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張平: 下放滬郊青浦兩個月, 就參加高考了
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歲月便成了風景
作者簡曆
青浦插隊記
作者:張平
插隊落戶,乃是舉世無雙的一大壯舉。1968年,偉大領袖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隨即,全國各地開展了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大批城市知識青年下放到了農村勞動。直到1977年,約有一千七百萬中學畢業生被趕到了農村。
插隊落戶,顧名思義,就是把戶口安插到生產隊。
上山下鄉有兩大模式。一種是農場,另一種就是插隊。農場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每月發工資,收入有保障。插隊按出工數計算工分,平時發放口糧,到年底分紅。工分值各地相差懸殊,若是支出大於收入,則被稱為"透支戶″。
幸逢盛世,趕上了插隊末班車。我們這屆中學畢業號稱76屆,實際離校拖到了1977年。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上山下鄉已經完成了曆史使命。但是上海以來不及安排工作為理由,延續了原來的畢業分配方法,隻是取消了外地插隊,改到上海郊區。郊區原來隻有本縣人來插隊,沒有市區的學生。由於後麵取消了上山下鄉,我們就成為唯一在郊區插隊的一屆。學校所在的盧灣區對應的郊縣為鬆江和青浦。外婆家在青浦朱家角,便選擇了青浦。
插隊落戶通知書
1977年6月4日,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辦公室發來了插隊落戶通知書。9月10日,由老師陪同,送到了青浦縣沈巷公社,安排在沈巷大隊第二生產隊。每一個下鄉的知青由市裏補貼1200元,其中600元用於建房子,600元用於添置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公社統一發放煤油爐、臉盆、馬桶等。來不及蓋房子,安排暫住在村民家裏。房東爺叔是一位木匠,常年在外打工,蓋了兩層的樓房,是當時村裏最好的房子。
時值農閑,為照顧新來的知青,讓我跟著婦女們下田幹活。第一天是給農田澆水,大家挑水桶,我在河邊往水桶裏灌水。本想把水灌滿不就行了,誰知第一個就叫了起來:“哎,太滿了,我是五分的!”什麽意思?經解釋才明白,這一位評的工分是五分,挑水也得在五成左右。可我剛來乍到,麵孔都不認識,怎麽知道是多少工分呢?沒辦法,隻好來一個問一個,根據不同的工分灌入不同的水量。還真是多勞多得哦!
青浦是水網地區,盛產水生產品,茭白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正值收獲期,隨大家一起采摘茭白。幾天下來,還有個意外收獲——生吃。剛采的茭白茭肉飽滿,水分充足,咬口清脆,還有一絲淡淡的甜味。
雖然與婦女們一起幹活,但作為優惠,新來的知青第一年的工分按照強勞力計算。
沒幾天,回家過國慶節。節後回到隊裏正準備繼續幹活,接到家裏來信,告知今年恢複高考了,我們這一屆是作為應屆生參加,錄取比例會高一些。粉碎“四人幫”前,鄧小平複出時曾經說過要恢複高考,但誰都不知道具體如何實行。現在有了確切的消息,那就趕緊複習吧。這時,就體現出插隊對農場的優越性,不必申請、批準,可以自行回家複習了。
說是應屆生,實際已經離開了學校,沒有考試範圍、複習大綱,沒有老師輔導。應考者從66屆到76屆,課文內容差異巨大。考什麽?複習毫無頭緒,隻能把自己的中學課本找出來,從頭看一遍,幸虧課本都還留著。也找來看過老的課本,難度高幾個等級。按那個標準出題,就隻能死翹翹了。
複習期間,親戚朋友中有當老師的,零星請教過幾次。反正能學多少是多少吧。聽說有的學校組織已經畢業的學生回校複習,真是令我們羨慕不已。
11月初,沈巷公社要初試。為了不影響白天幹活,晚上在沈巷中學考試。第一天考數學,題目不算難,基本按應屆生的水平出的題。第二天早上還沒起來,就聽窗外有人嚷嚷,說我考了第一名。晚上考前廣播裏報數學成績,第一名99分,第二名86分,其餘的不滿60。扣1分是把約等於寫成了等於。再考語文兼政治。基礎知識也沒有什麽難度,隻是華主席的十六字方針沒有背出來,扣了大分。考完就回家了,沒看到考卷,後來據說是89分。不管初試成績如何,隻要自己報名,都可以參加正式考試,看不出初試起了什麽作用。
接著填誌願,先填草表,後填正式表。父親兄弟姊妹近十來個,除了父親學的是文科,其他人都是讀的理科。而且,文化大革命中,文科生受衝擊的比例更大。順理成章,填報了幾個名校的理科專業。
正式考試在12月11、12兩天,考場在青浦縣城,報名費5角。
11日早上,朱家角坐公交車到青浦,找到設在青浦一中的考場。懷著忐忑的心情邁入考場,迎接人生最重要的考試。為了掌握時間,特意借了一隻手表。上午考數學,題目不算難,挑會做的先做完。有一題要畫圓錐展開圖,圓規沒帶,經監考老師同意,問鄰桌女孩借用。歸還時撇了一眼她的考卷,隻有寫了兩行字。附加題是微積分,都是最簡單的題型。微分題見過,隨手就寫出來了。積分沒見過,隻能放棄。有一題寫橢圓方程,其實不難,不知為什麽一下子懵圈了。
交了卷往外走,聽見邊上有人在說到這題,一下子反應過來。哎呀,這一下少了10分呀!正在懊惱,帶隊的老師迎麵走來,滿懷希望地問:“怎麽樣?”“不行啊!”“怎麽你也不行?”一臉驚愕之色。後來聽說有老三屆的考生花了20分鍾就做完交卷了,感到很驚奇。
吃了午飯,時間還早。曲水園就在附近,便買了張門票,進去休閑一番。雖躋身上海四大名園,卻給人破敗之感。
下午考政治,自我感覺還行。晚上在親戚家過了一夜。
12日上午,物理和化學合並在一張考卷。題目都做了,不知對錯。
中午還是在曲水園消磨時光。
下午考語文,作文題目二選一。我選的是議論文"`知識越多越反動′嗎?″作文占語文分數的90%。那些年盡寫這類文章,寫起來還是得心應手的。
考完後,又在縣城體檢,身體良好。
年底,生產隊分紅。工分4.5,每工單價0.965元,那時可算是挺高的哦。結算欠款52.88元,做了一回透支戶。分紅包不能是空的,塞了五塊錢現金。
過了春節,2月21日早上,在朱家角遇到公社負責考試事宜的工作人員,從縣城取回兩份錄取通知書。沈巷中學的一位老師錄取在師範大學,我錄取在上海海運學院起重運輸機械係。知道錄取了當然很高興,錄取在這個學校又稍感意外。填誌願並沒有這個學校,倒是填過類似的專業。文革中父親曾蒙受不白之冤,而海運學院給人的印象是可以出國的,能進海運學院,說明政治背景沒有問題,這就從側麵澄清了謠傳。那時出國政審可是很嚴格的哦,雖然這個專業與出國沒有什麽直接關係。
拿了入學通知書,辦理戶口遷移手續。煤油爐、臉盆可以帶走,正愁馬桶怎麽辦,公社經辦人提出把馬桶留給他,就做了一個順水人情。臉盆質量極佳,用了十年不壞。
坐滬朱線回上海,終點站在徐家匯。26路駛出站台,見插隊在鬆江的同學拿著行李向車站走來,看來也是考上了。
上海海運學院新生入學注意事項
1978年2月28日,到海運學院報到,開啟了新的人生。回頭算來,戶口遷去遷來,不到半年。下田幹活的時間不到十天,還不如學農的時間長。後來中央文件規定,77、78級學生上大學前下鄉的知青,讀書期間計算工齡。多了四年工齡,亦是意外的收獲。
2018年,故地重遊。青浦縣改成了青浦區,沈巷公社的建製已不複存在,全部歸屬朱家角鎮。
沈巷公社原址
當年的農田成片拆建。沈巷二隊還沒有輪上,聽說也快了。村裏的老房子大多住的是外來打工者,本村村民除了少數老人,年輕人都進城了。看望了房東嬸娘,老當益壯,精神很好。談起當年之事,恍如隔世。
與房東嬸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