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4:十二、 孤山易容(下)

                                                                 孤山易容(下)

   明代盡管如《西湖遊覽誌》所載:“孤山舊有廣化寺、西閣、瑪瑙寶勝院、竹閣、柏堂、萬壽寺、西太乙宮等,並廢”,但明清以降,孤山文脈,承先啟後,綿延不絕。四照閣、放鶴亭、快雪堂、表忠祠、東坡庵、數峰閣、水竹居、大雅堂、敬一書院諸精舍雅室,代有興建。

    明代前來孤山拜訪的人仍然眾多。嘉靖年間曾兩度入明的日本遣明使策彥周良,上了孤山,親自目睹了三賢堂說:“孤山乃林和靖隱處也。至今三賢堂巋然存。堂中塑白樂天、蘇東坡、林和靖三像。所謂三賢是也。”另一種說法是更早的弘治、正德年間的杭州知府楊孟瑛,就在孤山辟建四賢祠,祀李泌、白居易、林逋、蘇軾。楊孟瑛是蘇軾以後治理西湖的功臣,清除侵占西湖水麵形成的田蕩近3500畝,並以疏浚產生的淤泥、葑草在西裏湖上築成一條呈南北走向的長堤,堤上建六橋。後人為紀念楊孟瑛,稱此堤為“楊公堤”,堤上六橋為“裏六橋”。杭州老百姓後來將他的塑像安放於孤山的四賢祠中,供後人祭祀憑吊,四賢祠因此改稱“五賢祠”。不管是幾賢祠,明代常有人甚至是外國使節前來祭祀憑吊,足見此時孤山知名度仍是相當高的。

    清代康雍乾時期,孤山開始又一輪大規模的亭台樓館的建設,達到孤山古典園林的鼎盛時期。其中大而要者,莫過於清行宮、聖因寺之肇建,文瀾閣、西泠印社之創始。清聖祖康熙南巡,駐蹕西湖,為了皇帝南巡時在杭州居住,特於西太乙宮原址辟建行宮。地方官員每年要報請撥款維護這行宮,到了不再南巡的雍正,覺得不勝其煩,雍正五年浙撫李衛奏改為聖因寺。聖因寺有五進二十餘殿堂亭閣,號稱湖上四大叢林之一,自南宋建觀遷寺後,是為孤山佛寺之複興。由此行宮的日常維護,就交給和尚們打理。

    乾隆繼位後也有六次南巡。康熙南巡是為了考察河工,乾隆則是以遊玩為主,風尚為之一變,裝點更為奢華。乾隆在聖因寺西擇地建造新的行宮,地當孤山正南,占地麵積很大,規製天成,題額為“明湖福地”。行宮不再是康熙那樣以日常起居為主要功能,而是大規模的園林建設。行宮有八景:四照亭、竹涼處、綠雲徑、瞰碧樓、貯月泉、鷲香庭、領要閣和玉蘭館,體現了皇家的氣勢和造園技術。八景各有特色,且多數為植物景觀。如有以竹子為主題的竹涼處;有觀春花的玉蘭館;有利於夏季避暑的綠雲徑;有以植物香味為特色的鷲香庭等。

    明代的馮小青是一位才女、詞人,自小秀麗聰穎,孤芳自憐。因離亂,嫁至杭州,僻居西湖孤山瑪瑙坡。小青整天與《西廂記》和《牡丹亭》為伍,因而廣植牡丹,最後抑鬱而終,年僅十八,生前焚燒詩稿。《紅樓夢》引小青詩:“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需憐我我憐卿。”黛玉焚稿情節正是以小青為原型,現存所著《小青詞》。後來乾隆造行宮時,就在四照亭前,壘石為台,種植牡丹數百本,花開如蒸霞爛錦,從此牡丹廣泛用於杭州園林。

    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庫全書》修成後,除底本外,又先後抄錄七部,按著名藏書樓寧波天一閣的式樣分別在北京、承德、沈陽、天津、揚州、鎮江、杭州建閣珍藏。杭州的文瀾閣就建在聖因寺。閣外的垂花門內疊石嶙峋,洞壑幽明,上築趣亭、月台。後為禦座房,房後有池,碧水如玉,婷立仙人、靈芝兩峰。池東樹禦碑亭,池西設遊廊,正中即文瀾閣,畫棟珠簾,金碧輝煌。閣後“西湖天下景”,曲橋清池,幽雅異常。

    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攻占杭州,孤山的皇家園林建築遭到極大破壞,文瀾閣被焚,四庫全書散失一半。杭州藏書世家“雙丁”兄弟,丁申,字竹舟,丁丙,字嘉魚,太平軍占領杭城,避難杭州城西留下鎮的西溪。太平軍退出杭城,丁申在街市購物時發現用於包裝貨物的包裝紙竟全是《四庫全書》的散頁。於是丁申、丁丙兄弟四處奔走,五年後搜羅殘帙約九千冊。丁氏兄弟又按《四庫全書》目錄進京遍覓底本,雇書手補抄缺失。後經錢恂、張宗祥繼續組織人員補抄和收羅原本,終於使文瀾閣《四庫全書》得以恢複全帙,現存浙江圖書館。現存文瀾閣閣舍,大多是光緒六年(1880)丁氏修葺或重建。亭閣錯落,曲徑通幽,古樸清淨,幽雅宜人。文瀾閣雖曆經戰火,至今猶得保全,堪稱國之瑰寶。        

一代國學大師俞樾的舊居俞樓,是此前一年他的學生徐花農所建,後又由其友人彭玉麟重修增建,是座優秀的園林作品,為今日孤山一景。

在孤山山頂的西泠印社,也是個依山麵湖構景精巧的古典園林。光緒二十九年(1904),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廠、丁輔之、葉為銘、吳石潛結社於孤山南麓西泠橋畔,以金石篆刻見長。 “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後公推藝術大師吳昌碩先生為首任社長。一時國內外篆刻名家雲集於此,成為全國金石篆刻和書畫藝術的活動中心。“與古為徒,以文會友”,以研究金石,創作篆刻書畫為己任,素有“濤聲聞浙東,印學話西泠”之盛譽。百年以來,風雅會聚,名流過從,號為華夏第一社。王福廠是西泠四位發起人中篆刻造詣最高的一位,“廠”讀作an,不是“廠”的簡體字。丁輔之則是杭州雙丁中丁申的孫子,其外祖父魏錫又是趙之謙、沈均初這些名家的金石朋友,素精印學,不是一般的家學淵源。

    西泠印社社址總麵積接近六千平方米,在孤山西南側據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各具特色,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致互相映襯,構思布局極為精巧。主要建築有柏堂、竹閣、仰賢亭、還樸精廬等,均掛匾披聯,室外摩崖鑿石林立,名人墨跡觸目可見。內建中國印學博物館,收藏曆代字畫、印章多達六千餘,保存著曆代碑刻、貼石、墓誌、畫像石等250餘件。社內名勝,亦為西湖園林之冠。華嚴經塔現為西泠印社園林內標誌性建築,位於孤山之巔。四照閣原在今天華嚴經塔的塔基巨石上,西泠印社把它移向南麵今址。原丁氏產業的柏堂、竹閣、涼堂以及仰賢亭、石交亭、剔鮮亭、觀樂樓、隱賢樓、鶴廬、還樸精廬、山川雨露室、漢三老石室、斯文奧、鴻雪徑、規印崖、歲青岩、小龍泓洞及印泉等勝跡,在在處處,俯仰得之,靈光閃耀,韻致備增,為海內外罕有之風雅地。 

    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利用清行宮禦花園一部分改建為中山公園。門前湖濱有牌坊一座,是行宮遺物,原題“萬壽無疆”,現題“日月光華”,語出《尚書》中的《卿雲歌》:“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卿雲歌》相傳是舜禪位於禹時,同群臣互賀的唱和之作。民國初年,《卿雲歌》曾兩次被采用做國歌歌詞。第一次為1913年4月8日,第一屆正式國會開會典禮時暫用臨時國歌;第二次是1919年北洋政府把《卿雲歌》配上樂曲作為國歌。

    公園門口的兩座漢白玉大獅子,是杭州目前最古老的漢白玉作品。進門是一條林蔭道,路盡頭的石壁上鐫有“孤山”兩個丹書大字,相傳是宋人手跡。石壁的兩旁各建有一座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杭州市民為感激南洋華僑資助災民而建的石亭,亭台石坊上刻有“善與人同”的題額。沿著石壁東側的台階而上,則是一座寬大的平台。平台的東側是有名的皇家園林“西湖天下景”,取自蘇東坡詩句。沿著山石台階而下,石板小橋旁有亭翼然,康有為題寫匾額“西湖天下景”五個大字。兩旁柱子楹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疊字第一個字為行書體,第二個字為草書體。這種疊字詩或楹聯是古典詩詞中十分特殊的一類,不同的排列和標點句讀,可以表達不同意思。如這幅十個重疊單字的楹聯,據說至少有十五種不同的讀法。如把行書體字與草書體字分開讀成:水山處明秀,晴雨時好奇;跳字讀成:水處明山處秀,晴時好雨時奇;把疊字拆開讀成:水明山秀、水山處處明秀.,晴好雨奇、晴雨時時好奇;重新組合讀成:處處山山水水明秀明秀,時時雨雨晴晴好奇好奇;讀成問答式: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還可以回文,即倒過來讀等等。

公園高處建有萬菊亭、四照亭、團結亭等。其背後是一段平緩的山路,古木挺拔,蒼翠清幽,亭亭如蓋,不時有清代行宮遺物散布路旁,此即綠雲徑舊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