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十年的願望, 兩個月的準備
想去印度是40年的願望。文革中還在賣的書中有範文瀾的《中國通史》和周一良的《世界通史》。這兩本書我是“通讀”了的,還記了不少筆記。筆記早丟了,曆史也是沒真讀懂。細節更是忘了。隻是那根根蔓蔓,粗粗的線條留在腦子裏。世界四大文明: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每個古國都有自己的曆法,每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每個都想去,每條孕育它們的聖河都想去瞻仰。而到了60歲,總算看了一眼恒河夜景(後麵還會講到)。
10年前(2003),我們小學在美國的同學聚會。上次聚會的朋友們,有的摯友已是仙去。要想做的事兒,該做了。
有個在孟買開會的機會,再加上我以前的一個博士後蘇維克請我去。他回到印度後,在加爾各答一家公司裏做研究。今年(2013)3-4月前覺得是個機會,該去了。但不斷地被印度的負麵新聞幹擾著。我對“髒,亂,差”有長期心裏準備,但今年的負麵新聞特別多,讓人心裏毛毛的。我應該早早和朋友們商量一起去的。到了此時,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到印度看什麽呢?先讀讀印度曆史吧。我自己厚厚的一本“World Atlas”即有地理,也有些曆史。我兒子給買的一本“Visual History of the World”也有了用場。我是相信“急用先(現)學”的。
又是忽略了細節:於我,印度的曆史可以簡化成幾個階段:
1)公元前曆史很長,但最著名的是他們的孔雀王朝(the Maurya Dynanstry, 公元前322 to 185)和阿育王(Ashoka the Great, 在位公元前273- 232;相當於我們的戰國後期)。這個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王朝,占地大於現在印度本土。雖然印度教(世界上最老的宗教之一)始終是印度的重要宗教,但阿育王是宣揚佛教的。
2)古普塔王朝(The Gupta Empire, 公元320 to 550;相當於我們的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在印度史中,這個王朝被稱為黃金王朝,因為它創造了輝煌的科學,技術,工程和藝術(尤其是雕塑)。國王被認為是毗濕奴(Vishnu)的轉世,印度教占主導。
3)再下麵的1000年,就是很多的小王朝。北部是中亞阿拉伯蘇丹/土耳其人; 南印度保留了原印度的王朝和傳統。開始穆斯林破壞了很多印度廟和建築,但後來幾大教(印度教,伊斯蘭,佛教,錫克教,基督教)在印度高度融合/共存。我看到的很多建築和雕刻是這個時期的。
4)莫臥兒王朝(Mughal Empire;1526–1857)。這是成吉思汗子孫的王朝。元朝在中國隻有70年,在這裏持續了>300年。而且現在的蒙族應該是信佛教的吧(查了查,現在85%的蒙古人信佛教),但這裏是伊斯蘭教。有名的皇帝有巴布爾(Babur),阿克巴爾(Akbar)和沙賈汗(Shah Jahan)(他們之間都是孫子輩兒的關係)。泰姬陵就是沙賈汗為他的皇後姬蔓•芭奴建的。
5)英國占領到1947年獨立。
6) 獨立到現在。
合久必分,分久比合在印度不靈。或者說這裏是幾千年一循環。除了孔雀王朝,印度次大陸絕大多數時間同時有很多王朝/小國共存。古普塔王朝沒有包括印度南部,莫臥兒王朝占地更小。但在曆史上和今天是什麽讓印度成其印度,又是為什麽他們把發源於此的佛教擯棄?準備去印度求答案。
前兩個曆史時期的遺跡,除了在博物館裏不易看到。我就想看看比較能代表三大宗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的地方。我的會議在孟買,附近有兩個類似敦煌的石窟,那裏有印度和佛教的神像,是我第一步的朝聖之地。我還想看看更能代表印度的南方古跡,就選了漢皮(Hampi),一個連不少印度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但是絕對值得去!)。泰姬陵一定要去,那是伊斯蘭教和莫臥兒王朝的代表。
大方向定了,就得定日程。我能拿出半個月的時間。即使是有更長的時間,照以往的經驗,過了半個月就特別想回家了。孟買的會是10月19到22,那是印度旅遊最好的季節。之前或之後遊似乎都行。其他季節不是太熱,就是多雨。但一有多種選擇,決定就難。直到我有個美國衛生部的基金審查的日子定在了10月15到10月16,我終於開始定我的行程。
一個個的地方查過去。訂機票和旅館是相對容易的事兒。漢皮是個不通飛機的地方,蘇維克說火車容易定,我就沒把火車票放在心上,而是把一路的飛機票和旅館都定了-除了開會的旅館。會議旅館的網站很不好用,會議的主持人說他們會按我的要求為我定好房間。但到了臨行,我反複送了不下5次Email,還是沒有開會旅館的確認。我就隻好自己另定了旅館。這是我從會前至整個旅行學會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依賴任何人,自己得對自己負責!
印度的火車票可以在60天內定。我在網上試了試,發現實在是太困難了。首先每個人要有個印度火車係統的證號。申請這個證號需要印度的手機,如你沒有,就憑空添出層層麻煩來。好不容易弄來了,用了一次,下次又不管用了,加上網站常常不通。好不容易到了最後一步,他們又不收你的信用卡。我隻好專門去申請了American Express。蘇維克說他幫我定,我就又放下了。到了要開拔的7-10天前,5張我想要的火車票,一張都沒落實。還是自己來。在掙紮了整整兩天後,終於定下來這5張票—至少我以為是(以後會講到)。
除了印出來的種種機票,火車票和旅館訂房,我還把一路的行程,各地的介紹,各種票證的pdf文件存進了我的ipad的iBooks。自覺準備充分。
結果美國開始了從1995以來第一次政府停工(10月1日到16日)。我的兩次華盛頓衛生部基金評審會都取消了。要命的是我的第二次評審是和我的印度遊是連著的。天天等它開工也沒等到,隻好臨時買張到華盛頓的機票。
幸運的是借此機會去了一個附小同學在馬裏蘭的家。那麽濃濃的文化氣息,那麽溫馨的童年和對我們父母輩的回憶。在她家吃的太好了:粥, 油條,梅幹菜扣肉包,他們自己淹的鹹鴨(雞)蛋和四川泡菜…。要知道我以後的16天是吃的什麽,太想念這些了)。
二. 寶石的國度,石雕的民族
終於在飛往印度的飛機上了。先到孟買。從新澤西飛是15個小時。還好,在睡中度過幾小時。
下飛機是10月17日晚上9:30,天已很黑了,很熱。我的第一個印度旅館是個3星級的。我挑網上有好評的,也想更接近些印度普通人的生活,還要離機場近,因為我第二天(10月18日)一早就要坐 6:15 am 的飛機去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那是離兩個我要去的石窟最近的小城。
在機場換了些盧比,去定預付出租時遇上我在新澤西上飛機前就聊過天的印度白領。他說我的旅館地址不夠詳細,幫我打電話問了。付了錢,拿了票,去找出租車。“熱情”的印度人請我拿出票,帶我找到那輛車。一共隻有10幾步,其實根本不用人帶。結果馬上就是要服務錢。我給了一美元+20盧比,但他們還要。我相信不管你在去印度前在書上/網上讀了多少,你到那裏,一定會花不少冤枉錢。如果你以為你沒上當,那一定是你不知道。這一課我到最後一天還在學(見後麵)。還好,我有個寬鬆心態。就是來看看印度的(後來我遇到一對法國夫婦;那位男士反複說“…但這是印度!”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每個人都要生存,人生就是個聚財撒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挺好的。
出租東轉西繞,我的心開始緊起來。從人口來說,孟買是印度第一大城市(人口2千萬),相當於紐約,是財經銀行中心。我以為一個機場附近3星的旅店應該還過得去。但繞進去的是一個很破舊的小街。而且從那時起發現大多數印度人的英語很差,比我想象的差,雖然那是他們官方語言之一。
房間還行,浴室裏有個舊舊髒髒的排風扇(圖1),有點兒像50-60年代見過的東西。有坐的便器和淋浴(沒有隔間),但沒有任何其他東西,連浴巾也沒有。算是我有先見之明,自帶了一些浴室用具。浴巾隻好又換下的衣服代替了。
圖1. 孟買第一家旅館的排風扇。
印度的廁所還有個特點:在便池旁都有一個水管(圖2),因為他們很多人是用水而不是衛生紙的;印度不是個缺水的國家。
圖2. 靠近便池的水管和淋浴。
大大的床, 睡的不錯。
不敢指望讓旅館的人叫起。幸好我有一個挺好的本能。有事兒時總能醒來。還給自己燒了熱水,喝了咖啡。這個能在印度燒熱水的電熱杯是我帶的最必要的寶貝之一。它是我請我們這的一位同事從國內買來的,因為我需要220v的承受力,還要合適的插頭。
旅店離機場隻有15分鍾的車程。店老板說5點走很充裕,他會為我叫車。清晨到“大堂”, 老板和他的夥計正在“大堂”的地上睡覺;沒有叫好的車。夥計帶我走到大街上,出租350盧比。這點距離按理是110盧比,加上夜間時間加價,頂多200盧比。但我顧不上了,趕到機場,已經相當緊張。還有一輛車帶到飛機前,這輛車居然要~15分鍾才到飛機前。
印度的安檢無處不在。隨身帶包也必須掛上安檢的條,蓋上章。飛機服務不錯,國內飛行也有可以托運15公斤的行李,不像美國。
50分鍾的短程,到了奧蘭加巴德。
先去訂好的旅館(圖3),想把東西放下,玩回來再入住。沒想到他們馬上讓入住(早上8-9點)。浴室設備齊全。痛痛快快洗了個澡。
圖3. 奧蘭加巴德旅館臥室.
九點開始了我第一天的印度遊:去130公裏外的阿旃陀(Ajanta)石窟群。有公車去,但不合我的節奏。包下一天的出租連司機是2500盧比(大約50美元)。平均車速一小時30-40公裏。印度的汽油和美國幾乎一樣(60盧比一升;合美元$1/一升;$3.785/gal)。
如果在中國開車是個考驗,在印度就更需要神仙級的技術。路上都是雙向單車道,超車時經常是車車對麵開,最後一刹那互相錯開。兩腿的人啊,四腿的牛啊,兩個輪子的自行車(很像中國的自行車)和摩托車,三個輪子的人力車或是機動車,四個輪子的小汽車,吉普,大卡車,大汽車,都在路上。最怡然自得自然是那些牛。印度在左邊開車。因為我和我的兒子去年在澳大利亞開過上千哩的車,也在左邊,倒是不覺不適。
藍色的天,到處是綠色,很多是稻田。隻要你不往路上,路邊看(那裏永遠是垃圾,坑坑窪窪,還有很破的茅屋),那真是很美的田園景色,田裏還有各色的花。奧蘭加巴德在大約北緯20度(19.88,和海南島差不多(19.12)。很多印度婦女在路邊走,各色美麗的紗麗,頭上頂著一大盤物事。我到走時也沒弄清那是如何定住的。恍忽間像在非洲。反正我們都是從那裏走出來的。
牛也不都是神牛,它們還是要幹活的(拉車)。很多牛背上一個大大的拱包,應該是拉車拉出來的,因為他們的轅(一根大橫木)就架在牛的脖子上。後來在孟買的威爾士博物館裏看到法國人的畫裏也是如此使換牛的(圖4)。
圖4. 這是一幅在孟買威爾斯王子博物館裏法國人的畫(Hay cart and oxen, by S. Bi*****ing)。印度現在鄉村的牛車很像這個。但印度是一個喜歡色彩的民族。很多的牛角上的染上鮮豔的紅,蘭,黃,白色。黑牛像水牛, 還有其他各種牛,黃的, 白的, 花的。。。彎彎的角,或尖尖的。
到了阿旃(念zhan)陀,到處都是自薦的導遊。我堅決不要。又是個熱情的阿旃陀人,告訴我廁所在哪裏,如何上車(大車,2-3公裏;小車不能去)去那些洞窟。臨走送我一塊小小水晶, 說是產自此山中。然後要求我看完洞穴,到他的店裏看看。
沒去過敦煌,這裏應該沒有敦煌的規模和精致,也許沒有敦煌的藝術高度。 但真的值得萬裏迢迢一來。阿旃陀石窟有大約300石佛,分布在 ~30個洞窟中。開始雕於公元前2世紀,直到5-7世紀。開始的時間比敦煌早。敦煌莫高窟則是始於366年,隋唐時期達到高潮,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阿旃陀也有不少壁畫(圖5-7)。
圖5. 阿旃陀石窟群。
圖6. 阿旃陀的壁畫。
圖7. 阿旃陀石佛像。
我覺得和中國古文化和建築比,中國用土木泥結構比較多,印度則是石質。他們的石建築真是恢弘,很早就知道如何用石。秦兵馬俑自是極精彩,但確實是用材不同。秦磚漢瓦都是從泥土來的。而印度次大陸在地質運動中,產生了大量的石質,包括寶石和半寶石。這在我以後各處的遊曆中處處可見。這裏還有一條精彩瀑布和山澗(圖8)。
圖8. 阿旃陀的美麗小溪。
大概是第一次到了個看不到任何一個其他中國人的地方,連西方人也很少,能找個順利說說話的人不容易。大人和孩子都好奇地盯著我看,大概是沒有幾個中國人來過這裏。我還一時成了“明星”,很多印度人要和我合影。他們都極愛說“Hi”和“Hello”,還追著你說個不停。我開始很隨意地答應著,但下一句就是“money,money”。搞得我以後就以一付聽不懂的樣子示人。看洞的老人要給我照相。我明白是要付錢的。這裏的人很多不做無用之功。
但最精彩的可能還是這裏人賣東西的本事;那比我在中國哪裏看到過的都精彩。從洞裏回來,有個人在賣各種石頭。我真的喜歡原始的石頭。珠寶首飾我是一點兒也不懂,也不準備懂。那麽貴重的東西戴在我這麽粗心的人身上,就是太大的負擔,實在受不了。但大自然產生的千百樣的石頭(主要是半寶石和各式水晶)實在是太漂亮了。我從ebay上買過很多這樣的石頭,算是知道它們的名字,分類,和大概的價位。這個人就能在百千人裏看出他的買主,再加上賣東西的技巧,哄得我買了好幾塊他的石頭。不是太便宜,但真的漂亮!(圖9).
圖9. 印度來的美麗石頭。
但真正的“精彩“不在這裏,而是我回到入口處時。那是一片市場。那個送了我一小塊水晶的”熱情”人神出鬼沒的找到了我,熱情地請我到他的鋪子,還奉上一杯印度茶。Cha-cha,他們的茶字一定是這個來的。到處都有賣Cha的。我知道我上了他的勾,但也不好意思脫勾了。誰叫我一時貪心收了他那一塊小小石頭呢。他的店裏左挑右撿,最後買了一對小的黑色縞瑪瑙(onyx)的小象, 做工挺精致的 。還有一串(石榴石, garnet)的項鏈(想著送我的準兒媳婦), 也算是細致做工 (圖10). 25美元。 肯定是買貴了。 說實在就我的水平也不足以真的判斷真假, 就買個高興吧。有錢大家賺嘛。 我在這裏錢一出手, 周圍的小鋪的人都也個個來拉我。 每家都有很漂亮的石頭, 各有千秋。 在這裏我真的學會了如何說NO, NO。 很堅決地。就這樣還是有買了不少石頭。 學會了把價格砍到1/4 到1/3, 學會了很堅決地離開。 他們如果還想賣, 在最後一刻我上了車, 還會追來,不斷地敲著車窗。
圖10. 黑色縞瑪小象和石榴石項鏈。
大自然在這裏很和諧:千根萬係的大榕樹和研究地圖的猴子(就像我在各處走要做的事兒)(圖11-12)。
圖 11-12. 這種大榕樹在印度到處可見;野生猴子也是。
在我看來,這個石雕的民族體現的最輝煌的是我第二天(10/19/13)去的埃洛拉(Ellora)洞窟群(350-700 年)的第16窟。從整座大山上麵雕下去。真實大小的大象,廟堂(最高近30米),回廊,和各種雕像。20萬噸的石頭,100年的功夫。。。太震撼了,太壯觀了((圖13)。
圖13. 埃洛拉16窟,大象在右手。
隻有身臨其境才能充分體會,我實在沒有能力照下那種感官的衝擊。這些石雕設計者的想象力真是恢弘(借用了一張網上的圖)。
埃洛拉(Ellora)洞窟群的另一個特點之一是三教並存:印度教(17個窟),佛教(12個窟)和耆那教(Jainism;5個窟)。雖然>80% 的印度人信印度教,伊斯蘭的教堂和墓幾乎各地都有。 白色和半圓的洋蔥頂是它們幾乎不變的特征。還有簡約的墓葬(很多是露天的棺槨;圖14-15).
圖14-15. 奧蘭加巴德巴德清真寺(Kali Masjid)。
寶石的國度則是在粉城(Jaipur)和阿格拉(Agra)表現地更充分。泰姬陵上的每片葉子和花,在文字裏的一筆一畫都不是顏料畫的,那都是由鑲嵌在白色大理石裏的各色的半寶石(semi-precious stones)組成的。原來在她塔頂上的黃金和最貴重的寶石還被英國人拿走了。在這兩個城市, 到處是賣各種珍寶寶石的的,不懂就少買。你不可能勝過他們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