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的中國

本帖於 2011-01-15 12:09:02 時間, 由超管 論壇管理 編輯

糾結的中國

關於對2010年的總結和對2011年的預測,在進入新年後開始低調,或者該說的都說了。

A中國模式

到底有沒有所謂的中國模式?

答案顯然是不確定的。因為中國目前尚未改變文藝複興以來,一直沒有在如何構造一個好的、易居的、有普世精神的地球上有所貢獻。要麽總結為新世紀以來中國發展迅速,是因為中國有低人權的成本優勢。這樣的論調,常常既有前瞻性——認為虛頭八腦的中國模式不可持續;又有曆史縱橫,和前蘇聯比較,和拉美的某個時代、和南非種族時代比較,認為曆史可能驚人相似,中國目前的好壞可爭論,缺點近乎那些國度到頂之後,走下坡路的時候。還有切合實際的角度,比如總結為龍象之說的中國和印度之比較,後者常常被認為暫時落後中國,但遲早要超越中國的。

歸根結底一句話,來源於文藝複興之後的有普世精神照耀的全球化進展,中國不僅對人文的自由、民主沒有貢獻,也無重大創造推動全球科技的進步。翻開曆史書,這似乎是一個難以辯駁的事實。

雖然有人(張五常)說目前中國肯定做對了什麽,否則經濟無法在新世紀短短10年時間,總量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假如這是低人權成本造成的結果,就不那麽令人欣喜。可是你要是試問一下,全球低人權的國家是否隻有中國一個?那估計會看別人的不屑的臉色。

或者你也比較一下,比如說假如中國不是從某種低人權的角度出發進行自己的經濟運行,而按照某種高人權的角度(與低人權相比,就應該有一個正常的人權成本或者高級一點人權成本)出發——我們也回顧曆史的發展,這可能嗎?這是1949年以後可能,還是1840年後可能,還更遠一點1500年可能呢?或者幹脆浪漫地想象一下,中國不到高人權的時候,就別發展經濟算了。

雖然沒有比較的分析,估計是無法令人信服的。但有所比較的分析,就一定令人信服嗎?答案未必是肯定的,因為黑的和白的也無法比較出相似的地方。有無中國模式?也許都不是在比較中得出的,而就是簡單地對中國現實的描述。至於從這個現實出發的中國,其未來將何處去?恐怕不是簡單地說一句普世的話語,就能找到指路明燈的。若是用比較方式得出中國應該如此,或者應該如彼,那麽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據說種族綿延最有曆史性的一個國度,拿誰來做比較?誰是中國的引路人呢?現實的中國好像還沒有徹底的言論自由,但各種充當引路人的主義卻大肆流行,它們相互對立的時候,比之健康小報上報到吃肥肉好,還是吃肥肉壞還要多。

答案很多,多到我們想不到,可事實上也許根本沒有答案。中國的現實在快速的變化之中,用一個看似矛盾,卻基本穩定的結構回答了這一切很多的答案——這個現實的上本身基本上跳出爭議、探索、吵鬧、不屑,乃至要死要活的非此即彼,雖然並非無動於衷、毫無反應,也無法無動於衷和毫無反應。

當下的中國國家結構,其實有兩層共存的模式,雖然是執政的一元化,但是多元的主義和利益在相互碰撞,這意味一切皆有可能,但更有可能意味著一切皆不可能,是誰都說了不算的。盡管這難以有什麽未來如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雙重結構裏,沒有人會是最後的主角,更不要說他的主義及其利益一定是最好的和最優的,也許連次好、次優的結局都在糾結之中。

B永恒的房價

不說房子,似乎不足以談今日之中國,不足以對中國預期做判斷。

可以簡單地下一個結論,中國房價背後的經濟問題,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的政治問題,甚至是以房地產行業為線索,還基本描述出中國的政治圖譜。用坊間流行的微博體語言來說,就是房價是總理說了算,還是總經理說了算。

這是一句很黑色幽默的話,基本總結了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困境,是繼續市場化?把價格問題交給市場管理;還是市場化過程的問題,市場不是全能的,要伸出政府之手管理價格問題。

若是市場化的價格,其實房價的問題就是總經理說了算,而不是總理說了算的。因為總經理是投資的主體,他說了算的房價是對市場的反應。一個總經理對自己投資開放的房子無權定奪,哪裏還有什麽市場經濟?

但高房價已經成為中國的焦點,焦點之中認為這樣的高房價高度幹擾到了民生,因為大部分老百姓買不起房。這隱含著一個背後的邏輯,雖然不一定很普世精神想到低人權,但仿佛是秉承《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傳統,一談到老百姓買不起房,天下寒士無屋可住,那就是中國政治最不清明的地方。

但這個邏輯其實忘記了,房價高企影響到購房能力,和有無房子住是兩回事情。更為吊詭的是,假如從房價高而關係到民生、關係到弱勢群體的角度說,中國農民在原居住地卻從來沒有吵鬧過沒有房子住、房價高,而隻以各種抗拒拆遷的方式堅守自己的土地。

凡此種種現實衝突,難道真的因為中國的房價高嗎?或者我們在冒天下之大不韙問一下:中國房價真的高嗎?假如這一問會成為全民公敵,而不想這麽螳臂當車,就換一個方式,問一下房價為什麽就高了呢?這估計不會被罵,因為房價隻是一個事實,高還是低,是比較後的結果,而不是事實自證的結果。

價格的高低,通常可以接受的是與曆史數據的比較。但中國地產的商業價格記錄時間太短,因為中國地產從計劃經濟到商業性的改革本來就短。在這個曆史周期的前半段,我們幾乎無法把當時的房價看成市場價格,無法完整分析其商業波動周期。因此和曆史房價相比來說高說低,就像白菜和蘿卜的比較,而不是同一性質的房價曆史數據的比較。

中國的地產市場形成目前的房價被說成很高、很高的狀態,花了差不多23年的曆史,這期間充滿漸進似的的變革。

1987年兩個中型城市煙台和蚌埠試點:“房子也是一種商品”開始,到1998年停止實物分房、1999年停止福利分房、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住房全麵推向市場為止。在這個過程中,最為市場化的標誌,應該是2002年以後——即當年71日,國土資源部製定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

而之前房地產行業中最重要的成本:土地,是沒有市場競價機製的(現在當然也很不徹底,或者說就不是)。可以說商業房價的曆史數據比較,從2002年後才開始有些大概的意義。但這8年,中國地產是一個不斷上漲的牛市周期,我們隻看到房價的上漲及其後果,沒有看到過房價下跌及其後果。因此曆史地比較現在房價是否合理?得不出什麽全麵的結論。因為我們無法肯定房價下跌8年,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什麽?是好是壞?利益是誰得了去。雖然我們仿佛知道房價上漲了8年,中國已經離不開地產行業了,但這種離不開卻又造成了房價似乎太高,太不合理。

但什麽是合理的房價呢?通常國際上衡量地產價格有兩個量化的指標,一是所謂價租比,一是所謂收入和房價的比。而這兩項指標,早2007年前中國就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了,所謂房價太高,大約是這樣比較的結果。換言之,就是樓市降低到2007年前的水平,房價也未必合理。

尤其讓人費解的是,已經太高的房價還在漲,於是房價瘋狂的判斷應運而生。但判斷房價瘋狂的人自以為很理性,他們說價格遠遠脫離了樓市應有的價值,有泡沫,需要刺破。那些自命能夠發現價格裏麵價值的人,心理有了價值的前提,卻視而不見了價格波動之中人類的無能。他們要求政府為房子的價值調控房價,最典型的辦法無非是計劃一下,在核定成本的基礎上,再給一定的“合理”利潤,然後這就是價值理念下的合理價格。

但成本核定和合理利潤是否能有合理價格暫且不說,就說這樣的設想,把本來是市場交易的結果:價格,變成政府的權利:價格管製,我們能有什麽指望?指望政府有能力管好價格嗎?答案常常是否定的。因為它要麽造成短缺,市場無可交易的商品——中國改革前的計劃經濟階段;要麽造成黑市和走私流行,這在中國早期開放、價格雙軌製時最為典型。

而管不好價格的政府,使用管製價格的權利,其利益分配的好處是誰得去了呢?真是“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嗎?那可不一定。比如限價的經濟適用房,是典型的價格管製,但經濟適用房都是誰在住呢?答曰:公務員,可見價格管製惡劣後果之一斑。

對照這個後果,罵罵房價高,也就算了;歡呼價格管製,還是悠著點吧! 想著這有好結果,更像是春秋大夢!——因為無論控製住了房價,造成房價飛速下跌,其利益是誰的?隻有天知道。

對這樣的糾結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呢?答案是消極的,暫時看不出有什麽好辦法。

中國的政治、經濟也許並不完全糾纏在地產行業之中,但中國的很多大問題都像地產行業這樣,無法離開又飽受爭議、充滿衝突。就如同地產市場不好的時候,天下會著急,尤其是地方政府特別著急;而地產大好的時候,天下更急。也許地產市場的事情還好解釋這種錯綜複雜,因為地產市場太年輕,而我們想在這個市場上索取得又太多和太不相同了。但無論如何它就是經濟的一個部門,一個行業而已,就是出現泡沫破滅、徹底的蕭條,人也不會死,天也不會塌。

也許對2011年來說,中國政治、經濟最為現實的結果,依然是“太陽照常升起”和“一切皆有可能”的共存,而這樣的共存基礎是唱濫的“維穩”。可能中國漸進式的改革,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共同體,不急是假的,急了也沒有用。

所有跟帖: 

很好的文章 -阿紫紫的故事- 給 阿紫紫的故事 發送悄悄話 阿紫紫的故事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6/2011 postreply 05:08:0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