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58:二十九、曲院考古(下)

                                                                  曲院考古(下)

    舊時的曲院風荷,僅一碑一亭半畝地,局促於西裏湖一隅,頗有些名不副實。近年經過擴建,現在的曲院風荷,起自跨虹橋畔的碑亭,沿嶽湖、金沙港直達臥龍橋南的郭莊,迤邐數裏,包括嶽湖、竹素園、風荷、曲院、湖濱密林區五個景區,麵積達四百二十六畝,成為西湖環湖地區大公園之一。

    蘇堤建成後,西湖被分成東、西兩部分;南宋人再建小新堤,西湖的西北角形成一片小湖麵,剛好在嶽廟南麵,後人為紀念嶽飛,就稱為嶽湖。這兩年晚上,嶽湖成了張藝謀策劃的“印象西湖”的演出舞台。“印象西湖”是“印象”係列山水實景節目中的一個。山水實景作為一種很獨特的實景演出和影像結合的藝術樣式,全世界可能還沒有這樣的範例。“印象西湖”選擇嶽湖為西湖的山水實景。所有的表演都沒有嚴格意義下的故事情節,僅僅是一種意象的演繹,把經典的白蛇故事、梁祝哀史、西湖風情用現代音響燈光組合起來。白天這個地方有大量遊客,晚上五六點鍾以後才能圍起來。因不許動一草一木,不許搭燈架,不許搭音響,不許搭觀眾席。為了滿足舞台及背景的需要,每一隻燈光都要有自己的船,音響都坐著自己的船。演出之前,拉開船,調好角度等著打光,演出完了,演出設備全部收走;觀眾席收起來就是薄薄的一片。令人叫絕的是連舞台在非演出的時候也是隱藏在嶽湖水麵之下三厘米處,演出時三百位演員踏水起舞,收到淩波飄逸的特殊效果。杭州需要一個既能體現西湖,提升西湖品位,又能豐富市民遊客夜遊生活的旅遊項目,“印象西湖”正好將填補這一空缺。

    曲院精華部分自然是以水麵為主的風荷景區,分布著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蓮葉田田,菡萏(hàn dàn)朵朵。水麵上架設造型各異的小橋,夏天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真所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迎薰閣是為遊人憑高賞景而建造的好去處,登閣遠眺,清風徐來,荷香陣陣,沁人心脾,化人煩憂。迎薰閣下,辟有荷文化陳列室。

    荷一身是寶,荷花、荷葉秀麗,蓮子、蓮藕美味。早在漢樂府的《古詩十九首》中就有一首“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算得上是采蓮詩的鼻祖。詩歌描繪了江南采蓮的熱鬧歡樂場麵,從穿來穿去、欣然戲樂的遊魚中,我們似乎也聽到了采蓮人的歡笑。到了南朝,蓮藕因為和“戀”、“憐”、“偶”諧音,在描寫愛情的民歌中大量出現。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在原先十分荒涼的裏西湖,建玉蓮亭,種白荷花。對此張岱在《西湖夢尋》中寫道:“亭臨湖岸,多種青蓮,以象公之潔白。”宋代周敦頤為雩都(今江西大餘)善山濂溪閣題詞,作《愛蓮說》。全文僅116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容。全文為:“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向人們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從此人們在賞荷的同時,還在價值取向,審美觀照和道德追求個方麵寫出大量關於荷花、蓮藕藝文佳作。

    自從麯院變成曲院之後,曲院景區曲曲折折,連橋也是九曲橋,亭台樓閣,曲徑通幽,把“曲”字演繹得淋漓盡致,果真是曲盡其妙。

    竹素園在曲院風荷公園東麵,清雍正九年(1731),李衛在此建廟供奉湖山正神即花王,旁邊還有十三個女神像,為十二個月的花神加閏月花神,這就是列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首的湖山春社。李衛更在廟旁構築庭園,引棲霞嶺桃溪水環繞園內,又建流觴亭和水月亭。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曾到竹素園遊覽小憩,寫下了“縱目湖山景,遊心竹素園”的詩句,並禦書匾額“竹素園”懸於正中堂上。乾隆年間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王昶所著的《春融堂集》記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南巡,上幸花神廟。召對大學士嵇公(嵇璜,與乾隆同歲,很受信任,和父親嵇曾筠都是清代著名水利專家),詢以花王何粗俗乃爾?公對曰:‘此李衛像也。衛總督浙閩時,塑其像於花神中,東樓二女其最寵者。’……上曰:‘衛本賈人,何敢狂悖。’因降旨,命署布政使德克精布毀其像投諸湖,而重塑花神祀之。

    關於花神的傳說不少,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而且傳說中的花神也不一定是女性,有些版本甚至是男性居多。俞樾遊此園時曾書一聯:“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以此來描繪竹素園旖旎的風光。疊字聯都有多種讀法,前麵已有過例子,這首也不例外,僅舉三種讀法:“翠紅,翠紅,處處鶯鶯燕燕;風雨,風雨,年年暮暮朝朝。” “翠紅處,翠紅處鶯鶯燕燕,風雨年,風雨年暮暮朝朝”以及倒過來念“燕燕鶯鶯處處紅紅翠翠,朝朝暮暮年年雨雨風風”。

    竹素園先後幾毀幾修,1991年開始重建,1996年10月開放,占地麵積近2萬平方米,建起了聚景樓、十二花神廊、臨花舫等原古園景觀,采用仿宋代結構,並用太湖石築起小溪、小橋曲水。整個竹素園植物配置以竹為基調,突出幽趣,體現“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的意境。竹素園與旁邊的江南名石苑連通成一體。江南名石苑集中陳列著江南的各類名石,其中有一塊名為縐雲峰的大型太湖石,高2.6米,狹腰處僅0.4米。“形同雲立,紋比波搖,體態秀潤,天趣宛然”以瘦、皺著稱,與蘇州*****的冠雲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齊名,並稱為江南三大名石。

 湖濱密林區,在嶽湖的西南麵,嶽湖南玉帶橋西有一片空地,係明代魏忠賢生祠舊地。雍正八年(1730)奉敕就其址建怡賢親王祠,不久廢。李衛建玉帶橋時,即其地建關帝廟,殿宇宏敞。湖上幾處祠,規製宏麗以此為最。由正殿回廊啟徑而入,壘石為山,疏泉為池,錯置亭榭,有“觀瀾亭”、“垂釣亭”、“薔薇洞”、“瓊海島”及月榭、露橋、岑樓、船室諸勝;西偏為園,疊石釃渠,花木環植,足以增勝湖山。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入杭州時燒成一片白地。光緒二十二年(1897),杭州知府、浙江大學創辦人林啟上稟在此立蠶學館,至民國32年,共畢業生1164人(以後情況不明),為我國最早的蠶桑學校,開浙江省職業教育的先河。現今密林區沒見到參天大樹,猜想這是個建成年代不久的人造林帶,多為胸徑二十多厘米的樟樹;林間小徑縱橫,漫步其間,別具情趣。向東走過金沙堤、玉帶橋即達蘇堤。

    曲院風荷景區在北山路南側,北山路北側就是嶽王廟。當時上自韓世忠,下至普通百姓,對嶽飛被害一直忿忿不平,宋高宗退位前,借太學生程宏圖投訴嶽飛冤案的機會,赦免了流放在雲南的嶽飛遺屬,拉開平反昭雪序幕。孝宗即位後下詔恢複嶽飛官職,賜諡武穆,懸賞五百貫(這在當時是很大一筆賞金)求嶽飛遺殖。嶽飛遇害後,獄卒隗順背負其遺體,偷偷地埋在九曲叢祠附近(寶石山東南山腳下),用玉環陪葬,並栽了兩棵橘樹作為記號。隗順臨終前告訴了兒子,於是孝宗把嶽飛隆重改葬在棲霞嶺下,並把智果禪院改作祭祠,賜額叫褒忠衍福寺。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封嶽飛為鄂王,從此直到明代,文獻上都稱為嶽王墳,沒有叫嶽廟的。《鹹淳臨安誌》的《京城圖》上在現今的吳山城隍閣附近標明了一個嶽廟(如果是嶽廟,不會用“嶽”字),《西湖圖》上現在的嶽廟則標明是嶽王墳,兩者的區別還有待研究。

  明英宗天順年間改額“忠烈廟”,大概從此開始有叫嶽王廟的。武宗正徳八年(1513),都指揮使李隆鑄銅為秦檜、王氏、萬俟卨(讀作mò qí xiè)三像,反接跪露台。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何鑄不願審嶽飛案,棄官而走,時任諫議大夫的萬俟卨積極介入,秉承秦檜旨意,用酷刑審成冤案。張俊本是嶽飛上司,也是抗金名將,出於對嶽飛戰績的妒忌,誣構嶽雲、張憲通信,圖謀為嶽飛奪取兵權,成為嶽飛冤案的主要偽證,到清代重修嶽廟就成為第四座下跪的鐵人。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幅名對的作者始終未弄清楚,據傳是清代鬆江一位姓徐的女子。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