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前夜”

七七事變“前夜”

從後世來看“七·七”無疑是個曆史性的節點。1840年來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的中國,從此處走向了崛起與複興。對日本而言,從決定發動戰爭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幻想”就已經注定破滅了.

 

日本政策的改變過程——從蠶食到占領

說到七七事變,就不得不提起日本以侵略中國為核心的“大陸政策”,該政策在日本有著深刻的思想基礎。

 

在幕府末期日本的知識分子留學西方時,歐洲國家正在維也納體係下生存,這套戰勝國宰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的弱肉強食的強權理論,深深地影響了早期日本精英們的思想。

 
 

所謂國際會議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誰力大,誰說話

 

對於日本來說,最直接的強權輸出地便是朝鮮和中國。但以日本的體量,想一口吞掉中國無異於癡人說夢,因此“七七事變”前日本一直采取蠶食政策。

 

九一八事變、熱河事變、塘沽協定、何梅協定、華北自治,日本通過一係列小規模行動不斷摸清了中國軍隊的真實戰鬥力,也一點點考量著民國政府的底線。

 
 

“何梅協定”

 

“七七事變”的前一年,1936年的兩場政變改變了中日兩國的曆史走向。

 

日本爆發了二二六兵變,主張“優先改造日本國內”的皇道派被鎮壓,主張對外征服的統製派得勢,於是日本海陸軍還是擴編並蠢蠢欲動。

 

當時的日本,士兵多出身農民家庭,生活上基本處於赤貧狀態。而軍隊則在不停的折騰與擴軍...於是日本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死循環”,對外侵略遠比國內折騰更能解決“燃眉之急”。

 
 

同時在1936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國共停止內戰,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日本寄希望於中國政府繼續埋頭內部事務、在華北等地無暇分身的企圖告吹,逐步蠶食的政策此後已經不再容易輕易得手。軍部從此不再主張“華北自治”、炮製“第二滿洲國”,而是準備代之以直接的軍事占領。

 
 

中國自救——尋找國際盟友

 

日本的狼子野心,讓當時的中國政府深感脊柱發涼。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開始尋找盟友。自1932年起,中國依靠德國軍事援助,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良性道路。1933年隨著“德國國防軍之父”馮.塞克特來華,國民黨部隊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一個層級上的飛躍。

 
 

漢斯.馮.塞克特(挎望遠鏡的老頭),一戰時他已經是德國陸軍參謀長

 

德國也迅速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國民政府也成為德國軍火的大買主,1936年德國向中國出口的武器占其武器出口總額的28.8%,為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提供了SFH-18榴彈炮、一號坦克、98K步槍、He111轟炸機等一係列作戰物資。

 

德國國防部還準備為國民政府新裝備41個師,以及徹底重新裝備一直以來用“滿清遺老”做主力的中國海軍。

 
 

德國曾計劃向中國出售兩艘潛艇

 

顯而易見的是,這些德式裝備和德式戰術體係讓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在短時間內得到增長,淞滬抗戰中日軍付出的損失便是最好的證明。

 

隨著裝備水平的增強,國民政府的自信心也逐漸增強,在對日談判中的立場也逐漸轉硬。不過立場強硬並不能掩蓋國力衰頹,國民政府亦深知留給他們的和平時間不多了。

 

在七七事變前的6月9日,孔祥熙使團還訪問了柏林,與空軍部長戈林、國防部長勃洛姆堡、以及希特勒進行了會談。並獲得1億帝國馬克貸款用於購買德國商品,主要是武器和軍需品。

 
 

中國自救——經濟改革

 

除了軍事上的自救,國民政府在經濟上也開始了一係列改革,1932年末國民政府發布了對黃金、鷹洋等通貨的限製令,將全國造幣權統歸中央,並於1933年10月實行“廢兩改元”,將銀元作為法定本位貨幣。

 

自此中國銀本位製得以確立。但日本在華北偷運白銀嚴重動搖了中國的銀本位基礎,為挽救危局,財政部長孔祥熙決定禁止白銀交易,實施“白銀國有化”,並立即發行法幣作為流通工具。

 
 

1936年發行的一元麵額法幣

 

但如果沒有列強支持,新紙幣還是無法取得國際信用。當時日本正拚命破壞中國的幣製改革,而英國也因顧忌對日關係,拒絕了孔祥熙的“穩定貸款方案”

 

最後還是通過談判,以中國向美國出售近2億盎司白銀,實現了法幣與美元的掛鉤,從而為法幣發行夯實了基礎。日本看到了這一幕以後,深知蠶食中國已經完全不可能,因為此時中國貨幣已經穩定,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合作也更加緊密,感到野心受阻的日本人坐不住了。

 

風雨前的平靜

 
 

九一八事變紀念館

 

自從“九一八事變”之後,在北平,“每一個春天總要重新發現一次戰爭的陰霾的”。可是1937的春天,“一種稀有的平靜空氣”彌漫於中日之間。3月,日本組成了一個由實業家和銀行家的經濟使團來中國訪問,還得到蔣介石接待,他們後來也做了一個非常樂觀的報告。不過,還是有人從這個平靜得有些詭異的空氣中嗅到了令人不安的氣息。1937年5月,蔣介石的政治顧問,中國通歐文·拉鐵摩爾就曾說過:“這太像1931年了,太平靜了,平靜得不能讓我們放心,我們怕又要見到一個‘九一八’!”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大概也沒有想到,兩個月後,他的預言竟然成了現實。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軍進攻沈陽

 

在一片虛假祥和中,國民政府也並不是毫無準備,1937年6月26日,新一期廬山暑期訓練團如期開業。這一次的訓練內容,以“抵禦外侮”為目標的訓練內容明顯增多。

 

從七七事變到全麵抗戰

 

7月7日晚至8日淩晨,因為日本率先挑釁,中日雙方爆發零星交火,但事件很快平息,隨後雙方開始進行了漫長的談判,因為雙方條件不一致,談判始終沒有什麽進展,日本政府也在談判期間召開緊急會議,通過了向華北緊急增兵的決議,近衛文麿內閣決定動員本土的3個師團,並動員關東軍和朝鮮軍,向華北增兵。僅7月22日一天,日本就在天津港卸下了10萬噸軍用物資。

 

7月17日,日本內閣提出了解決事變的條件,其中包括“29軍軍長宋哲元向日本道歉”,“中國軍隊撤出八寶山附近”,“處分率先挑起事端的部隊長官”等,日本的態度令國民政府對中日和平感到絕望,麵對日本和國民政府的雙重壓力,宋哲元的應對方針是打打停停,再隨時觀望,他深知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所以要等國民政府的中央軍到達北平。但此時日本已經不給他們會師的機會。

 
 

1937年7月,日本占領廊坊火車站,圖片來源:頭條號廊裏坊間

 

7月25日,中日兩軍在廊房車站因電信線路修理問題爆發“廊坊事件”,日軍200餘人由天津開到廊房車站,借口修理電線,占據車站,切斷平、津交通;7月26日,駐豐台的日軍一個大隊以“護僑”“保護東交民巷使館區”為由開入北平城,在廣安門與中國守軍交火。日軍以此為借口,向29軍發起全麵進攻,第二天北平陷落。

 
 

去往石家莊的日軍

 

日軍順利占領北平後繼續向南推進,不久即到達石家莊至德州一線。陸軍省隨後從本土、關東軍和朝鮮軍屢次調兵,又投進了數萬軍隊,按照日軍的設想,隨著軍事壓力的增加,像中國那樣的軍隊是不堪一擊的,立刻就可以使南京政府屈服。但是中國的抗戰烈火越燒越旺,中國軍隊的戰鬥意誌益加昂揚。

 
 

日軍進攻上海

 

到了8月13日,事變終於延燒到上海,中日戰爭由華北的局部衝突演變為全麵戰爭。

 

此後的曆史進程對於兩國來說,就像是個拋物線,日本即將滑落萬丈深淵。中國則在深淵中艱難的摸索前行,直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光明之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