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西湖葑田共二十五萬餘丈,合用人工二十餘萬工,賑災結餘錢米約可雇十萬工,隻能治理一半湖麵。蘇軾說自二十八日開工以來,農民父老紛紛到工地參觀,感謝皇帝和太皇太後陛下,救民於重災之中。又用結餘錢米以工代賑,使幾千戶百姓得以度此荒年,甚至有感激零涕的。蘇軾看見民情如此,可惜錢米有限,不能更多招募災民以工代賑,葑田還遺留一半。倘若後任不把工程繼續下去全麵完成,則前功複棄,深可痛惜。下麵蘇軾說出了《奏乞開西湖狀》的目的:伏望皇帝和太皇太後陛下,百忙之中抽空閱覽這份奏章,看看西湖五不可廢的理由,由此特別另賜給杭州度牒五十道,並指令浙江西路轉運司,把以前賜給浙西路其它各州的二百道度牒中,賑災尚未用完的,再撥五十道給杭州,湊成一百道。使臣得以盡力完成全部工程,半年之間,可見到恢複唐代舊貌的西湖。農民父老、湖上水鳥、湖中魚蝦永遠感激陛下的恩澤。
宋代出家當和尚需要向地方政府交付相當高的費用,才能得到批準,取得度牒。度牒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和尚的上崗證。水滸中魯智深打死惡霸鎮關西後,被救女子的丈夫金員外出錢為他辦了度牒,才能落發為僧,逃脫官司。當時杭州有許多廟宇,僅西湖四周就有四大名寺:靈隱寺、孤山寺(正式名字叫廣化寺)、昭慶寺和淨慈寺(當時叫壽寧禪院),想到這些寺院剃度出家的人數還不少。這封奏章中的“乞”字就是請求兩位陛下賜予杭州一百道度牒,加價銷售,所得作為專款撥給治湖。蘇軾憑著他的聲望及與佛門高僧,寺院方丈、住持的良好關係,眾寺院同意不收回扣。東南佛國的杭州寺院,本來名氣就很響,拿到它們頒發的度牒要比其他地方寺院頒發的度牒底氣足,好比今天人們更看好重點院校畢業證書,古今同理,何況還有做慈善的因素。度牒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共取得經費一萬七千貫,解決了工程費用問題。順便說一下,度牒銷路這樣好是有原因的,唐宋富貴人家,怕孩子不易養大,找一個貧家子弟送進寺院出家,叫做替身和尚。替身和尚因為有人關照,長大後往往在寺院中容易得到較高的地位,常常擔任住持這類職務。
蘇軾所寫的《開湖祭禱吳山水仙五龍王廟祝文》很有意思,全文如下:“杭之西湖,如人之有目;湖生茭葑,如目之有翳(白內障);翳久不治,目亦將廢。河則神之職,方此動作,敬薦其潔,錫之豐歲,以昭靈德。尚饗!”
蘇軾不僅是一個曠世的文學奇才,也是一個關心民瘼的優秀行政官員。他對這次疏浚工程周密規劃。按照他的治理方案,這個工程是規模空前的:要拆毀湖中私圍的四千一百多畝的葑田,挖深整個西湖,並把湖水引向城內解決杭城人民飲水和鹽橋運河行舟的困難。能夠完成這項規模巨大、造福杭城的民生工程,對於一個負責的行政官員已足以青史留名。作為文化人的蘇軾並不滿足於此,而要賦予這項看來僅是涉及經濟的工程以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正是蘇軾比一般可以受到讚揚的勤懇工作好官的目光更遠大之處。他要在西湖重現所仰慕的前輩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描寫的美景,甚至想要讓西湖變得更好。
蘇軾匠心獨運,化廢為寶,把取出來很難處理的巨量湖泥葑草堆築成一條貫穿西湖南北,全長二點八公裏的大堤。在對應西側入湖溪流入口的赤山埠、茅家埠、耿家埠等處,自南到北建造了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座拱橋,溝通湖水、方便舟楫往來。在堤上遍種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花木,林蔭長堤臥波,連接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杭州人將這六座橋稱為“六吊橋”,民間有“西湖景致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之歌謠,為何叫六吊橋,待考。蘇軾在全湖最深處即今小瀛洲一帶建立石塔三座,過這三點作圓,圓周內就是治理前剩下的西湖水麵,禁止在此範圍內養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淺,再次湮塞西湖。後來位置移動,成為今天“三潭印月”的前身。
最南麵的映波橋位居現在外湖、小南湖和西裏湖交匯處,隻是當時還沒有花港觀魚這景點,有一條從花家山而來叫花港的小溪在此流入西裏湖。雷峰塔倒是已經建成,夕照裏塔影在微波中蕩漾,映波之名或來自於此?
鎖瀾橋東麵的外湖,當時是全湖最深處。此橋附近東西兩麵都是湖麵最闊處,應該是當時西湖風浪最大的地方,故置此橋以鎖瀾。
從望山橋看鬱鬱疊翠的山色,意境深遠,西湖十景之一的“雙峰插雲”,隻有在此處才能真正領略它的風姿。因為在整個西湖,隻有這裏同時看南高峰和北高峰的角度最佳,因此而得名。它的西麵隔西裏湖就是以前毛澤東到杭州的住地劉莊一號樓,現在作為西湖國賓館的劉莊雖然對外營業,唯獨一號樓不出租。
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這裏是眺望全湖的最佳處之一,故名叫“壓堤”。康熙南巡時給西湖十景題寫碑額時,“蘇堤春曉”就立在壓堤橋旁,文革中碑被砸斷成數塊,現在重新補整樹立,並建碑亭。現代沙孟海先生所寫的“蘇堤春曉”碑則在蘇堤北端入口的跨虹橋堍,這樣蘇堤上就有兩處“蘇堤春曉”碑。從前它通茅家埠港,據說橋下之水特別深,坐船去靈隱天竺必取道於此,橋旁還有石台燈籠以照夜船行走,橋邊湖中還產西湖蓴菜,現在沒有了。
東浦橋,我總懷疑蘇軾當初命名這座橋應該是“束浦橋”,“束”字和“東”字隻差一橫,後世訛傳為“東浦橋”,現在又簡化為“東浦橋”,離“束浦”二字更遠。浦是水邊或河流入海口的陸地,比如錢塘江出海口的浙江嘉興乍浦和“珠還合浦”的廣西北海合浦。包括後來被稱為嶽湖那片水麵的西湖西北岸也可叫“浦”,它至此向南收束為蘇堤一線,猜想這應該是這座橋被命名為“束浦”的理由。蘇堤其餘五橋的名字都是由一動詞和一名詞組成的動賓結構,唯獨“東浦”是偏正結構,大文豪蘇軾不至於會如此疏忽,而“束浦”二字正也是動賓結構。明夏時正撰《錢塘湖山勝概》:“蘇堤六橋五曰束浦。《杭州誌》寫本作東浦。”又欽定《四庫全書》本《夢梁錄》卷十二“第二橋名束浦”。事實上至今仍然有人稱它為“束浦橋”。
跨虹橋不知是否因為它是跨步似長虹蘇堤的起點而命名,也有夏日雨後,佇立橋上,常可見一道彩虹從湛藍天空垂掛到橋麵,天空水麵,相映成趣,故名跨虹的說法。該橋的橋址在明代曾略移動過,是蘇堤六橋中唯一動過橋址的一座,它長21.1米,淨寬4.3米,單孔淨跨8.1米,現今蘇堤六橋中,長度最長,單孔跨度最大。
蘇軾離任後,接任杭州知州是他在館閣任翰林學士時的老同事林希。欣賞了堤上美景後,對蘇軾的政績深為感佩,就為此堤題寫了“蘇公堤”三字。從此,人們為了紀念蘇軾治理西湖的功績,就把他建造的長堤叫做蘇堤。蘇堤四季景色各異,特別是陽春三月的早晨,朝陽初升,水波蕩漾,百花爭豔,柳樹成煙,青山古塔,掩映湖麵,景色秀麗妙趣橫生,被稱之為蘇堤春曉。它早在南宋就被列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以“六橋煙柳”之名列入錢唐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蘇軾對自己這一大手筆是十分滿意的。元祐七年(1092)春,在知潁州任上和助手判官趙德麟一起疏浚潁州西湖,旋被命移知揚州。趙德麟(1061-1134)名令畤,初字景貺,後蘇軾替他改字德麟。宋宗室,蘇軾的好友兼門生,為人豪爽,博學多才,也是一個詞人,以寫西廂記本事的十二首商調蝶戀花知名於世,頗受蘇軾賞識。後來工程結束,趙寫詩告知,於是蘇軾寫了一首題為《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的詩,其中有“我在錢塘拓湖淥,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的句子,可以看出蘇軾對於自己治理杭州西湖建成蘇堤的成果是十分得意的。“昌豐”一詞形容人姿態優美,《詩•鄭風•豐》:“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為其出典。他還說過“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