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62:三十一、靈隱禮佛(上)

                                                                  靈隱禮佛(上)

    從西湖蘇堤的東浦橋過玉帶橋、金沙堤和現在的趙公堤路,這一路就是從前的金沙堤或叫趙公堤,其終點是南宋麯院所在的洪春橋,再向西沿現在的靈隱路到底就是靈隱寺了。可以在地圖上量一下,這段距離大約九裏,從前如果走陸路到靈隱朝山進香走的就是這條路。明末清初張岱的《西湖夢尋》中說:“九裏鬆,唐刺史袁仁敬植鬆以達天竺,凡九裏,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蒼翠夾道,藤蘿冒塗,走其下者,人麵皆綠。”走在這條以鬆樹為行道樹的林蔭大道,居然會“人麵皆綠”,可見當時左右各三行的鬆樹,長勢非常好,可惜今天見不到這樣好的綠化環境了。所以當時就把這條長達九裏的鬆蔭路叫做九裏鬆,現在杭州地圖上還有九裏鬆的地名,不過隻是這九裏路中點附近一個居民小區。盡管靈隱寺到西湖的距離長達九裏,曆代介紹西湖的著作總是把它列入西湖勝跡章節中。

    杭州最早的佛寺靈隱寺創建於東晉鹹和元年(326),但長期處於“佛法未盛,儀製不具”狀態,規模甚小,一澗之隔的下天竺翻經院隻是一座配套建築。直至南北朝時,梁武帝賜田擴建,靈隱寺才有大刹氣象。到了唐代:陸羽在《靈隱寺記》中寫道:“ 榭亭巋然,袁鬆多壽,繡角畫栱,霞翠於九霄;藻井丹楹,華垂於四照。修廊重複,潛奔濺玉之泉;飛閣岧嶢,下映垂珠之樹。風鐸觸鈞天之樂,花鬘搜陸海之珍。碧樹花枝,春榮冬茂;翠嵐清籟,朝融夕凝。” 袁鬆就是上述刺史袁仁敬所植九裏鬆。白居易也讚稱:“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冷泉亭記》)。可見當時的靈隱寺已具宏麗之勢。但從李紳詩句:“時有猿猱擾鍾磬,老僧無複得安禪”,可知當年時靈隱所處的環境仍屬猿猴出沒的山林荒野之地。

    此後不久,唐武宗排斥佛教,在會昌年間(841-846)已是“寺毀僧散”。吳越國時期重開殿宇,先後兩次加以擴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第二次擴建,工程浩大。錢弘俶特邀延壽禪師來主持複興工作,重建殿宇。經擴建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三百多間,僧眾達三千多。現在寺內吳越國時期的遺物還有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的兩座經塔,建於北宋建隆元年(960),相距42米,皆為八麵九層,大理石砌成的仿木構樓閣式塔,塔壁鐫有許多佛像,當時立塔四座,而今唯存雙塔。天王殿東西側各有一座八角九層的石經幢,原為十二層,現已殘損,為多層八麵形,下部三層須彌座,幢身上刻“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和“大佛頂陀羅尼”經文,至今清晰可辨。據經幢所鐫之《建幢記》及附記中所載:石幢由吳越國王建造於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原立於錢氏家廟奉先寺,後吳越國納土於宋,奉先寺毀,仁宗景佑二年(1035)由靈隱寺住持延珊遷建於今址。

    宋真宗景德四年(1107),改稱景德靈隱禪寺,南宋對臨安廟宇進行排名,為禪宗五山十刹之首。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毀。明洪武初再建,改為靈隱寺。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毀。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僧如通重建,崇禎十三年(1640)又毀。清順治年間又重建,此後香火更旺盛,康熙、乾隆南巡時都來過靈隱寺。康熙還題了寺名,製成匾額,掛在大門上。為什麽寫的是雲林禪寺而不是靈隱禪寺?傳說康熙下筆時雨蓋頭的雨字寫得太長了,後麵不能續筆,在一旁隨侍的杭州文人高士奇用手指比劃一個雲字,康熙省悟,就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清後期太平軍占領杭州時,靈隱寺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清末再度重修。

    1966年8月26日,杭州市部分少不更事的中學生紅衛兵,把“掃四舊”的目標,對準靈隱寺,揚言要拆廟宇,毀佛像,將靈隱寺踏平。以浙大為代表的大學生紅衛兵則起來反對,他們要求保護國家名勝古跡,保護靈隱寺的安全。為此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當日在靈隱寺廟前廟後,集中了幾千人,因政府已受到種種幹擾,無人敢負責此事,故由廣大工人、農民和學生自發組成了聲勢浩大的保寺隊伍,守護到八月底。此時“掃四舊”的呼聲越來越高,“文革”領導小組卻心懷叵測地指示:“靈隱寺是否要保護,請革命群眾自行決定”,情勢非常危急,靈隱寺危在旦夕。周總理得知靈隱寺有被破壞的危險後,選擇了當時唯一能選擇的辦法,馬上發出“靈隱寺暫加封閉”的指示:這才使靈隱寺轉危為安。當時寺內還有幾個和尚,他們一方麵將國務院的通告向外公布,另一方麵購買了許多毛主席畫像,將毛主席像從佛像頭部一直貼到腳下,有人要毀佛像,勢必破壞毛主席畫像,這是任何紅衛兵都不敢貿然行事的,靈隱寺恐怕是杭州市當時唯一沒有被破壞的宗教場所。

    今日靈隱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礎上陸續修複再建的,靈隱寺布局是比較典型的漢傳佛教寺院格局,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天王殿中的彌勒佛、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和藥師殿中的藥師佛分別是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中央娑婆世界和東方淨琉璃世界,是為橫三世佛,橫三世佛指出現時間差不多。

    天王殿正中麵朝山門的佛龕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笑容可掬;背對山門的佛龕供奉的是佛教護法神韋馱雕像,像高二米半,頭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貴遺物。天王殿兩側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

    正麵是大雄寶殿,原稱覺皇殿,單層三疊重簷,氣勢嵯峨,重簷高33.6米,十分雄偉。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釋迦牟尼蓮花坐像,其中佛像高十九點六米,用近百塊香樟木雕成。造像“妙相莊嚴”、“氣韻生動”,頷首俯視,令人景仰,這是中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時,由中國浙江美術學院的雕塑家和民間藝人們采用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共同精心設計的。正殿兩邊是二十諸天立像,殿後兩邊為十二圓覺坐像。大殿後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參”海島立體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為鼇魚觀音立像,手執淨水瓶,普渡眾生,觀音兩側為弟子善財與龍女,上有地藏菩薩,再上麵是釋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場景:白猿獻果、麋鹿獻乳。

    藥師殿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藥師佛像及其兩位脅侍: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殿左,有重建的羅漢堂,陳列五百羅漢線刻石像。在五百羅漢堂內新建有“靈隱銅殿”,其高達12.62米,歇山頂飛簷雕瓦,翼角飛舉,翼展達7.77米,底麵5米見方殿基有銅磚鋪地,須彌座鑄有佛山經典圖畫。該銅殿為中華第一高銅殿,獲世界基尼斯最高銅殿紀錄。“靈隱銅殿”和雷峰塔的銅件都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主持設計製作。

    靈隱寺背靠北高峰,麵對飛來峰,周圍還有許多曆史悠久名聞遐邇的景點,如飛來峰、冷泉亭、韜光寺等。

    附近景點當以飛來峰最為馳名,飛來峰山高168米,又名靈鷲峰,其西蓮花峰,其北北高峰。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袁宏道在《飛來峰小記》中盛讚:“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飛來峰在地質構造上屬石灰岩,與周圍群山迥異。當年印度僧人慧理見到它驚呼:“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因此稱為“飛來峰”。又稱此地乃仙靈所隱,慧理把自己所建的小廟就命名為靈隱寺,於是這個地方就有了靈隱的名字。

    整個飛來峰像一座巨大無比的山石盆景,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怪石嵯峨,古樹繁茂,且洞壑遍布,傳說有72洞,不過現在大多已經湮沒,現存青林洞、玉乳洞、龍泓洞、射旭洞、呼猿洞,大都集中在飛來峰東南一側。  

    玉乳洞可以聽到淙淙不絕水聲,深處有石徑通往龍泓洞。龍泓洞,洞內壁上有一尊天冠觀音,是觀音造像中難得見到的。洞口理公塔為慧理和尚骨灰埋葬之處,一名靈鷲塔,是杭州現存唯一的明代建造的塔,用石塊砌成,高8米餘,六麵六層,殊為罕見。全塔由下至上逐級收分,結構樸實無華,別具一格。龍泓洞的西麵是射旭洞,又名通天洞,透過岩頂的石縫能看到一線天光,這就是著名的一線天。龍泓洞的南麵是青林洞,洞內外的石刻年代最早,都是吳越國時期的。射旭洞西側山上還有呼猿洞,相傳是慧理呼喚黑白二猿處。張岱在《西湖夢尋》中說:“晉慧理禪師,常畜黑白二猿,每於靈隱寺月明長嘯,二猿隔岫應之,其聲清皦。後六朝宋時,有僧智一仿舊跡而畜數猿於山,臨澗長嘯,則群猿畢集,謂之猿父。好事者施食以齋之,因建飯猿堂。”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