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42:二十一、昭慶懷舊(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重建僅十餘年後,隆慶三年(1569)又被焚毀。萬曆十七年(1589),蘇杭織造太監孫隆以織造助建,懸幢列鼎,絕盛一時。而兩廡櫛比,皆市廛精肆,奇貨可居。春時有香市,與南海、天竺、山東香客及鄉村婦女兒童,往來交易,人聲嘈雜,舌敝耳聾,抵夏方止,甚至“昭慶兩廊故無日不市者”。好景不長,崇禎十三年(1640)昭慶寺又遭火災,“煙焰障天,湖水為赤”。其後幾年,由於饑荒,杭州居民半數餓死,香客斷絕,香市隨廢。在昭慶寺的多次修建過程中,戒壇也得以不斷重整。如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曾使戒壇增高一仞、廣三尋。(仞是古代高度單位,相當於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尋是古代寬度單位,是成年男子伸直雙臂,兩中指尖的距離,兩者相差不大。)萬曆四十四年(1616),又為其上飾金像下加石基。

    清順治十七年(1660),昭慶寺再進行重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昭慶寺戒壇又毀於火。其後,由宜潔書玉律師主持重修,並擴建戒壇。修建後的戒壇高二層,方六尺,前後相距三丈九尺,東西相距三丈七尺,周邊並飾護戒神六十尊,中奉盧舍那佛,四隅列曾任昭慶寺方丈律門宗師四座:澄照、法慧、真悟智圓(允堪)、大智元照,他們被稱為“萬壽戒壇傳戒沙門某師”。其實這位書玉律師也是宗師級人物,和允堪、元照合稱昭慶寺三大律師。

    清代康熙皇帝曾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親臨昭慶寺。乾隆皇帝也在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二十二年(1757)二月和二十七年(1762)三月、三十年(1765)閏二月,多次來到昭慶寺。清乾隆十六年(1751),昭慶寺曾得到禦題“深入定慧”之額。二十二年(1757)南巡杭州贈詩讚昭慶律學之盛。 

  清末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入杭州,昭慶寺化為焦土。光緒四年(1878),由時任寺主的發朗進行重建,並使之“舊觀盡複”。直到民國早期,昭慶寺仍然是杭州地區一個著名的寺院。時居杭州的弘一大師在出家之前也常去觀瞻。

    1926年西湖周邊拓建公路,拆掉了臨湖的前殿、天王殿和寺院前的萬善橋,並且填掉了橋下的青蓮池,使得那時寺院與西湖僅隔了一條馬路。時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又拆除了靠近湖邊馬路一側寺院的大成殿,改建為一個籃球場;最後拆除了球場周邊民房拓寬成少年宮廣場,廣場逐步改為花壇,栽種了許多花草樹木,成為市民晨練休閑場地;寺院後側的建築大雄寶殿至今仍在,八十年代後作為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聯歡廳。     

    因為昭慶寺地處杭州的西湖之濱,鄰近湖畔著名景點斷橋、白堤與寶石山,緊靠城區的繁華商業地帶延安路、武林商街,背倚杭州的文教區(文三路),可謂位置得天獨厚。恢複杭州西湖邊斷橋附近的千年古刹昭慶寺已不是一個新議題,多年以來一直被坊間熱議,政協委員也提過相關提案,但至今還未曾實現。     

  由於吳越之地濃鬱的人文氣息和豐富的佛教文化,昭慶寺也有著厚重的曆史文化積澱,文人高僧與其有涉者甚多,有《昭慶伽藍記》《昭慶記事》《喜日宗譜》等記其掌故。在《昭慶寺誌》中即收有宋神宗、宋理宗、明英宗、康熙、乾隆等帝王的詔諭等,以及雍正、乾隆為昭慶寺所作的詩。 

  同時,作為西湖風景的一部分,昭慶寺也以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亭、台、閣、軒、堂、花等景物得到很多士人的重視,世間士紳文人與其有涉或記其風物掌故者眾。如蘇軾、王安石、楊萬裏、王禹偁、董其昌、胡宗憲、於敏中等都對此描述讚歎過。明代才子袁宏道寫有《昭慶寺小記》,張岱撰的《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都有昭慶寺一節,張岱的《西湖香市記》其實寫的是昭慶寺的香市、

  顯然,昭慶寺不僅僅隻是一所佛教寺院,在某種程度上它也記載了錢唐地區的人文曆史。同時,昭慶寺以及它所傳承的佛教律學也成為錢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盡管昭慶寺現在已經不存,但它仍然是中國佛教律學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章。            

    舊杭州城好幾座城門外多形成各具特色的集市。老杭州人把各門的物產編成杭曲小調:“百官(武林)門外魚擔兒,壩子(艮山)門外絲籃兒,正陽(鳳山)門外跑馬兒,螺螄(清泰)門外鹽擔兒,草橋(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湧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太平(慶春)門外糞擔兒。”錢塘門外多佛寺、樓台。出昭慶寺沿北山路,經看經樓(望湖樓)直通靈隱、天竺。古時往靈隱天竺進香之人,必由錢塘門出入,故有“錢塘門外香籃兒”之民謠,這裏是西湖香市最熱鬧的處所。

    香市是宗教信徒進香拜佛和經商者形成的集市。西湖香市曆史悠久,起源於唐宋年間,到元明時期已十分繁榮。明代才子張岱有一篇散文《西湖香市》,描寫的就是明朝末年西湖香市的熱鬧繁華場麵。南宋建都杭州後,曆代皇帝都要禦駕親臨各寺,敬香禮佛。後世作為省城,從最高官員巡撫以下文武百官也要親自拈香。上行下效,四鄉蠶農亦以杭州為天堂佛地,為祈蠶桑豐收,也都來“朝山進香”。即使貧苦農家也要借貸典當,一年開春到杭州來燒香一次,村村戶戶,世世代代,相沿成俗,形成杭州的繁榮“春汛”。

    每年的西湖香市,開始於花朝(農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結束於五月端午。進杭州燒香者,大多來自江浙一帶;北方的香客,以山東為多。香客大多為三十歲至五十歲的中老年婦女,他們常以村為單位,自劃大船結伴而行。過去香市最盛的時候,杭城運河兩岸各碼頭首尾相接,可停泊上千隻香船。乘客無不口念阿彌陀佛,手撥檀香念珠,身掛杏黃香袋,形成一道獨特風景線。蘇杭各地都有“香會”組織,由長者領隊帶路,數百十成群,肩掛黃香袋,腰係紅帶,頭裹白巾,結夥而行,要在一天之內,來回百餘裏,燒遍三山之香,名叫“翻三山”,三山即天竺山、小和山和法華山。當年昭慶寺附近乃是請香的香店集中的場所,春天一季就是全年的生意所在。

    昭慶寺香市規模很大,也不限於銷售香燭。張岱在《西湖香市》中寫道:“西湖香市,起於花朝,盡於端午。山東進香普陀者日至,嘉湖進香天竺者日至,至則與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進香之人市於三天竺,市於嶽王墳,市於湖心亭,市於陸宣公祠,無不市,而獨湊集於昭慶寺。昭慶寺兩廊故無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蠻夷閩貊之珍異,皆集焉。至香市,則殿中邊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門內外,有屋則攤,無屋則廠,廠外又棚,棚外又攤,節節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經典木魚、伢兒嬉具之類,無不集。此時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無留船,寓無留容,肆無留釀。袁石公所謂‘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已畫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雜來,光景又別。士女閑都,不勝其村妝野婦之喬畫;芳蘭薌澤,不勝其合香芫荽之薰蒸;絲竹管弦,不勝其搖鼓欱笙之聒帳;鼎彝光怪,不勝其泥人竹馬之行情; 宋元名畫,不勝其湖景佛圖之紙貴。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撲不開,牽挽不住。數百十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擁於寺之前後左右者,凡四閱月方罷。恐大江以東,斷無此二地矣。”

    盡管昭慶寺早已拆除,改革開放以後,西湖香市依舊如故,盛況不減當年。香客進城自有包租的汽車、輪船接送,食宿也進入了旅店、飯館。大紅蠟燭多的用口袋裝,香火更是大把大把地上,尤其是年老的婦女,虔誠之心不改初衷。香客來杭,不管是年長的,還是年輕的,當他們把座座廟裏的菩薩拜畢之後,無不趁此機會成群結隊遊西湖、賞風景,湧進各大商店和商場忙著采購。春天遊杭州在各景點可以不時看到肩掛黃香袋的香客,各大寺院裏香客們更是摩肩接踵,形成一道特殊的風景線。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我初次來到杭州,在靈隱至上天竺的路上還不止一次地看見老年婦女身著送老衣、背個黃香袋,手捧小方凳,一路三步一拜,往三天竺上香。燒香畢,還要請廟裏的和尚在黃香袋上蓋個章作證明,以便百年後見閻王時好交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