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67:三十三、龍井問茶(下)

                                                                  龍井問茶(下)

   風簧嶺本來相當荒僻,植被稀疏,經過辯才整治,種了很多竹子,於是“多蒼筤篠簜,風韻淒清,至此林壑深沈,迥出塵表,流淙湉湉,自龍井而下,四時不絕”(《西湖遊覽誌》)。所以辯才取嶺名為風簧。

   在《宋史》中和包拯合傳和齊名的“鐵麵禦史” 趙汴(1008-1084),神宗初拜參知政事(副相)。後因反對新法罷相,去任地方長官,兩度出任杭州知州。他和辯才是好友,幾度到龍井拜訪他。辯才退居龍井那一年,趙汴也從杭州知州任上退休,離杭前出遊南山宿龍井,與辯才促膝長談。元豐七年(1084),趙抃去世前不久再度去龍井,看望老友辯才,在龍泓亭賦茶詩一首:“湖山深處梵王家,半紀重來兩鬢華。珍重老師迎意厚,龍泓亭山點龍茶。”辯才也有和詩:“南極星臨釋子家,杳然十裏祝春華。公子自稱增仙籙,幾度龍泓詠貢茶。”

    辯才和蘇弑也是至交,在蘇軾的政敵呂惠卿當政時,曾遭杭州僧人文捷的排擠,一度被迫離開上天竺寺回於潛老家西菩寺,後來文捷倒台,又被請回上天竺寺,蘇東坡都有詩文記載。蘇軾三個兒子:蘇邁、蘇迨和蘇過,最後死於江蘇常州的武進,常州蘇氏一族就是蘇過的後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次子蘇迨出生後體弱多病,4歲還不能走路,雖經多方求醫,卻未曾見效。辯才知道後,讓蘇迨“於觀音前剃落,權寄緇褐”,親為摩頂治病,結果立竿見影,蘇迨行走如奔鹿,長大後被朝廷授予承務郎,一時傳為美談。為此,蘇東坡作詩稱謝雲“我有長頭兒,角頰峙犀玉。四歲不知行,抱負煩背腹。師來為摩頂,起走趁奔鹿。” 蘇東坡回京師後,還請辯才訂造地藏菩薩像一尊及侍者二人,迎取到京師寺中供養。蘇軾在杭州時常去龍井壽聖院拜訪辯才。

   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十二月,蘇軾第二次任職杭州離開前,再一次去拜訪辯才。因二人情誼深厚,在煮茗論道間,話緣投機千句少,不覺天色已晚,於是蘇軾夜宿壽聖院,次日與辯才依依惜別。辯才也因情忘了自己所訂送客不過溪的規定,送客過了歸隱橋,二人還以詩相和。辯才詩唱道:“政暇去旌旗,策杖訪林丘。人惟尚求舊,況悲蒲柳秋。雲穀一臨照,聲光千載留。軒眉獅子峰,洗眼蒼龍湫。路穿亂石腳,亭蔽重崗頭。湖山一目盡,萬象掌中遊。煮茗款道論,尊爵致龍優。過溪雖犯戒,茲意亦風流。自惟日老病,當期安養遊。願公歸廟堂,用慰天下憂。”過幾天,蘇軾也和詩一首:“日月轉雙轂,古今同一丘。唯此鶴骨老,凜然不知秋。去住兩無礙,人天爭挽留。去如龍出山,雷雨卷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鱉爭駢頭。此生暫寄寓,常恐名實浮。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送我還過溪,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遊。大千在掌握,寧有別離憂。”詩中充分表達了二位至友“煮茗道論”、“永記二老遊”的難分難舍的情結。後來辯才還在老龍井旁建亭,以示紀念。後人稱它為“過溪亭”,也稱“二老亭”,並把辯才送蘇東坡過溪經過的歸隱橋,稱之為“二老橋”。蘇軾手書《次辯才韻詩帖》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元祐六年(1091)的秋天,辯才自知來日無多,即將化去,就入室晏坐,謝卻賓客,不再言語、飲食。他召來同鄉好友參寥,告訴他說:我已西方業成,如果這樣連續七日沒有外魔橫衝,佑協吉祥而逝,那我的心願就滿足了。到第五日,辯才以偈告眾,與大家作別。到第七天,九月三十日,他奄然圓寂。

    辯才去世次年五月,其徒惟楚攜帶一軸辯才圓寂那一天蘇軾在潁州題與辯才的書函,來到時在揚州任知州的蘇軾衙舍,請求題跋。蘇軾才知道去年寫信的當天辨才圓寂,而再往前一年九月三十日是他離任杭州到龍井和辨才告別的日子。蘇軾深深地為失去這位方外摯友而歎息不已,並作偈祭奠,中有:“雖大法師,自戒定通。律無持破,垢淨皆空。講無辨訥,事理皆融。如不動山,如常撞鍾。如一月水,如萬竅風。八十一年,生雖有終。遇物而應,施則無窮。” 十月,辯才骨塔落成,蘇軾又讓弟弟蘇轍撰寫辯才大師的塔碑銘文。頌曰:“辨才真法師,於教得禪那。口舌如瀾翻,而不失道根。心湛如止水,得風輒粲然。以是於東南,普服禪教師。士女常奔走,金帛常圍繞。師惟不取故,物來不得拒。道成數有盡,西方一瞬息。西方亦非實,要有真實處。” 明朝中後期,壽聖院破落,辯才塔也被鄉紳李某毀。為了紀念辯才大師,2011年12月22日重建的老龍井辯才塔落成,上麵刻有上述蘇轍的長篇《龍井辯才法師塔碑》銘文。

    陸羽對杭州茶評價不高和龍井茶一直默默無聞,與明代以前茶葉加工方法、飲茶方式有關。漢晉六朝飲茶法,是“渾而烹之”,煮成濃厚的羹湯而飲,和蔬菜羹湯吃法沒有兩樣;唐代是製成餅茶,用煮茶法飲用。陸羽在《茶經》裏講述了當時的飲茶方法和評價茶葉好壞的標準;宋代則加工為團茶,流行的是點茶法,還舉行鬥茶,鑒別茶葉的好壞和點茶師的水平。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詳細說明了點茶的方法;現代的泡茶法是在明代以後才開始流行的,茶葉也不再加工成餅茶、團茶,而是現代常見的散茶形式。明代中期以後,炒青散茶成為茶葉加工方式的主流,龍井茶十分適合這種加工方式,知名度就高起來了。

    明代萬曆(1573~1620)年間的杭州人高濂在《茶泉論》中說龍井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僅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龍井者,方妙。而龍井之山,不過十數畝。”文中說,由於龍井茶產地山靈水美,加之炒製“甚精”,又所產不多,終使其地所產的龍井茶,成為妙不可言的“妙品”。這不過十數畝之地所產的龍井茶,就是當今獅峰龍井茶的產地。高濂是個知識非常淵博的人,寫潘必正、陳妙常愛情故事的傳奇《玉簪記》是他的文學代表作,而他的《遵生八箋》又是古代養生方法最係統的著作。

    不過,當時龍井茶盡管品質不差,卻還不很出名。高濂因為是錢塘人,對家鄉的偏愛,才會寫下上述一段文字。同時代的湖北公安人袁宏道,就認為龍井茶的質量比不上當時的名茶徽州鬆蘿茶(即今天的黃山毛峰)。他說:“餘嚐與石簣、道元、子公汲泉烹茶於此。石簣因問龍井茶與天池孰佳,餘謂龍井亦佳。龍井頭茶雖香,尚作草氣,茶品遜於徽州鬆蘿茶。”

    清代,西湖龍井茶茶園麵積迅速擴大。據清陳撰所著的《玉幾山房聽雨錄》中說龍井“兩山產茶極多,寶雲山為寶雲茶,天竺香林洞名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名白雲茶,葛嶺名雲霧茶,龍井名龍井茶。南山為妙,北山稍次。龍井色香青鬱,無上品矣。”表明在清初,龍井茶多指龍井山所產茶。

    也該龍井茶走運,碰上乾隆下江南,在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中歇腳,和尚端來一碗龍井茶。胡公廟正式名字叫顯應廟,胡公是真宗、仁宗時兩度的杭州知州,有恵政,退老西湖,死後葬於此地,因幾次顯靈異,遂立廟祀之。乾隆旅途勞頓本已口渴,加之廟裏環境優雅,品飲效果自然好。茶名龍井,山名獅峰,廟前茶樹又有十八棵,皆是吉兆。乾隆不禁龍顏大悅,當即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禦茶”,史書上並沒有上述關於胡公廟的記載,這僅是個傳說而已。史書上有記載的是乾隆十六年(1751),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觀看了茶葉的采製,作了《觀采茶作歌》詩;二十二年第二次來到杭州,他到了雲棲,又作《觀采茶作歌》詩一首;五年後,即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再來到了龍井,品嚐了龍井泉水烹煎的龍井茶後,欣然成詩一首,名為《坐龍井上烹茶偶成》;時隔三年,第四次南巡時,又來到龍井,再次品飲香茗,也再次留下了他的詩作《再遊龍井》。

    不管怎麽說,從此龍井茶名聲遠揚,官府嚴加督導,茶農悉心嗬護,龍井茶品質大為提高,不僅躋身名茶行列,甚至躍居榜首。十八棵禦茶每年春茶的產量僅一公斤左右,極少投放市場,究竟價值幾何?1998年的一場拍賣中,當年的五十克禦茶最高拍到了一萬元。時隔七年,再度拍賣五百克當年禦茶,以七十二萬八千元落槌。

    通常說的龍井茶,從事生產、銷售茶葉的專業人士稱為西湖龍井,指的是西湖西麵和南麵群山出產,加工成片狀的炒青綠茶。民國時期,西湖龍井分為“獅、龍、雲、虎”四個字號。這既是產地的區分,也是龍井茶品質由高到低的排序。產地小氣候和水土條件不同,造成各字號龍井茶的品質也有差異,在龍井村胡公廟十八棵禦茶的茶園內石碑上有所記載。以獅峰為中心,它們的產地分別是:“獅”字號產地有獅峰腳下的胡公廟、龍井村、棋盤山、上天竺等地;“龍”字號產地在其東南的翁家山、楊梅嶺、滿覺隴、白鶴峰一帶;“雲”字號產地在其西南的雲棲、五雲山、鋃鐺嶺以西地區;“虎”字號產地在更南一些的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附近。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位於龍井村和雲棲之間的梅家塢所產龍井茶開始聲名鵲起。此後改為“獅、龍、梅”三個字號,梅家塢產量更是後來居上,現在已占總產一半,不過品質仍然以獅峰為優。

    1970年代,筆者曾從錢塘江畔沿九溪十八澗一帶溪邊的彎彎山道而上,沿途飽覽山色溪流,充滿野趣。沿途有村民開的小飯店,可以說是現在農家樂的雛形,在溪澗旁的魚塘裏用網兜撈上活魚,現做的西湖醋魚和宋嫂魚羹,味道好極了。所經之處,茶園滿山坡,接近龍井村的茶園正是獅字號的龍井茶產地。最後,在龍井村看到幾乎家家戶戶都支起鐵鍋炒青茶,全村彌漫著茶葉的清香。買下茶姑當天采下的茶葉,請炒茶師傅用手當場炒製,當年還沒有電炒茶裹,用的是鬆木柴。再在炒鍋旁邊的涼棚裏,用泉水泡上一杯剛炒製好的龍井,慢慢品嚐,爬山的疲勞全然消除。

    2010年的秋天又去過一次龍井村。驅車在西裏湖西側楊公堤中段的丁家山附近,向西拐進龍井支路。北麵是一大片水麵,靠岸種植蘆葦,這就是楊公堤以西水係重新整理後的茅家埠,是杭州人消閑的又一好去處。茅家埠所產龍井茶,雖然略次於獅峰和梅塢,其成品茶葉質肥嫩,芽鋒顯露,也是好茶;繼續前進,路的右側就是茶葉博物館,路名也變成龍井路;再往前,路旁有塊巨石,鐫刻著作為景點標誌的“龍井問茶”四個大字。這裏已屬龍井村地界,是西湖新十景之一。龍井村在前麵不遠處,再往西二裏路就到胡公廟。

    如今,十八棵禦茶被人們用石雕欄圍了起來,成為老龍井的古跡和風景。獅峰的山崖下即是聞名的老龍井泉,懸崖峭壁上鎸刻蘇東坡的手書“老龍井”三個字。龍井村的茶農都辦起農家樂接待遊客,雖然不是采茶季節,筆者看到他們現在炒茶所用的,都是溫度容易控製的電爐,不再燒鬆木了。

    道路繼續延伸,在龍井寺遺址稍南轉向東,過翁家山轉向南行到楊梅嶺,這一片茶區是虎字號的龍井茶產地。繼續向南就是九溪路了,一直可到達錢塘江畔的九溪村,隻是自然風光大打折扣。路上來來往往的車子不少,想當年全憑兩條腿走路,現在交通真是大為便捷。隻是來往的汽車太多,尾氣會汙染附近茶樹。聽說最靠近西湖、車流最密集的茅家埠一帶茶園所采摘的茶葉,經測試,含鉛量已經明顯增加。筆者擔心,如果對穿梭在龍井茶產區日益增多的機動車輛不采取有效控製措施,汙染趨勢會向核心區蔓延,有可能使享有盛譽的龍井茶毀於一旦,可持續發展決非易事。

所有跟帖: 

字字珠璣,篇篇美文!讚一個。 -askerfor- 給 askerfor 發送悄悄話 askerfo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01/2020 postreply 17:15:0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