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36;十八、皇城尋蹤(下)

                                                               皇城尋蹤(下)

   皇城南北兩邊有四座大門,南麵正門稱麗正門,是皇宮正門,上有禦樓,門前兩側各有一座文武百官等待上朝用的待班閣。麗正門東麵是東便門,向北拐角處有一座水門,有水道和距離不遠的京城南水門相通。水道是把大內洗滌用水從龍山河引入皇城使用,南宋時龍山河隻能從閘口通航到朱橋(今複興路美政路口,當時已接近京城城牆),直到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疏浚龍山河,才恢複和鹽橋河相接。進京城後的那段水道,更是遍布鐵窗櫺,既能阻擋水流帶來的垃圾雜物,又可加強戒備,以保證皇城安全。北麵正門稱和寧門,門前兩側也各有一座文武百官陪侍皇帝四孟進城祭祖等待時用的待班閣,再向北大路兩側就是三省六部等中央政府機關以及接待外國使者的四方院。和寧門東麵有東華門,後來明清時代的鳳山門就在這兩門之間。紹興二十八年(1158),又因“皇城東南一帶,未有外城”,於是“詔築皇城東南之外城”,“增展出故城十有三丈”。皇城東城牆按照高宗旨意,比吳越國宮城向東移了十三丈(三十多米),皇城牆和京城牆之間間距小了許多。緊貼皇城東牆是殿司中軍(皇城警衛部隊之一)駐地,駐地前有一排大水池,還設有一個池水所,似乎是一個專門處理皇城所排放生活廢水機構,難道皇宮排放的廢水裏有需要回收的東西?有待專家考證研究。廢水最後經北水門出京城排放到錢江,南北水門之間有一個鐵幢亭,應該就是當年錢鏐射潮後埋藏裝多餘鐵箭頭用的鐵幢的地方,此處錢鏐時是緊靠江邊,南宋時也應該離江邊不遠。建於吳越國時期的碧波亭就坐落在此,南宋時碧波亭是皇太後等人觀潮專用的地方。這樣看來普通居民是不能進入京城的皇城以南區域的,進一步證明那裏不是居住區。

    《皇城圖》上所畫的皇城的南、北正門並不在在一條南北向直線上,存在錯位,即和寧門不在麗正門的正北,而是偏西,說明皇城根本就沒有一條縱貫南北的中軸線,這一點也與曆代皇宮迥異。畢竟起初時局不穩,庶事草創,無暇興修,再加上受地形局限,又無一次性規劃,皇城的改建便隻好就勢而行,刪繁就簡,根本無法和北方平地起建的都城相比。

    皇城裏麵就是當時所謂的大內或行宮,是一組宮殿建築,皇城西麵北起萬鬆嶺南側,環鳳凰山東麓都列入禁苑,這個方向似無城牆圍繞,不知當年如何警衛,或許有日夜巡山的禦林軍。禁苑東麵布置著禦藥院、禦酒庫、大內都巡檢司、禦廚等機構作為禁苑和主要宮殿之間的分隔。  

    主要宮殿有崇政殿、垂拱殿、慈寧殿(《西湖遊覽誌》作慈明殿,是理宗初即位時寧宗楊皇後以太後身份垂簾聽政場所)、欽先寺、孝思殿(靠近東宮,顧名思義應是太子向帝後請安的地方)等十數殿堂,行宮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十分壯麗,布局遵“前朝後寢”之定製。大內裏麵還有有南宮門、北宮門、內宮門、外宮門,把行宮分成幾個功能各不相同的區域。外朝的崇政殿、日朝的垂拱殿均在行宮南部麗正門內,它們以及其它辦理政事機構在大內的南麵中部和西部;東宮在行宮東部,太子屬官替導(唐代叫讚善)、春坊、講官等的辦公地點也在裏麵;其他宮殿、寢殿、後苑等均在行宮北部和寧門內。

    作為禦花園的後苑占了大內相當大的麵積,據《西湖遊覽誌》“一山崔巍” 山頂建觀堂,是崇信道教的南宋皇帝焚香祝天場所。從地理位置推測這山應該是瑞石山,元代以後改名為紫陽山,這座堂應該是前麵提到的“江湖偉觀堂”。有山泉湧出,形成溪流山下縈帶,通向一個叫做小西湖的小湖。廣植花木,有梅花千樹,古鬆環繞,牡丹園題伊洛傳芳,丹桂園稱大闕清香,桔園叫洞庭佳味,竹園曰賞靜,芍藥園是冠芳,山茶園名鶴翔,木香園為架雪等等。於是剩下可供居住的麵積小得可憐,致使貴妃、昭儀、媫妤等有名位宮人的居所,按《西湖遊覽誌》的說法“宮人直舎螘聚焉”,即像蟻群那樣擠在一起。

    因為是在吳越國王宮和北宋州治基礎上進行擴建,原地改建或者一屋多用的情況非常普遍。整個皇城有限的占地麵積,使得主要宮殿一般都規模不大,其長寬高矮僅與大州衙署的設廳相仿佛。據宋陳耆卿編纂的《嘉定赤城誌》記述,大州即路治所在,路級的衙署建築有:儀門、設廳、小廳、簽廳、鼓樓、衙樓、手詔亭、宣詔亭、拜詔亭等。其中儀門、設廳、小廳即相當於一般州縣衙署的大門、大堂、二堂,杭州州治因原是吳越國王宮,更特殊一些,把設廳叫做“射殿”。外朝的崇政殿,功能上相當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是皇帝正衙所在,是舉行國家級的重要儀禮的場所,竟然是在舊日州治的“射殿”基礎上改建而成的,當時宋皇室的尷尬境地可見一斑。

    商議國是的最高辦事中心垂拱殿,五間十二架,長六丈,廣八丈四尺,簷屋三門,長廣各丈五。朶殿四,兩廊各二十間,殿門三間,內龍墀折檻。宋尺約合31厘米,換算下來這座重要性僅次於崇政殿的宮殿,進深18米多,寬26米,五開間門麵,每間5米寬,三扇帶屋簷的大門不過4.5米寬。左右兩側辦公用房二十間,每間寬度不會超過垂拱殿垂拱殿開間的5米寬度,整個院子也不大,南北不到120米,東西隻有40米左右。

    更為有趣的是,正衙大殿不僅屬於臨時改建,而且還得一殿多用,史載“朔望則權置帳門,以為文德、紫宸殿。按射則以為選德,策士則以為集英”。可見由於安排不下太多的宮殿,一遇到其它事宜,便隻好靠臨時更換宮殿的名牌,讓這座皇帝正衙行使其它宮殿的職能。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卷七中也說:“殿左一殿,隨時易名,明堂郊祀曰端誠,策士唱名曰集英,宴對奉使曰崇徳,武舉及軍班授官曰講武。”即皇帝和宰相、樞密使等重臣日朝研究軍國大事的垂拱殿之左麵,舉行日常儀式外朝的崇政殿是一殿多用的。《西湖遊覽誌》卷七比較詳細地記述了大內布局情況,他是從北麵進和寧門說起。對照南宋鹹淳年間繪製的《皇城圖》,個別地方有誤,如儀鸞司應在皇城東便門外,不在皇城東北部。

    南宋整個大內除了行宮之外,還有另一部分,即德壽宮,是宋高宗禪位後頤養天年之所。宋高宗趙構退位後,禪位給兒子孝宗,孝宗是曆史上最受稱讚的孝子皇帝,侍奉高宗極為恭謹,可皇城裏麵房屋緊張,哪裏還能找出地方來給父皇養老?孝宗於是看上了原來禦賜給秦檜住的太師宅。紹興三十二年,秦檜舊宅搖身一變為德壽宮,退休後的趙構便遷居於此,號為北內,從此行宮就又叫南內。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仿效高宗內禪,將皇位傳給兒子光宗後,仍退居於此,隻是將德壽宮改名為重華宮,這也是一殿多用的例子。北內範圍南起望仙橋直街,北至佑聖觀路,西臨中河,東到吉祥巷、織造馬弄一線,內有亭台樓閣,假山苑池。寧宗時曾遭火災,度宗時以其地之半為宗陽宮,祀道教神祇。

    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滅南宋。元軍占領臨安後,幼帝、謝太後被押送元大都(北京),南宋皇宮被元軍擄掠一空。第二年,因民間失火,飛燼延及,皇宮被焚毀。臨安城非常擁擠,老百姓的住宅和官府靠得很近,一旦民居失火,即使是太廟、北內這樣重要的建築也不能幸免。皇城遭燬正值南宋剛滅亡,臨安處於無人管理的真空時期,一把火把皇城燒得幹幹淨淨。不久番僧楊璉真迦在皇城舊址造了一座高十三丈的白塔(鎮本塔)和五座寺院,以示鎮壓之意。這些充滿民族仇恨的建築,在整個元代很少有人光顧,自然就衰敗,到了元末都已經頹圮,昔日皇城一片荒涼。元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張士誠重建杭州城時就把南宋皇城劃到城外,直到八十年代以後,杭州開始有恢複皇城的議論。第一步是發掘遺址,然後再作出規劃,正式動工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隻是保留遺址還是重建以及重建到何種程度,各有利弊,眾說紛紜,分歧不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