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進“人民公社”,體驗以色列特色的共產主義社區
2018年初就開始了2018第一次旅行,第三次來到以色列。
十年前的第一次以色列,隻到了耶路撒冷,是乘坐公共交通的千裏獨行(參見:中東自助行(20): 後記 -- 兩個世界)。
一年前再次走進以色列,是租車自駕,10個人,我是年齡最小的,年齡最大的是百歲老人。一則是文化之旅,遊覽以色列的文化經典,世界遺產;二則是朝聖之旅,沿著耶穌的腳步,重走他傳道和行神跡的地方。參見:以色列自駕之旅(1):行程篇,聖地文化之旅; 以色列自駕之旅(2):行程篇,追尋耶穌足跡。
再次來到以色列,有36人同行,租了五輛車,還是自駕。盡管舊地重遊,但是每一次都是不同的,有新的體驗。這一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闖進“人民公社”Kibbutz,體驗以色列特色的共產主義社區。其他的新鮮事還有,遊覽死海古卷的發掘地;走到死海岸邊,品嚐那水有多鹹;以色列國家博物館的藝術館部分,有來自世界最富有的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豪宅客廳,還有大批的名畫;特拉維夫環城大道,市政廳與拉賓被刺殺的地點,還有世界文化遺產的白色社區;耶穌在約旦河施洗以後,被魔鬼試煉的Temptation Mountain。
這一篇集中在人民公社這一塊,其他的以後再說。
1. Kibbutz社區
2. Kibbutz 的食堂(餐廳)
在計劃行程的時候,有研究過以色列的人民公社Kibbutz,也可以說是“集體農莊”。想去參觀和體驗一下以色列特色的共產主義社區。隻是去哪一家,能否進去,進去能做什麽,沒有確切的定案。有個別的Kibbuta專門做遊客生意,組織Kibbutz一日遊。但是這家 Kibbutz 沒有什麽特色,已經商業化了,又不靠近其他景點,除非專程去。去看人民公社,就要去看原汁原味的,不加掩飾的;不要去看那種專門給遊客看的地方。所以並不推薦去那裏。
在前蘇聯政府組織“集體農莊”之前,在中國出現“人民公社”之前,早在1909年,猶太人就已經自發的組織起 Kibbutz。那是真正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區。實際上,Kibbutz 是從世界各地回流到以色列的猶太人,因為生存條件惡劣,大家結伴求生存求發展的結果。在貧瘠的荒漠中,在不友善的環境中,靠一家一戶單打獨鬥,很難生存下來。幾戶幾十戶人家,綁在一起,實力和力量就大了很多,也容易生存下來。這就是以色列特色的共產主義社區 Kibbutz, 在以色列誕生並延續下來的原因。
在1909年第一個 Kibbutz 誕生,後來猶太移民越來越多,全盛時期有數百個 Kibbutz。後來由於社會發展變化,有些 Kibbutz 解體;大部分延續下來的 Kibbutz,體製結構也有各種變化。據統計,到2010年,以色列全境有270個 Kibbutz,大約隻有少數幾個還保持最初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共產主義體製。
3. 人民公社的農機站
4. 幼兒園
5. 幼兒園
在去戈蘭高地的這一天,不巧趕上陰天有霧。在戈蘭高地上,山頂籠罩在濃霧之中。隻有幾分鍾,大霧晃開,可以看到山下的農田和果園,昔日的戰場。
因為天氣的原因,沒有在山頂久留。正好有較多時間,臨時“闖進”了戈蘭高地上的一個 Kibbutz。不但臨時闖進,還能有機會到公社的食堂,與社員們共進午餐(自助餐,大約12美元每人)。當然,還跟社員們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在公社社區走走,並參觀了社員的住宅。真是意外的收獲。
這個 Kibbutz,成立於1978年。戈蘭高地基本上是一片荒漠,很多石頭。以色列為了長期占領戈蘭高地的戰略需要,招募了很多猶太人新移民,到戈蘭高地“屯墾”。今日的戈蘭高地,有不少 Kibbutz,就是在那個年代背景下建立起來的。而加入 Kibbutz 的社員,很大程度上是由為國家做貢獻的成分。畢竟是到一片荒漠地方,當時又是不穩定的地區,可能發生戰爭的地方。
由於這些 Kibbutz 的存在,今日的戈蘭高地是農田成片,遍地果園,繁榮富饒的地區。對麵的敘利亞地區,鏡像就差了很多。
6. 人民公社食堂
7. 食堂的自助餐,很多新鮮蔬菜沙拉,水果,奶製品,橄欖等;還有多種肉食,不同做法的雞肉和魚肉
8.
9. 中午時分,放學的孩子們湧進來,一下子熱鬧了很多;孩子們喜歡的還是炸雞,薯條等
10. 這兩位,左邊的是 Steven,30多年前從佛羅裏達大學畢業後,主動到 Kibbutz 落戶;右側的是來自前蘇聯的猶太移民,目前是公社食堂的主任/經理,負責食堂的管理
在食堂吃飯以後,本來想請食堂的主任來跟大家介紹一下 Kibbutz 的情況。後來遇到一位社員 Steven,30多年前從佛羅裏達大學畢業後,放棄了電氣工程師的職業,主動到 Kibbutz 落戶務農。食堂主任是來自前蘇聯的猶太人,盡管英文可以溝通,但是從美國長大的 Steven 更加健談。兩位一起跟我們進行了半個多小時的交談和問答。
看著這兩個人,聽著兩人的談話,覺得世界真是很奇妙。冷戰時期對立的美蘇兩國,年輕一代卻來到以色列,成為共產主義社區的一員。盡管都是猶太人,但是兩人身上的美國和前蘇聯的文化印記,還是很明顯的。Steven 很健談,但是並不容易接近,熱情更多的是在表麵上;而食堂主任盡管有些拘謹,沒有 Steven 的熱情,但是骨子裏確是樂於幫助人的。後來食堂主任主動帶領我i們在公社社區走了一圈,介紹情況。甚至還開放自己的住所,讓我進去參觀了一下。
跟兩位一番交談,對 Kibbutz 體製結構與日常運作,社員生活等有了較多了解。
11. 這個兩層樓,是公社的單身宿舍樓;年滿16歲的男孩女孩都要離開家庭,住到這裏;一方麵是有利於生活獨立,也是為了單身男女多一些接觸機會。
12.
13. 一般社員們的家庭住宅,都是平房,完全相同的房屋結構,四個臥室
14. 盡管公社分配的住宅是相同的,但是各家門外的布置和裝飾卻大不相同,反映了各家的不同愛好和經濟狀況的差別
15.
這個 Kibbutz 的體製結構,並非原始的共產主義,而是公有製和私有製的混合體。
社員們可以到公社外邊找工作,比如教師,律師,醫生等。但是收入的一半要交給公社,作為公共基金。另外一半可以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在公社裏麵工作的社員,也是按照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工資。同樣的,一半上交,一半自留。這不同於原始的 Kibbutz 的體製,完全的公有製,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但是,今日的體製也是與時俱進的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人們的積極性,多勞多得,這一半體現了私有製的部分。而上交一半收入,社員不論收入高低,享受同樣的公社福利。這一半保證了社員都可以得到照顧,不論能力高低,貢獻大小,是體現公有製的部分。
社員的福利包括:一日三餐,孩子教育,社員醫療,生老病死,還有與外界的聯係和瑣事,都有公社負責。
在公社建立之初,隻要是猶太人,都可以加入公社,成為社員,享受社員福利。 Steven 當年加入時,剛從大學畢業不久,還是單身,後來在 Kibbutz 找到了後來的太太。
現在,公社已經不會接受所有人了,而是需要經過甄別,才能加入。隻有年輕的夫婦,帶孩子或沒有孩子的,身體健康,才能加入公社,為公社工作並享受社員福利。公社不接受老人加入,也不接受單身加入。
也就是說,公社隻接受那些能長期為公社做貢獻的新人加入,而不接受來享受公社福利的人。新社員工作了若幹年以後,社員年紀大了,才可以享受公社的福利。
那麽,是誰來決定這些規則呢?
16. 社員住宅
17.
18.
19. 食堂主任的住宅,門外比較清爽,沒有什麽裝飾
加幾張食堂主任住宅裏麵的照片,四個臥室,但是都很小。這是門口方廳
這是客廳,看電視的地方
這是主臥房,大約10-12平方米
一個浴室
三個小臥室,給孩子用的,大約7-8平方米,隻能放一張單人床加一個書桌
這個 Kibbutz 的最高權力機關是社員大會,大事和重要規章製度都是社員大會決議。平時的管理機構是公社社區經理,或者稱為社長。社長下麵有一個委員會,幫助他分管。在社長和委員會之下,設立商務經理,負責管理公社的商務和經濟事務。社長每三年選舉一次,商務經理每五年選舉一次。
負責公社全麵事務的社長,很少有人連任。一方麵是重口難調,很難讓所有人都滿意;另一方麵,這個位子很難做,都不願意連任。但是,商務經理的職責,就是管好公社的經營,主要是有能力就行了,人選相對穩定。
這裏的居民,有80%是在公社外邊工作的,因為外邊的工作可以有較高的工資。而公社內部的工作,如果是工資低的崗位,社員們都不願意去做。比如公社食堂裏做飯的,清潔的,都是公社外邊來的雇工。這些職位工資低,社員不願意幹。公社就花比較少的錢,請外邊的人來幹。
我們有人問到,現在與敘利亞的關係如何。他們回答,邊界一直平靜,邊界兩邊的人民和平相處。有時對麵的人生病,還會過邊界到以色列求醫問藥。
社員的孩子,到了16歲就離開家庭,住到公社的單身宿舍。一方麵是培養個人獨立生活能立,另一方麵也方便單身男女相互交往。成年以後的孩子可以選擇留在公社,也可以選擇離開公社(不交錢給公社,也不享受公社福利)。
20. 公社剛建好的房子,分配給新加入的社員,還是四個臥室,大致相同的結構
21. 這一片地方,將要建造更多的房子,吸引新社員
22. 這是公社議事堂,開會的地方
23. 離開公社了,再看一眼公社大門
人民公社有其好處,也有弊端。這些人民公社的體製和章程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以色列的人民公社,體製變遷和章程的改變,及其背後的原因,是值得社會學家們好好研究和探討的課題。對其他國家和社會體製,不乏有參考和借鑒作用。
我們多數人都沒有親身經曆過中國的人民公社,到以色列體驗一下以色列特色的人民公社,難得的經曆。
【回顧與展望】(上篇)2017,我的旅遊年 - 看風景 - (16607 bytes) (3943 reads) 02/19/2018 19:42:3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