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禮佛(下)
飛來峰石刻造像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的重要作品,可與重慶的大足石刻媲美。這些雕琢於石灰岩上的佛像時代跨度從五代十國至明,在470多尊造像中,保存完整和比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莊嚴,彌足珍貴。其中五代造像數量少,形製小,尚保留晚唐遺風,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三尊佛像,公元951年所造,是飛來峰最早的造像。宋代造像有200多尊,呼猿洞口左側有一塊宋代高浮雕盧舍那佛造像是其中最精致的作品。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南宋大肚彌勒和18羅漢群像,為國內最早的大肚彌勒造像,也是飛來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其雕刻水平為曆代布袋和尚造像之冠。佛像雕刻生動傳神,坐於佛龕中的大肚彌勒坦跣足屈膝,手持數珠,袒胸鼓腹而開懷大笑,將“容天下難容事,笑天下可笑人”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周圍並環的十八羅漢,也是神情各異,細致生動。
現存元代共116尊漢、藏風格的石刻,梵式造像46身,為元代喇嘛教造像代表性作品,有佛、菩薩、佛母及護法等像,均具濃厚的藏族及外來藝術特色。其中以壑雷亭對麵崖壁上造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387)的尊勝佛母像最為典型。佛母三麵八臂,麵相圓滿,表情安詳,寬肩細腰,裝身具別致,八臂動作自然協調,頗有節奏感,雕鐫精工,無煩膩之弊。我國元代佛教造像遺品甚少,飛來峰卻集中和保留了眾多的元代造像,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占重要的地位。因為元代造像都是元代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伽為首的僧侶與世俗官吏所造,而楊璉真伽非常仇視漢族,盜掘和破壞紹興南宋六陵,侮辱南宋諸帝遺骸,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因此明代許多人痛恨楊璉真伽,叫他楊髡( 髡kūn古代剃去男子頭發的一種刑罰),連帶著敵視這些造像。袁宏道在《飛來峰小記》中稱之為“奇醜可厭”,張岱在《西湖夢尋》中則說由於痛恨楊璉真伽,田汝成和自己都擊碎過一尊造像。大概時間會磨平曆史的仇恨,現代人卻對元代造像做出了上述頗為正麵的評價。
1982年,國務院公布飛來峰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飛來峰景區又開辟了一處名為中華石窟藝術集萃園景點。集萃園借飛來峰山林之勢,依石刻造像之利,因勢賦形地塑造了四川大足石刻、樂山大佛、安嶽臥佛、甘肅麥積山石窟、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等石窟造像。集萃園全長250米,塑造了代表不同地方、各個年代的佛像近萬尊。
靈隱寺前冷泉池有冷泉湧出,補充北高峰來的澗水,成為西湖最大入湖溪流金沙港的源頭。唐時冷泉上曾有五座亭子,白居易在《冷泉亭記》中又說:“就寺觀,冷泉亭為甲。”這篇文章列舉了五座亭的名稱和建亭的五位郡守,冷泉亭是最後建成,白居易覺得“無所加焉”,也就到此為止了,後因山洪四亭俱毀。宋代建壑雷亭,因蘇東坡有詩“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當時壑雷亭位置已不得而知。明萬曆年間把位於金沙澗中冷泉旁邊的冷泉亭移建到岸上現址的附近,現從東到西有“壑雷”“冷泉”二亭,都在天王殿門口的東南側。
張岱在《西湖夢尋》中是這樣描寫冷泉亭的:“冷泉亭在靈隱寺山門之左。丹垣綠樹,翳映陰森。亭對峭壁,一泓泠然,淒清入耳。亭後西栗十餘株,大皆合抱,冷颸暗樾,遍體清涼。秋初栗熟,大若櫻桃,破苞食之,色如蜜珀,香若蓮房。天啟甲子,餘讀書絢嶁山房,寺僧取作清供。餘謂雞頭實無其鬆脆,鮮胡桃遜其甘芳也。夏月乘涼,移枕簟就亭中臥月,澗流淙淙,絲竹並作。”現在恐怕再也沒有這種清冷的意境了。冷泉亭有一副對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寫得很有意趣。
靈隱寺所倚的北高峰海拔高度314米,可乘纜車登頂,經常被誤認為是杭州最高峰。實際上杭州市區比北高峰高的山峰不下10個,比如與它西側相連的美人峰就比它高50米。因為它在西湖周圍中相對較高,加上“雙峰插雲”列入西湖十景,名氣甚響,使人們誤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說:“北高峰在靈隱寺後,石磴數百級,曲折三十六灣。上有華光廟,以祀五聖。山半有馬明王廟,春日祈蠶者鹹往焉。峰頂浮屠七級,唐天寶中建,會昌中毀;錢武肅王修複之,宋鹹淳七年複毀。此地群山屏繞,湖水鏡涵,由上視下,歌舫漁舟,若鷗鳧出沒煙波,遠而益微,僅規其影。西望羅刹江,若匹練新濯,遙接海色,茫茫無際。”
馬明王廟就是蠶神廟,現在已經沒有了,蠶和馬攀上關係的由來很早。《荀子·賦篇》有賦五篇,其四《賦蠶》中有雲:“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言蠶身柔婉而頭似馬。《周禮注疏》卷三十《夏官·馬質》鄭玄引《蠶書》解釋:“蠶為龍精,月直大火,則浴其種, 是蠶與馬同氣。”賈公彥疏謂:“蠶與馬同氣者,以其俱取大火,是同氣也。”後人據此將蠶與馬相糅合,造出人身馬首的蠶馬神。
山頂的“天下第一財神廟”正式名字叫靈順寺,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宋徽宗賜名“靈順廟”。現存大殿為明末清初修繕,規模宏偉,堪稱華夏財神廟之最,乾隆皇帝在此禦筆題詞“財神真君”。寺內供奉“五顯財神”,即通常說的五路財神,帶頭的是騎黑虎的玄壇爺趙公明,其餘四位是他的結拜兄弟,《封神演義》裏有他們的故事。這裏是靈氣、財氣集聚的地方,前來拜求的生意人絡繹不絕,香火極盛。
北高峰半山腰的韜光庵以韜光禪師得名,庵有金蓮池、獅子石鳥峰。從前佛教廟宇都可以叫寺或庵,民國以後漸漸把“庵”作為尼姑廟的專稱,所以現在通常叫做韜光寺。沿韜光徑向上,偶爾透過樹葉看到寺院矗立在懸崖之上,已歎為觀止,待到走進韜光寺,卻發現在這懸崖峭壁之間竟然隱藏著一座園林化寺院,融池泉亭台於山川溝壑、茂林修竹之間,遊人沿著曲折石階向上攀登,有移步換景,豁然開朗之感,不得不佩服能工巧匠的巧奪天工。
韜光庵1950年後幾經整修,1982年韜光寺被大火燒毀後,逐漸衰落。同年改建為一座敞廳,名“白雲深處”。2006年,杭州市整治和修繕韜光寺,曆經數年,韜光寺整修一新,恢複和重建了大雄寶殿、法安堂、誦芬閣、呂純陽殿、祖師殿和觀海樓等建築,重現了遊人香客雲集,香火繚繞,鍾聲鼎沸之景象。殿堂亭閣,因山而建,玲瓏曲折,極盡雅致。今庵內有白雲深處、湧芬閣、韜庵、一甌亭等。還有呂純陽煉丹台遺址,觀海亭、候仙亭,維摩洞等勝跡。
韜光寺建築的整體結構大致符合“一正兩廂”的中國傳統建築格局,卻又根據山體的走勢而有創新。其中軸線底層是大雄寶殿,中間是法安堂,最上層是呂純陽殿和祖師殿,為寺院主體建築,多為兩層通透式結構,通過各具特色的雕刻門窗,把室內和室外融為一體,裸露的青磚,白色的牆體和棗紅色的門窗,和以黃色為主色調的傳統寺院相比,別具一番風味。沿大雄寶殿右拐,前麵是大名鼎鼎的金蓮池,韜光禪師在此引水種金蓮,民間傳說取韜光寺金蓮池的泉水治病,效果極為靈驗,韜光寺因此香火非常旺。金蓮池左邊是一甌亭,右邊是誦芬閣和觀音殿。穿過誦芬閣,再經過一座小橋,到達建築在一個水池之上,重簷六角樓的觀音殿。中軸線左邊為茶院和僧寮,遊客和信眾可以在茶院一邊飲茶,一邊欣賞西湖美景。
韜光寺頂的岩壁內,有一丹涯寶洞,相傳是呂洞賓煉丹的地方。佛教廟宇裏修建祭拜道教神仙呂洞賓等的殿堂,並不多見。或許因為呂洞賓和佛教有很深的因緣,《五燈會元》卷第八記載:呂洞賓道經黃龍山,黃龍祖師囑咐他為佛教護法的緣故。
丹涯寶洞前是觀海亭,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這裏是古時靈隱山中最適合觀海之處。 亭柱上有唐代詩人宋之問的名句楹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傳說宋之問自謫所還至江南,偶宿於此。夜月極明,之問在長廊索句,吟曰:“鷲嶺鬱岧(tiáo,山高的樣子)嶢,龍宮鎖寂寥。”後句未屬,思索良苦。有老僧點長明燈,問曰:“少年夜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適欲題此寺,得上聯而下句不屬。”僧請吟上句,宋誦之。老僧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遒麗,遂續終篇。遲明訪之,老僧不複見矣。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
駱賓王在徐敬業起兵聲討武則天時,為他寫了一篇《討武氏檄》,在徐敬業兵敗以後被追捕,亡命天涯,不知所終。這篇檄文寫得實在很好,連武則天看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這一句時,也被作者的文采折服了!武則天得知檄文作者是駱賓王後,不禁歎息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這個故事挺有傳奇色彩,其實可能是編的,因為駱賓王和宋之問早就認識,而且駱賓王的詩集中還有幾首送給宋之問的詩。兩人交情到了贈詩的地步,卻麵對麵不認識,難道駱賓王有易容術?孰或在逃亡的歲月裏容貌變得非常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