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七七事變八十六年紀念日,中國人銘心刻骨的日子,難以忘懷。
七七事變標誌著中國全麵抗戰的開始,但仍有不少未解之謎。
1.七七事變究竟是日本軍方的擅自行動還是日本政府蓄謀已久的事件?
無數的曆史證據表明他是日本政府、財閥、政黨、軍隊的共同意誌,絕對不是什麽少數軍人的擅自行動?
早在1927年,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就組成了所謂的田中內閣,內閣在1927年召開東方會議,這場會議幾乎聚集了來自日本的高層,其中就包括日本駐華公使、日本外相、內閣長官等。
這場會議主要就是探討如何侵略和奴役中國,甚至把侵華戰爭當做日本的國策。
與此同時位於東北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也主張向華北進軍,目的就是為了略奪東北以外地區更加豐富的資源。滿鐵先後兩次派遣考察團到華北進行考察,明確指出了奪取山西煤炭和控製華北鐵路幹線的重要性。
1935年察哈爾事件開始,國民政府步步撤退,放棄了河北、察哈爾地區的主權,甚至在華北地區成立了所謂察冀政務委員會,其政府的主權處於半獨立的狀態。
從政府、財閥,然後再到軍隊,日本政府發動這場政變原本就是蓄謀已久。侵占東北之後,全日本上下都在謀求如何擴大在華的殖民地,這不得不說根本不是日本軍方單方麵的決定。
2.那麽士兵真的失蹤了嗎?結果又如何?
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炮轟宛平城給出的理由是士兵失蹤了,軍中甚至流傳這名日本士兵被中國軍人給殺害了。其實那名士兵確實暫時消失了,不過在日軍打算炮轟宛平城之前,這名士兵就已經歸隊了。
1938年,日本著名的《朝日新聞》在采訪華北駐軍豐台隊隊長一木青直時披露了真相,他在采訪當中承認了這名士兵在發動戰爭之前就已經歸隊了,他的想法是如何以這個東西為借口攻擊對麵的中國軍隊,如果不拿出這個借口的話,日本有可能錯失發動戰爭的機會。
為了防止事件敗露,日本軍方強令要求這麽士兵退伍回到日本,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宣稱是因為“生理需要”,把這名士兵調往緬甸戰場,這位士兵於1944年死於中國遠征軍孫立人的部隊之下,也算是罪有應得。
中日兩國是宿敵不假,時至今日,中國仍是日本惡行的堅決抵抗者。日本堅持向海洋排放他們自稱安全的核廢水,據說連聯合國相關組織也認可,就連韓國這樣一貫對日強硬的國家,最近好像脊梁也不那麽直了,這一點中國政府所作所為應該給與點讚。
日本政府對過去的罪惡不道歉、不悔過,而且頻頻亮出新的動作,中日關係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