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晚鍾(下)
簽詞之妙在於模棱兩可,怎麽解、說準不準,全靠當事人憑當時潛在的心理去臆度。一般來說,前去求簽的人,某種意願較為強烈,你說什麽,他都會理解到他的道上去。比如第二簽,“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如果心裏不喜歡那人,可理解為落霞與孤鶩均為寥落之象,形單影隻在天地間飛翔,夏去秋來,到了該收獲的季節卻沒有任何收獲;但如果心裏喜歡,則可理解為,你是“落霞”,我乃“孤鶩”,經過漫長的孤獨,我們終於可以“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意境高妙,未來的幸福可期。
最後再回來說白雲庵的意周和尚,意周和尚帶著他十歲的小徒弟,為善男信女解簽詩,禮佛念經,挑水種菜,過著淡泊的方外生活。如果時局一直太平,意周和尚也許就這樣平平淡淡地終其一生。然而此後不到一年,抗戰爆發了。抗戰中意周再度將白雲庵做了抗日誌士的庇護所,白雲庵發揚了革命傳統,卻又一次遭到了毀滅,意周和尚也同時為敵寇所追緝。阮毅成在其《三句不離本“杭”》一書中說,“敵人發覺,多方搜捕不得,遂縱火將庵屋燒為平地,月下老人祠也連帶被焚”。阮先生抗戰時做過浙江省政府委員和民政廳長,他說的自然是事實,意周和尚任俠行義的豪氣並沒有全消磨於湖光山色之間。筆者敬仰意周和尚這樣不求名利而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後來不知所終,我想他一定是成佛了,特在此寫幾句文字作為紀念。
夕照山個南山路的北麵,就是著名的淨慈寺。淨慈寺始建於五代吳越國時期,始建時叫慧日永明禪院,禪院背後山峰就是慧日峰。後周顯德元年(954),吳越王錢弘俶迎衢州道潛禪師在此居住。道潛想請求錢王用金鑄十八阿羅漢,還未開口,錢王忽然夜裏夢十八個巨人隨行,第二天道潛提出請求,錢王非常奇怪,就答應了,於是建造羅漢堂。幾年後名僧永明延壽禪師在此以佛祖大意,經綸正宗,用十五年時間撰《宗鏡錄》一百巻,遂作宗鏡堂。關於延壽禪師前麵已有介紹,不再重複,慧日永明禪院就得名於他和寺後的慧日峰。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二年(977)賜慧日永明院為“壽寧禪院”,並重加修葺。
宋神宗熙寧年間,知州陳襄請禪師宗本住持。那一年大旱,湖水盡涸,寺西隅湧出甘泉,當中有金色鯉魚遊動,在泉旁鑿井,供全寺千餘人飲用,名叫圓照井。宗本禪師又在寺門外募化鑿池,作為消防措施,信徒出力者達萬餘人,故名萬工池。時任通判的蘇軾前來拜訪宗本,留詩雲:“臥聞禪老入南山,淨掃清風五百間。我與世疎宜獨往,君緣詩好不容攀。自知樂事年年減,難得髙人日日閑。欲問雲公覓心地,要知何處是無還。” 可知北宋時它的規模就很大。
南渡時廟宇燬而複興,道容和尚主持施工,五年時間才完成。在田字殿塑五百阿羅漢,所有塑像都是同一和尚的作品,而儀貌迥異,神氣如生,據說塑像完成和尚就不知去向。五百羅漢的故事出自《湼槃經》:從前有五百商人出海,采得上千寶物,被強盜搶去,還被剜去眼睛,日夜痛苦號叫。有人告訴他們,靈鷲山佛祖能解救你們的痛苦,把你們剩下的寶物交給我,我為你們引見佛祖。商人們獻出他們的所有,並跟他來到大林精舎,佛為說法,證阿羅漢果,於是他們散處山林,分形顯化,造福人間。這故事的意思是人生來就有貪欲,因貪受苦,因苦得報。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改賜淨慈報恩光孝寺額,不過很少有人記住這長長的全名,隻叫它淨慈寺,甚至更簡單地叫淨寺。
孝宗即位後寺又燬。孝宗賜金重建,禦書慧日閣。寧宗嘉泰四年(1204)再燬,嘉定十三年(1220)再建,規模宏大,甲於湖山,被列為禪宗五山第三。寺內壁畫有五十三參(末會中,善財童子曾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故謂五十三參,見《華嚴經·入法界品》。)等像,皆出自當時名畫師鍾鼎、丁清溪之手。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建千佛閣,理宗書“華嚴法界正遍知閣”八字賜之。元代,西湖邊的寺院差不多都毀了,隻有這座寺獨存。《西湖遊覽誌》說:“皇明洪武間燬,僧法淨建。正統間複燬,僧宗妙建。寺內有永明堂、圓照樓、叢玉軒、一湖軒。”
南宋時淨慈寺前後還十餘座梵刹,如善慶寺、南昭慶寺、彌陀寺、顯瑞寺、天王寺、安吳寺,連同著名的雷峰塔,構成了當時杭州最大的寺院群。淨慈寺南麵直到西湖岸邊,名園擁簇,雷峰塔寺前有張府真珠園,內有高寒堂,極其華麗;塔後謝府新園,還有羅家園、白蓮寺園、霍家園、方家塢劉氏園、北山集芳園;最有名的是翠芳園,即屏山禦園,正對南屏山,內有八麵亭堂,一片湖山,俱在目前。
明代以後又屢毀屢建,到了清末民初,淨慈寺就像魯迅說的“荒僻異常”。現在的淨慈寺分前、中、後三重大殿,中間的大雄寶殿於1960年重修,重簷歇山頂,鋪黃色琉璃瓦,十分端正莊嚴。其它屋宇、山門、鍾樓、後殿、運木古井和濟公殿,都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的。特別是一口重達一萬公斤的新鑄銅鍾,鑄有趙樸初等人書寫的《妙法蓮花經》,計六萬八千字。每日黃昏,悠揚的鍾聲在暮色蒼茫的西湖上空蕩,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思。
因為寺內鍾聲響徹西湖上空,南宋時就被譽稱“南屏晚鍾”,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載,宋時畫家繪西湖湖山四時景色,最奇者有十,(即後人稱“西湖十景”),其中即有“南屏晚鍾”。寺內古鍾初動,山穀皆應,因山高穴多,湖麵空曠,故其聲遠揚,響入雲霄。明洪武十一年(1378),住持夷簡修葺寺宇重建鍾樓時,以舊鍾較小,曾積銅二萬餘斤重鑄大鍾,“高懸揚聲,響徹湖上”。按禪宗《百丈法規、法器章》稱:“大鍾,叢林號令資始也,晨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味”。
淨慈寺依山而建,背靠翠巒,麵對碧波,梵宇層疊,宏偉莊嚴。古時寺後山坡有蓮花洞、少林岩,右為石佛洞,東南有歡喜岩。蓮花洞無頂,片片石芽從坡地升起,蔚成巨型石蓮。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稱:"洞石玲瓏若生,巧逾雕鏤……皆石骨土膚,中空四達"。相傳因永明延壽禪師在此吟誦《蓮花經》,上天仙女來此散花,故名蓮花洞,又名雨花台。蓮花洞上有奇岩隆起,摩崖上鐫刻有“少林”兩字,故稱少林岩。相傳南宋高僧少林妙崧禪師於嘉定年間住持淨慈寺時常在此坐禪入定。蓮花洞右有石佛洞,平地兩石屹立形如佛龕,內鐫有石佛三尊。左壁有明代浙江總督胡宗憲題刻“寰中天室”四字,右壁亦有摩崖題刻,為元代至正四年(1344)所鐫,字跡已模糊難辨。石佛洞東南有兩石相對稱“歡喜岩”。古時曾鐫有三佛,現已不存。此處石景袁宏道稱之為“淨慈之絕勝處”。
南屏山鍾靈毓秀,淨慈寺香煙氤氳,為曆代文人向往之處。不少士大夫為避世出塵,常來該寺談禪吟詠,成為古代杭城文風。還有不少人來此築室隱居,讀書撰文。如元代的莫維賢在寺旁建“南屏別墅”,明代的孫一元築室高士塢,柴紹炳辟“南屏書屋”,黃汝亨在雷峰塔旁建“寓林”,常常高朋滿座。著名文學
家袁宏道曾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寓居淨慈寺。清時,南屏常有詩社雅集,也有詩僧參加,此為南屏古文化之一大特色。淨慈寺和尚會作詩,早在宋代淨慈寺僧皎如寫的一首卜算子詞,十分有名。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誌餘》中特為記錄下來:“有意送春歸,無計留春住。畢竟年年用著來,何似休歸去。目斷楚天遙,不見春歸路,風急桃花也似愁,點點飛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