用,一定可以使當地經濟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提升。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台灣緊鄰太平洋上的重要航道,占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可以很方便地得到美國的支持和幫助。再加上當時海上交通並不是很發達,台灣島上的居民也不易和大陸取得聯係,這樣更易於國民黨的統治和管理。就這樣,種種理由說服了蔣介石,最終決定退居台灣!
作者:紫禁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