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夕照(下)
1999年底,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鄭重決策:順應人民群眾的心願,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文物保護原則,發掘雷峰塔地宮,建造雷峰塔遺址保護設施,並對遺址保護設施的內在功能和外觀形象加以延伸、拓展,參照南宋畫家李嵩的《西湖圖》,按雷峰塔南宋重修時的形製、體積和風貌建造雷峰新塔。2000年至2001年,為配合雷峰塔重建工程,對七十五年前倒塌的廢墟進行了清理,並發掘了地宮。出土了內有一座塗金寶塔的鐵舍利函、釋迦牟尼鎏金銅佛像、銅鏡、銅錢及玉人、玉錢等一批重要文物。
雷峰塔重建工程於2000年12月26日奠基後進展順利。2002年10月25日,雷峰新塔如期落成。雷峰塔的建設在中國風景保護和建設史冊上留下了四項“天下第一”:塔類建築采用鋼材框架作為建築支撐、承重主體的天下第一。塔類建築中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麵積最大的天下第一。塔類建築內部活動空間最寬敞的天下第一。塔類建築內部文化陳設最豐富的天下第一。雷峰新塔建在遺址之上,兼具遺址文物保護罩的功能,新塔通高71.68米,由台基(起到保護罩的作用)、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組成,其中塔身高49.17米,塔刹高18.25米,地平線以下的台基為9.8米。由上至下分別為:塔刹、天宮、五層、四層、三層、二層、暗層、底層、台基二層、台基底層。
專門為保護遺址而建的保護罩呈八角形,建築麵積3133平方米,外飾漢白玉欄杆。保護罩分上下兩層,將雷峰塔遺址完整地保護起來。塔身的設計沿襲雷峰塔被燒毀前的平麵八角形樓閣式製型,外觀是一座八麵、五層樓閣式塔,完全重現了南宋重修時的風格。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鬥拱,飛簷翹角下掛銅風鈴,風姿優美,古色古韻。同時二至五層還有外挑平座可供觀景。用於裝飾的塔刹高16.1米,塔頂采用貼金工藝。
雷峰新塔是一座體現很強現代工藝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兩座透明的電梯,周圍是不鏽鋼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麵積最大的銅塔,欄杆、裝飾瓦、脊、柱等都采用銅製。值得一提是銅瓦,雖為銅製,卻呈青銅色,與陶瓦非常相像。而且,這些銅瓦,還通過螺絲相互吃緊,不會像陶瓦或琉璃瓦那樣易脫落。
夕照山半島東側和長橋隔水相望的是“西子賓館”,原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劉莊同時經過著名建築師改建的汪莊。汪莊是安徽茶商、汪裕泰茶莊的莊主汪自1927年起花了兩年時間新建的別業,原名青白山莊,杭州人按習慣稱為汪莊。
汪自新因杭州茶廠業務來到西湖,但見湖光山色,景致怡人。偶爾湖中一兩隻小船,悠悠蕩蕩,自在非凡。耳畔隱隱約約地傳來絲竹樂響,宛若天籟。 “我若能卒於此地,此生也足亦。”汪自新動了在西湖邊修建別墅的念頭。他盤算著,在此修建別墅,即能將這一帶湖光山色攬於懷中,又可方便打理杭州茶廠事務,豈不兩得?據說,當年他修這個園林別墅,也遭到了當地人的反對。原因是汪自新修建此地,占了太多西湖的地盤,奪了太多原本屬於老百姓的風景。直到汪自新承諾其百年以後,所有建築連同園林,一並無償歸還政府,還湖於民,老百姓這才答應他開工建園。
南屏山下的南山路依山而行,到此處北側有一個半島突出湖麵,雷峰塔、汪莊都建在這半島上,“雷峰夕照”景點就坐落於此。汪莊三麵臨湖,莊內亭閣高聳,樓台飛簷,假山重疊,石筍林立,綠樹成蔭,花團錦簇。莊內設有汪裕泰茶莊門市部,供應西湖龍井名茶,並辟有試茗室,陳列各種古色古香名貴茶具,供遊人品評茶葉。汪自新愛菊如命,山阪石隙布滿菊花,秋天菊花盛開時,似金賽銀,爭奇鬥妍。當時每年汪莊舉行菊展,名流群集,美女如雲,日日熱鬧,夜夜笙歌,頗負盛名。
汪裕泰始創於明代中葉,創業者汪澤係安徽績溪人,字宗先,號崇龍,是一個“琴癡”。揚州有一座武則天登基時建的“大綸音寺”,房舍之外是武則天親自挑選栽種的三百株梧桐樹。幾百年過去了,到了明代中葉,大綸音寺的香火逐漸衰敗,住持慧永和尚想到伐這些梧桐伐製琴的主意,便伐了十株梧桐,招募各方製琴的國手巨匠,琴底的梓材,得由應征的工匠自備,製作了四十九張好琴。一張名琴製作完成,還要聘請書藝篆刻的名家當場給題一個款識,如“平地流水”、“千古清發”、“怡情寄靜”等,充滿風雅情趣,汪宗先一下買了二十一張。這二十一張琴後來長年供奉在大綸音寺,參觀的人要另外出幾枚小錢,日子一久,發了一筆小財。大綸音寺寺產和汪裕泰茶樓幾乎是在同時發達起來的,這有地方誌的載錄可以稽考。從此,汪家就有了父子相傳秘密的關於製琴考古學問,琴藝成為家學。
汪自新(1869~1941),號惕予,別號蜷翁,一代名醫。生於安徽省績溪縣上莊鄉餘村,十五歲開始跟江蘇奉賢名中醫夏景垣進修中醫十九歲,在上海開設中醫診所行醫。二十一歲東渡日本,進筱崎醫校進修中醫,四年後肄業回國繼續行醫。發軔中醫教育,翻譯和編纂多本中醫學書籍,首創中國男子看護學校,發展近代護理教育。
汪自新是汪家又一個“琴癡”,他在莊內建有名為“今蜷還琴樓”的琴堂,樓前平台上修琴台一座;還把琴譜和墨拓字畫掛滿自己的齋室,命名為“琴巢”。他還善於製琴,曾找到大綸音寺故址,當時已經改名叫護臨寺,在寺外荒煙蔓草之中尋到十幾株梧桐,全給砍了做琴,時人稱為汪琴。他擁有古今名琴百餘張,如有一唐琴刻隸書“流水潺潺”。琴腹中並刻有“唐開元五年益州宣化道人為遐叔老師製”;有一宋琴流水波浪斷紋,琴腹中刻有“熙寧元年八月天台劉誌方監製”。於是他辟精室數楹,珍藏其琴。夫人趙素芳亦知琴善操,尤精於琴曲《胡笳十八拍》和《秋鴻操》。
在民國十八年舉辦的西湖博覽會上,為要汪自新拿出所藏古琴讓觀眾開開眼界,聘他為評議委員。汪自新共拿出三張琴參展。一張是他的先祖汪宗先製的“修琴”。此琴較古琴的定製三尺六寸五還長了三寸,顯得特別狹長,別有音韻。第二張琴,名叫“流水”,出自元代製琴名家朱致遠之手。琴背字題:“既見君子”。琴背題字,常顯示題留字句者的學問。“既見君子”出於《詩經•唐風》“揚之水”篇的前兩章:“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於沃,既見君子,雲何不樂。揚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繡,從子於鵠,既見君子,雲何其憂”。第三張琴是“天籟琴”,據說是由唐代著名古琴製作家、製琴世家、四川雷氏中的姣姣者雷威所造。
可是有人指稱“天籟琴”是膺品。這種指控對收藏家是極大的侮辱。汪自新就登報提問,哪裏看出假來?鑒賞者撰文一千多言作了回答,主要證據是鑒賞者認為所展古琴所用琴底是“黃心梓”,不是“楸梓”。楸梓色微紫黑;而黃心梓中心之色偏黃,唐代講究的製琴家是不用它做琴底的。古琴隻能從後麵的龍池鳳沼來仔細查看其麵板的材質,底板材料是看不到。這實際上是在為難汪自新。因為要驗證其琴底材料,隻有拆開古琴並鋸開琴底。這樣做也就毀了這張古琴。
為了證實自己誠信,汪自新邀集古琴同好及各方學者賞家,當眾劈開天籟琴,撬下琴底,再橫裏鋸開,果然是一塊發黑泛紫“楸梓”。這一劈,汪自新聲名大振,那鑒賞家從此銷聲匿跡,隻是可惜了一張古琴!
汪莊經改造後新建主樓、配樓、連廊以及寬廣草坪、雪鬆樹叢,成為國賓館。以前一直以接待國家領導和國外元首為主,改革開放後改名為西子賓館對外營業,檔次很高,僅次於西湖國賓館。近幾年,賓館對庭院進行大規模的改造,目前賓館是浙江省政府政務活動的重要場所。西子賓館湖岸線長一千五百餘米,庭院麵積達二十一萬平方米,三麵瀕湖,獨攬西湖勝景。它背倚雷峰塔、夕照山麓,南與古刹淨慈禪寺為鄰,北則隔湖近觀三潭印月,西麵對蘇堤映波橋,東側長橋公園雙投橋近在咫尺,遠眺南北高峰、保俶塔,依山傍水,秀色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